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眼科学

近10年眼底病临床和基础研究回眸与展望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基因工程学等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眼底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10年来举办了各种新仪器的临床应用专题研讨会和学习班,出版了多种眼底病的专著,《中华眼科杂志》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组织和刊出了各种专题的眼底病......

点击显示 收起

  进入90年代后,眼科诊疗设备和器械不断创新和改进,对眼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术(color Doppler imaging , CDI)、神经纤维分析仪(nerve fiber analyser, NFA)、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SLO)、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多波长激光及各种计算机分析仪等相继在临床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基因工程学等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眼底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10年来举办了各种新仪器的临床应用专题研讨会和学习班,出版了多种眼底病的专著,《中华眼科杂志》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组织和刊出了各种专题的眼底病重点号期刊,对推动眼底病研究的深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

  90年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日渐增高。1978年调查上海10万人,患病率为1.12%。1980年调查全国13个省市30万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其中北京地区调查39896人,患病率为0.73%。进入90年代后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递增,如1992~1994年调查北京29 934人,糖尿病患病率为3.2%。1994和1995年调查全国17个省市18万人,糖尿病患病率为3.0%。如果将糖耐量降低者包括在内,则发病率高达6.7%。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其致盲率也逐渐增高,引起了眼底病医师们的关注。为此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年和1998年刊出了2期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点号期刊。《中华眼科杂志》1997年举办了“全国糖尿病性眼病诊治专题讲座及学术研讨会”,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诊断、激光和手术治疗及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经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液黏度增高,其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随着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其发病机制的报道日渐增多。如报告DR患者血浆中血栓素B2升高和6-17-酮类固醇-F1α降低。血栓素B2是血栓素A2与前列腺素I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A2可刺激血管收缩和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易形成血栓。尚有人报道DR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增高;全血锌浓度降低,因为微量元素锌参与胰岛β细胞内胰岛素的合成及分泌。还发现DR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并随病变进展而逐渐下降,因为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高度集中于胰岛的β细胞内, 糖尿病可造成β细胞的损害和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近年来应用放射免疫法、放射受体法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探讨各种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报告日渐增多,如DR患者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含量升高,并随病变的加重而增高。也有报告DR患者血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生长因子增高,以上因子均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导致新生血管形成。此外尚有血液中红细胞胰岛素酶活性降低、红细胞膜磷脂及Na+-K+-ATP酶活性降低等报道。由此说明我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动物实验发现未给镁的糖尿病鼠视网膜中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及丙酮酸激酶活性降低,说明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已出现糖酵解异常。实验证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糖尿病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有保护作用,能有效地抑制视网膜中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并阻止山梨醇的贮积和肌醇的丢失。

  此外还对DR患者进行了电生理检测,发现图形视网膜电图b波明显降低, p波峰潜时延长。应用颜色视觉运动觉检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现其颜色视觉运动觉的异常率比色觉异常率及ERG ops异常率要高,说明颜色视觉运动觉检测为DR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另外尚有荧光素血管造影、激光治疗和视力预后等报道。

  虽然我国对DR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其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机制的探讨、进一步的临床分期、激光治疗及其并发症的疗效、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效果、如何早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尚欠缺,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 张惠蓉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