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外科论文心脏外科学

介入通路血管穿刺并发症以及处理

来源:www.ccheart.com.cn
摘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戴军介入通路并发症与途径选择、穿刺部位解剖以及穿刺技术相关。②介入治疗对导管口径和支撑力的要求,通路血管解剖特点是否能够满足需要。③通路血管有无病变。④介入医院是否有处理特殊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手段。...

点击显示 收起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戴军

      介入通路并发症与途径选择、穿刺部位解剖以及穿刺技术相关。考虑介入途径选择依据应该是:①最好依据循证医学的证据,每种途径均有易出现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应该尽力避免首选;②介入治疗对导管口径和支撑力的要求,通路血管解剖特点是否能够满足需要;③通路血管有无病变; ④介入医院是否有处理特殊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手段;⑤术者应该选择自己最为熟练操作的途径;⑥注意血管以及周围组织的保护,最大程度维护肢体功能。传统的股动脉途径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危急重症抢救、严重的上肢血管弯曲以及复杂PCI方面,具有优势。但自2000年以后随着导管、支架材料以及设计的改进, 应用6F大腔导管使用6F鞘管,使大鞘管使用率明显下降,在减少了严重股动脉途径并发症的同时,也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提供了广泛的前景。肱动脉途径因为并发症后果严重,可导致上肢严重缺血、神经功能障碍已不推荐使用。目前推荐使用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除类似机制导致的穿刺部位共有的并发症外,还存在与选择途径相关的特有并发症。

一、  穿刺动脉血管共有并发症

1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及假性动脉瘤

      鞘管周围出血或血肿是由于动脉损伤所致。往往术中或术后12小时内出现,诊断一目了然。 术中可换大一号鞘管,一般压迫止血或拔除鞘管应长时间压迫止血。若经股动脉途径出血或血肿过大、失血过多时,特别是伴血压不能维持(<90/60mmHg)、贫血、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降低时,应给予配血和输血。如果血肿在动脉穿刺处与动脉腔相通,则可形成假性动脉瘤,收缩期血流从动脉内流出到血肿腔内,舒张期则可回流到动脉内。体检时局部有搏动性肿块,伴收缩期血管杂音即可诊断,血管超声多普勒有确诊价值。假性动脉瘤多在拔出鞘管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形成。由于此瘤壁无动脉壁组织(如中膜或外膜,故被称为假性动脉瘤),在强化抗凝情况下,往往不断增大甚至最终破裂。所以,假性动脉瘤一经诊断就应积极处理。尤其常见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应该停用抗凝血酶制剂,先用血管压迫器或手加压压迫假性动脉瘤的瘤颈部60分钟,然后加压包扎24~48小时,应确认是压住了瘤颈部,压迫或包扎后血管杂音消失。同时,应避免压迫静脉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观察患肢颜色不要太暗),也应避免压迫力量过大,引起下肢缺血(以足背动脉搏动明确并稍弱为宜)或局部皮肤坏死。经压迫处理无效时,假性动脉瘤超声下使用凝血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试用稀释的凝血酶在超声的引导下自瘤体的顶部缓慢注射一般15~30分钟可见瘤体口的愈合,但应避免注入股动脉内造成股动脉血栓的形成。因为股动脉穿刺血肿部位临近肛门,若周围水肿明显,外科手术极易引起感染,故目前请外科行假性动脉瘤切除和动脉修补术机会极少。桡动脉假性动脉瘤一般在停用凝血酶抑制剂下,局部压迫均能愈合,但有皮肤坏死时应该使用外科缝合方法止血。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不仅与穿刺部位低于股骨头平台有关(拔管后因血管周围均为软组织不易压迫止血);而且也与拔鞘管止血不当形成了血肿有关(拔出鞘管后若纤溶活性大于凝血可溶解封堵穿刺点的血栓,易形成假性动脉瘤)。预防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关键是准确的股动脉穿刺和拔除鞘管后的有效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桡动脉途径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发生原理类似于股动脉,但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较低。强调动脉压迫止血的原则是局部不出血并且压迫动脉远端有动脉搏动。

