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临床医学与专科论文检验医学

群发性癔症与疫苗接种的关系——兼析30起群发性癔症的发生

来源:中国计划免疫
摘要:群发性癔症与疫苗接种的关系——兼析30起群发性癔症的发生中国计划免疫2000年第3期第6卷综述作者:谢广中周立单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200052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16X(2000)03-0178-03近年来,各地接种疫苗后发生群发性癔症的报告增多,这是一种由于接种对......

点击显示 收起

群发性癔症与疫苗接种的关系——兼析30起群发性癔症的发生

中国计划免疫 2000年第3期第6卷 综 述

作者:谢广中 周立

单位: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 200052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16X(2000)03-0178-03

  近年来,各地接种疫苗后发生群发性癔症的报告增多,这是一种由于接种对象因精神或心理因素而导致诱发的精神性反应。虽然它和接种的各类疫苗并无实质性的联系,但因它的发生不是个别对象,而是一群整体,因此影响很大,从而妨碍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现根据笔者多年来在工作中积累的多起尚未发表的有关群发性癔症的资料,并结合见诸报道的若干资料,一并综合整理成文。

  1 群发性癔症发生的地区和对象

  群发性癔症属精神或心理因子引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只有精神症状而无任何可以检出的器质性变化的病症。因为这种反应与精神因素和神经类型有很大关系,不独预防接种可以引起,其它任何因素对精神造成刺激都可能导致发生[1]。在医疗上如预防性服药、输血、小手术等亦有上述反应的报告,但预防接种引起的群发性精神性癔症则常发生在一些特殊地区和特殊群体中。

  由于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新制剂的不断增加,接种对象的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从70年代起偶见有预防接种引起的群发性癔症,至80年代和90年代报告日多。分析我们收集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30起群发性癔症的资料,其中26起发生在农村,仅4起发生在城市。共接种4 989人,发生2 316人,发生率达46.42%,而发生的年龄大都在7~15岁,尤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最易发生。女性多于男性,在住院病例中也以女性为主。30起中,小学生发生28起,工人和幼儿各1起。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此类反应多发生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滞后的农村和农村的小学生中。由于少年儿童是一组特殊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身体、知识全面增长阶段,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所以当应激因素突然出现,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暗示时易发生心因性反应[2]。农村中的少年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意义认识不足,平时缺乏对他们宣传教育,并受一些不良看法的影响,预防接种后群发性癔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的少年儿童。

  2 群发性癔症的临床类型及表现特点

  群发性癔症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其中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最为多见,且以自诉症状为主,一般发生人数较多,其发生率可占接种人数的72.21%。但症状往往较轻,有反复发作倾向。其次为精神障碍,占12.59%。再次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视觉障碍,此外尚发生2起阵发性嗜睡,因不便归纳,所以单独列出(表1)。

表1 30起群发性癔症的主要临床类型和发生率情况

反应类型 主要临床表现 发生起数

(次)

阵发性发作

  (起,次)

接种人次 发生人次 发生率(%)
植物神经系统

  功能紊乱

头痛、头晕、恶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冷汗、

  肢冷、阵发性腹痛等

28 13 3 739 2 700 72.21
运动障碍 阵发性抽搐、下肢活动不便,四肢强直等 9 10 519 49 9.44
感觉障碍 肢麻、肢痛、喉头异物感 7 6 866 95 10.97
视觉障碍 视觉模糊、一过性复视 3 2 185 13 7.03
精神障碍 翻滚、嚎叫、哭闹 5 5 270 34 12.59
其它 嗜睡(阵发性) 2 2 106 55 51.89

  上述临床类型及表现符合群发性癔症的下列特点:

  2.1 暗示性强 首例病人即具暗示性,在其感应和暗示下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最多,少数在次日或第3天后发生。患者愈集中愈易发病,如在同一教室或病房,其中若有1例先行发作,则其他人也相继发作。有1起6例病人同住1个病房,其发作频率较3人同住1个病房者多,而1例单独住1病房发作次数最少[3]。暗示治疗有效,不良暗示可以恶化病情。

  2.2 发作短暂 一般发作时间不长,以运动障碍型时间为短,常发作5~20分钟。其它如感觉障碍、精神障碍等发作一般也多在10~30分钟。唯有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者发作时间较长,一般可达1小时或更长时间,但上述症状在患者的注意力转移或睡眠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3~5]