2.动静脉瘘

      穿刺动脉与邻近静脉通过穿刺针或鞘管造成管壁缺损交通,动脉血液进入低压静脉腔中,形成动-静脉瘘。动-静脉瘘和假性动脉瘤一样,多在拔出鞘管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诊断依据是在穿刺区域听到连续性血管杂音。动静脉瘘直径小于2mm ,停用抗凝血酶制剂同时及时压迫止血往往有效。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静脉瘘有破裂的危险,尤其大于8F鞘管形成的动静脉瘘,以及动静脉血分流量大,长期不愈合导致静脉曲张,常需要外科修补。经手术发现,动-静脉瘘与穿刺部位过低并同时穿透了临近的小静脉分支有关,也有股静脉走行异位于股动脉上方,鞘管自静脉穿入动脉,其预防在于准确的穿刺技术。

3 .动脉夹层、动脉血栓、闭塞和穿刺动脉远端栓塞

      动脉夹层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血管弯曲基础上,在送入钢丝、鞘管或导管时有阻力,当强行送入时,严重者可以合并血管周围大出血。动脉夹层危害与累及的部位处理的正确性相关。处理动脉夹层时应行相应的动脉造影明确部位推测危害并酌情积极介入或外科手术方法,未累及重要脏器、头颈部大血管、主动脉瓣以及冠状动脉开口者可以重用β阻滞剂和控制血压严密观察。穿刺部位过度压迫止血所致血栓形成和闭塞,文献报道桡动脉率约5%~12%,而股动脉发生率低约0.05%~0.1%。桡动脉术后有一定的非闭塞性损伤和桡动脉闭塞发生率,与操作、穿刺部位和使用大于6F鞘管有一定的关系,女性更易发生。桡动脉闭塞还与穿刺点位于桡动脉远端以及大鞘管的使用有关。穿刺血管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粥样硬化物质脱落导致远端动脉栓塞。常发生在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细小(外周血管病变,糖尿病和女性患者),又插入大的鞘管和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如插入IABP)时,容易产生血栓或栓塞的并发症。

4.血管迷走反射(Vasovagal reaction)

      表现为血压降低(<90/60mmHg)、心率进行性减慢(80→70→60→50→40次/,下)、面色苍白、出汗、打呵欠、恶心和呕吐。股动脉最为常见,约占3%~5%,而桡动脉相对少见。穿刺血管时发生血管迷走反射与紧张有关;术后拔管时发生则与疼痛和血容量偏低有关。合并穿刺部位血肿较易发生。一旦发现应紧急处理:若血压正常(>90/60mmHg),以心率减慢为主,可给阿托品0.5~1mg静脉推注;若有血压降低(<90/60mmHg),则可先给多巴胺5~10mg静注,1~2分钟内可重复使用,并给予静脉内输注维持直至血压升至90/60mmHg时并平稳恢复到导管检查前水平,再逐渐减量,直到血压正常为止;同时给予快速补液如0.9%盐水或5%的糖盐水(非5%的葡萄糖)3~5ml/min,并抬高双下肢增加回心血量;必要时需多巴胺5~10mg/kg/min维持较长时间(常大于24小时)静滴。血管迷走反射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在严重瓣膜病和冠心病患者,若因处理不积极而引起血压过低可能会出现不可逆的严重后果,甚至死亡。预防主要是针对病因:①导管检查前消除患者的紧张和焦虑,并给予镇静剂如安定10mg肌注;②穿刺血管应充分局麻,无疼痛刺激;③拔管前应充分扩容,充分局麻无痛,同时行心电、血压监测;④拔管后1~2小时内特别是10分钟内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面色、汗出与否等变化,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迷走反射。