  2.3 间歇发作 各种临床类型阵发性发作不一,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阵发性发作较少,在28起(次)中占13起,其它临床类型几乎均有阵发性发作的倾向(表1)。如某起发生上肢或四肢抽搐者16例,发作2~10次不等,每次5~10分钟,大多数于15~30天恢复,少数达2~4个月以上者。另有29例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1次发作者7例,2次发作者2例,3次发作者10例,4次发作者5例,5次和7次发作者各1例,多次发作者5例。发作次数虽然不等,症状轻重不一,但每次临床表现与始发症状有明显的一致性[3]。间歇期内活动如常[3]

  2.4 无阳性体征 各种临床类型患者的最大特点是临床表现及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检查不出任何阳性体征,亦无器质性病变[3~5]。如有些患者主诉肢体麻木或视觉障碍,但检查时与神经范围分布不一致。

  2.5 预后良好 群发性癔症患者经过适当处理均能痊愈,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但需注意有强直性肢体痉挛或瘫痪过久者,应防止肌肉强直或麻痹[1]

  根据群发性癔症发作类型基本相似,发病年龄基本一致,发病属同一区域,且处在同一环境下,同一时间发作,同受一种精神刺激因素引起,所以诊断并不困难。

  3 群发性癔症与疫苗注射的关系

  3.1 与接种疫苗种类的关系 群发性癔症属精神因素引起,因此各种类型的疫苗均可引起该反应,但从笔者收集的30起资料分析,该反应常见于某些种类的疫苗,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苗注射后发生的报告最多,占21起,其余9起分属不同制剂(表2)。

  以上结果常给人以一种错觉和误解,认为和接种的疫苗直接有关。其实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发生原因,不难发现被掩盖着的真正原因乃是精神因素所致。我国乙脑疫苗年产量达8 000万~1亿ml,其中除儿童初种以外,大部分用于少年儿童的加强接种。1998年前免疫程序规定每一对象至少接种5针之多,不少地区为降低乙脑发病而盲目接种,其中小学生的接种面相当广泛,这就构成了群发性癔症发生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小学生中[2],相对讲来,其它疫苗在该年龄组内的接种率和覆盖面则远低于乙脑疫苗。还有,乙脑疫苗接种后容易导致一些异常反应和合并症的发生,特别是由于反复多次接种而引起一些过敏反应,以及晕针和接种后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毒性反应偏多,这些因素作为诱因而促使群发性癔症的发生,这才可能是该反应与疫苗注射的真正因果关系。

表2 30起群发性癔症与注射疫苗的关系

疫苗 起数 接种人数 发生人数 发生率(%)
乙脑灭活疫苗 19 2 850 1 364 47.86
乙脑减毒活疫苗 1 198 73 36.87
乙脑提纯疫苗 1 255 180 70.59
麻疹减毒活疫苗 2 239 150 62.76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1 412 58 14.08
A群流脑多糖疫苗 1 548 261 47.63
伤寒疫苗 1 142 107 75.35
精制白喉类毒素 1 100 66 66.00
精制破伤风类毒素 1 94 5 5.32
结核菌素 1 102 47 46.08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

  化物

1 49 5 10.20
合计 30 4 989 2 316 46.12

  3.2 群发性癔症与诱因的关系 群发性癔症的发生至少有1个以上的诱因,但必须有1个是主要的诱因,且有首例病人的暗示影响,而首例病人则往往是由加重的反应或合并症,或由于意外事故等情况作为诱因而引起。这种诱因虽非疫苗直接所造成,但有时则在疫苗等制剂反应的基础上出现。表3是30起群发性癔症发生的原因分析。从表3可见,发生群发性癔症常见的诱因是晕针和恐惧心理所造成,30起中占19起。该反应如及时处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恢复完全,但其发生突然,症状较重,且有失去意识状况,有时虽无意识丧失,但也常表现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气急、神志迟钝,或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出现[1]。上述情况发生后易作为不良暗示而诱发发病。此外,30起中由过敏性休克为诱因引起群发性癔症的有3起。过敏性休克多发生于接种乙脑疫苗,该疫苗中含有残余牛血清或残存的痕量动物组织及细胞碎片等,其含量虽然极其微少,但因反复接种仍可致敏,所以近年来接种乙脑疫苗发生过敏反应的亦屡有报道[6~8]。过敏性休克症状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有生命危险。此种反应作为不良刺激更为强烈,容易诱导群发性癔症的发生。另有5起因首例病人偶合上呼吸道感染、风疹、局部淋巴感染和原有神经官能症作为诱因发病。此外,由饥饿、疲劳和加重反应作为诱因的有3起,虽然比例不大,但应引起重视。

表3 30起群发性癔症发生的原因分析

诱因 起数 首例病例暗示影响 其中处理不当者
晕针  7     7    5
恐惧 12 12    5
偶合症 5 4 3
过敏性休克 3 3 0
加重反应 1 1 0
饥饿、疲劳 2 2 0
合计 30 29 13

  群发性癔症发生后,若处理不当,容易使发生反应人数增多,症状加重,迁延,经久不愈。从30起群发性癔症分析,因明显处理不当者有13起,其中有学生害怕打针,老师和医务人员采取强制接种手段,造成接种气氛紧张而发生晕针的[9];有医务人员缺乏预防接种知识,遇到首例病人发生反应或偶合症,显得惊慌失措,误将一般反应作为异常反应处理而造成不良暗示致使发生大批反应者[10~12];也有医务人员因受到各种压力,不作宣传教育,而采取回避手段任事态发展,甚至有少数人借此机会制造事端提出不合理要求和闹事的。以上种种,不一而足。所幸,也有不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较高,能做到遇事不慌,正确处理,采取正确疏导和暗示治疗,稳定患者情绪,使一些群发性癔症患者能及时得到处理而在短时期内好转,不使进一步扩大[3,13]

  4 群发性癔症的防制对策及措施

  4.1 宣传教育,预防为主 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使接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应尽量避免在温习功课迎接考试精神过于紧张时进行预防接种。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在空气流通不畅场所和饥饿、疲劳时进行接种。严格按免疫程序接种。

  4.2 排除干扰,疏散病人 一旦发生群发性癔症,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4.3 疏导为主,暗示治疗 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辅以药物治疗,不可用兴奋剂,而应用小剂量镇静剂,采用暗示疗法往往会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

  4.4 仔细观察,处理适度 群体反应人员因素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合并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特别要防止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少数人因经济目的和迷信思想所利用而聚众闹事,不但贻误病情,更会危害下一代身心健康。

  作者简介:谢广中(1937-),男,江苏省洪泽县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医学生物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疫苗流行病学效果及反应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广中,刁连东,范瑛.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73—74.

  [2] 卢锦汉,章以浩,赵 .医学生物制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36.

  [3] 胡昌良,徐存华,于素润,等.一起麻疹疫苗接种诱发流行性癔病的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1,12(特刊10号);159.

  [4] 梁兆信.接种乙脑疫苗发生群发性癔病的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0,11(特刊5号):180.

  [5] 查龙翱,王兆芳,周信立,等.一起接种冻干乙脑疫苗诱发群体性癔症反应的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2,13(特刊6号):130.

  [6] Brin,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Time for a reappraisai[J]. Med J Austr, 1994, 160(20): 796.

  [7] Plesner AM, and Rome Tallergic mucocutaneaus neactions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J]. Vaccine, 1999, 15(11): 1238.

  [8] 李雪翔,谢广中.7起乙型脑炎疫苗异常反应的调查和分析[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1):55~57.

  [9] 钱经远,李文明,阎如启,等.接种乙脑疫苗发生一起群发性癔症反应的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2,13(特刊5号):132.

  [10] 徐秀英,王枫,赵俊义,等.接种乙脑疫苗引起群体性癔病的报告[J].中国计划免疫,1995,1(特刊):135.

  [11] 陈树本,黄平,施秋谷,等.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后出现群发性癔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1998,4(5-B):121.

  [12] 任维利,陈仕保,孙荣斌,等.57名小学生接种冻干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后发生群体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1998,4(5-B):122.

  [13] 尹桂成.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后引起流行性癔症的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计划免疫专辑),1992,173.

收稿日期:1999-07-06


作者: 风清扬 2009-2-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