二、 与途径相关的特有的并发症

1.股动脉途径相关并发症

      目前美国大学心脏病协会登记研究(ACC-NCDR)报告平均股动脉血管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2.9%。ACC-NCDC2005年股动脉途径登记严重出血并发症:血红蛋白下降大于3g者1.1%,腹膜后血肿0.2%~0.3%, 死亡率0~0.09%

(1)腹膜后血肿

      若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以上,穿刺位置过高越过股骨头上缘,尤其动脉前、后壁穿透或损伤时,出血或血肿则可上延至腹膜后引起腹膜后血肿,并且不能有效压迫止血。此时一般出血量大,早期难以发现,往往等到有血压下降(<90/60mmHg),快速补液后血压仍不能维持时,才得到怀疑;若有贫血貌、血红蛋白或红血球压积降低伴穿刺侧下腹部疼痛或压痛,则基本可确诊,腹部超声发现腹膜后积血敏感度低于CT诊断,CT诊断更具有确诊价值。腹主动脉至股动脉造影最具有诊断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大血管带膜支架的植入治疗机会,并给外科手术提供定位。一般治疗处理应立即给予升压药(多巴胺5-15mg/kg/min IV维持)、立即在腹股沟韧带上方高位动脉穿刺点处压迫止血,同时鱼精蛋白逆转肝素化、扩容(0.9%盐水、右旋糖酐IV)和配血、输血。经此处理,大多数患者的出血均能得以控制,若无效,则应立即请外科行动脉修补缝合止血。也有术中及时发现使用外周血管球囊堵住出血部位止血成功的报道。腹膜后血肿植入带膜支架是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远期再狭窄率高。小动脉穿孔可以使用弹簧圈止血。使用闭合股动脉穿刺口装置理论上有减少穿刺口出血的机会。桡动脉途径除非导丝导管意外损伤,否则几乎无腹膜后血肿发生。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急性肺动脉栓塞

      在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时压迫点不准确压迫了股静脉,尤其在缺乏有效的抗血小板抗凝血酶制剂使用时,长时间压迫并且卧床,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突然的下肢活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肺动脉栓塞面积大时可以导致猝死。预防措施是避免长时间压迫股静脉,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时压迫卧床时间一般为使用鞘管的F值,即1F=1小时。

(3)股神经分支损伤

      穿刺进针在股动脉外侧容易损伤股神经,神经周围血肿也可压迫股神经,使股四头肌无力,需待数周或数月才会恢复。一般的股神经分支损伤可导致局部皮肤的长期麻木。

      预防严重股动脉途径并发症最重要的策略是正确的股动脉穿刺方法。以股骨头为中心,以腹股沟韧带为上界,以股骨头下缘水平为下界,是正确的穿刺点。越过腹股沟韧带腹膜后血肿发生率升高,穿刺点低于股骨头下缘,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以及闭塞发生率明显增加。股动脉并发症的其他危险因素为:①临床因素:急诊操作,AMI伴休克;②病人因素:体表面积小,瘦小和肥胖,女性,伴有肾脏疾病;③医疗因素:近期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IABP;鞘管留置大于15H;强化抗血小板抗凝治疗;④解剖因素:外周动脉病变; ⑤术者因素:穿刺点低,股动脉造影未识别病变。

(4)血管穿刺口闭合装置

      文献有使用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Perclose能够减少出血性并发症,但也有不能降低并发症的报道。使用闭合装置有与手压类同的并发症类型,其中也有严重股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股动脉闭塞,特有并发症有血管封闭物如胶原造成股动脉栓塞和胶原引起的局部硬结。一般来说,与术者使用经验和熟练程度有关。初学者失败率较高。

2 .桡动脉途径相关独有并发症

      桡动脉特点是:三级动脉,属肌性动脉,桡动脉壁厚,其中膜层500μm 。 桡动脉无穿支血管供应,靠从腔内渗透,容易出现由缺血引起的中膜增生。韩国人报道使用二维血管超声测定桡动脉口径:平均2.60±0.41 mm,其中男: 2.69±0.40 mm, 女 2.43±0.38 mm (P<0.001),82%病人适合5F鞘管。但阜外医院逾万例桡动脉途径均成功使用6F鞘管。使用桡动脉途径时注意,老龄、高血压患者桡动脉常见弯曲,无名动脉与主动脉弓成锐角,以及0.4%~2%右锁骨下动脉起源升主动脉远端或水平型主动脉弓后方先天变异,大约7%~9%病人不适宜桡动脉操作,强行操作会增加桡动脉特有并发症的发生。

      (1)桡动脉痉挛:桡动脉中层平滑肌受α肾上腺受体控制,容易发生痉挛。与病人紧张、反复穿刺、麻醉不充分、粗暴送入钢丝和导管有关。术前充分镇静、提高穿刺成功率、使用硝酸甘油、硫氮卓酮鞘管给药也有一定的效果。在送入鞘管后由于桡动脉以及肱动脉严重痉挛导致鞘管或导管无法拔出时,避免因强行拔出鞘管或导管而导致鞘管或导管断裂在动脉内或动脉内膜严重随鞘管或导管剥离,应该在病人充分睡眠后延迟拔出鞘管或导管。

      (2)特殊部位的血肿: 桡动脉破裂血肿严重导致前臂挤压综合征,前臂挤压综合征发生率较低,但未及时减压处理,可终身致残。内乳动脉破裂出血导致胸壁血肿,腋动脉破裂出血导致肩周血肿,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破裂导致纵隔血肿。严重无名动脉破裂导致纵隔血肿,可以压迫气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危及病人生命,需要机械辅助呼吸。一般桡动脉、内乳动脉、腋动脉破裂,局部血肿,加压包扎止血均有效。 对于初学桡动脉途径者前壁筋膜综合征并不少见,故特别分述。

      (3) 前壁筋膜综合征:在肢体骨和筋膜形成的间隔区内,因各种原因造成组织压上升,致血管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组织严重供血不足,甚则发生缺血坏死,最终导致这些组织功能损害,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候群,统称为筋膜间隔区综合征。通常缺血30分钟,即发生神经功能异常;完全缺血12~24小时后,则发生肢体永久性功能障碍,出现肌肉挛缩、感觉异常、运动丧失等表现。 

      前臂间隔区综合征表现:①背侧间隔区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伸拇及伸指肌无力,被动屈曲拇指及手指时引起疼痛。②掌侧间隔区肿胀,组织紧张,有压痛,屈拇及屈指肌无力,被动伸拇及伸指均引起疼痛,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的皮肤感觉麻木。超声多普勒检查若出现肢体血循环受阻图象,可作为临床诊断参考。肌肉发生坏死时,白细胞升高,严重时尿中出现肌红蛋白,高钾低钠。典型者五“P”症:①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②苍白(Pallor)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③感觉异常(Paresthesia);④肌肉瘫痪(Paralysis),⑤无脉(Pulselessness)。预防方法:避免反复多次透壁穿刺方式,尽量小鞘管,导引钢丝永远至于导管的前方,轻柔输送钢丝,轻柔导管输送和回撤,注意监测抗凝强度,建议鞘管拔出前行桡动脉造影。

      (4) 前壁水泡 为长时间过度压迫导致静脉回流不畅,尤其在合并前臂血肿时更易出现。一般2小时应该明显松解压迫,避免大面积的压迫桡动脉周围。出现水泡可以使用皮试针头自水泡基底部抽出,保持无菌避免感染。

三、 总结和建议

1.股动脉穿刺点一定要在股骨头平台上。

2.桡动脉穿刺部位尽量靠近桡动脉底中段。

3.避免动脉前后壁穿透式穿刺方法和反复穿刺。

4.尽量使用满足介入治疗要求的最小口径的鞘管。

5.轻柔送入导丝、鞘管和导管。

6.无论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均应该在鞘管拔出前使用稀释或等渗造影剂进行鞘管植入动脉的血管造影,以明确穿刺部位是否理想和有无血管损伤。

作者: 2007-7-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