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药物与临床

中西药合用的现状及展望

来源:中医药管理杂志
摘要: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的中西药联合运用也渐趋成熟。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之间会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如配伍禁忌、药理协同或拮抗、药代动力学改变、相关代谢酶被诱导或抑制,最终导致疗效的改变。有些中西药合用会降低不良反应,增加疗效。而有些中西药合用会加重不良反应,降低药效[......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由此产生的中西药联合运用也渐趋成熟。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之间会存在多种相互作用,如配伍禁忌、药理协同或拮抗、药代动力学改变、相关代谢酶被诱导或抑制,最终导致疗效的改变。有些中西药合用会降低不良反应,增加疗效;而有些中西药合用会加重不良反应,降低药效[1],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和毒性反应。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引导中西药合用向良性方向发展,值得我们关注,也必须引起 临床上的足够重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中西药合用(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1中西药合用的优势
    中西药合用始于明末清初,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来中西药合用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逐渐成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中药辨证与西药辨病治疗侧重和经验积累的不同,使中西药合用在很多情况下都收到了好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3]。大多数中医师,都会归纳多数患者的中西药合用或先西药后中药的治疗中的反应,并用中药理论分析西药的性味功效,以此作为合理应用中西药的参考,或者用中药
消除西药的不良反应。
1.1  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
    有研究表明,许多中西药合用后,均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中西药还能呈现明显的协同作用。比如利用黄连、黄柏等中药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等西药的协同作用来治疗细菌性腹泻,可以成倍提高疗效;利用甘草、白芍、冰片与丙谷胺的协同作用已制成复方胃谷胺,来治疗消化性胃溃疡;黄芩、砂仁、木香和陈皮能够抑制肠管,使地高辛、维生素B12、灰黄霉素等药物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明显延长,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磺胺增效剂与板蓝根冲剂合用,抗菌消炎作用会明显增强,对扁桃体炎的疗效比单用板蓝根冲剂或磺胺增效剂要好;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西药,同中成药灵芝冲剂合用,不仅可以提高抗结核的疗效,还可使结核菌较不容易产生耐药性。
1.2  减少不良反应
    某些治疗作用显著但成分单一的化学药品或提纯品,毒副作用均较大,这些化学药物与中药合用既可使疗效提高,又能减轻该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5一氟脲嘧啶和环磷酰胺,即使制成注射剂应用,也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若制成口服制剂,则胃肠道反应更严重。经研究,海螵蛸粉和白及粉具有止血消肿、保护胃粘液的作用,能减轻严重的消化道反应,以海螵蛸粉与5一氟脲嘧啶、鲨肝醇、环磷酰胺、奋乃静、白及等中西药配合制成片剂,可用于临床治疗消化道肿瘤。
1.3扩大药物的适应范围
    碳酸锂对造血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放疗和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和医源性白细胞减少,有很好的疗效。但该药具有胃肠反应,如与某些复方中药如白及、姜半夏、茯苓等联合使用,就可使其胃肠反应减轻,扩大其适用范围,从而使胃肠疾患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得到治疗。氯丙嗪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但该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故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但由氯丙嗪、珍珠层粉和三硅酸镁制成的珍氯片就能消除氯丙嗪的副作用,不仅对肝功能无害,还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1.4减少药物剂量和副作用
    由珍珠层粉、野菊花、槐米、可乐定、氢氯噻嗪等中西药物配制而成的珍菊降压片可用于治疗各类高血压,尤适用于二期高血压。其每片含可乐定30ug,若以常用量每次1片,一日三次计,可乐定比单用剂量减少许多,可起到同样的疗效,且副作用减少。
2中西药合用的弊端
2.1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过程
    (1)影响药物的吸收。研究表明,某些中药如黄芩注射液、何首乌注射液等在碱性条件下稳定,但与葡萄糖等酸性注射液配伍使用后,就会降低黄酮、蒽醌类药物的溶解度。含黄酮类成分的中药易与金属离子发生反应而形成络合物,该种中药如与碳酸钙、硫酸亚铁、氢氧化铝等西药制剂联合使用时,就会由于发生络合反应而使药物的吸收速度下降。中药虎杖中含有大量鞣质,与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拉定联合使用就会在胃肠道内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使其抗菌效果减弱。
    (2)影响药物的分布。某些中西药合用相互作用后,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碱性中药硼砂及其制剂与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会导致这些抗生素吸收量增加,排泄减少,脑中药物分布的浓度会增加,从而产生毒性反应,如前庭紊乱,并且最终会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耳聋或行动蹒跚。
    (3)影响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多与酶有关,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脏药酶活性,中药药酒与鲁米那、苯妥英钠、安乃近、胰岛素、降糖灵等西药同服时,使这些西药在体内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从而显著地降低疗效。呋喃唑酮、异烟肼、丙卡巴肼、司来吉米等西药可以通过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单胺氧化酶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等不被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此时若服用含有麻黄碱成分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丹、通宣理肺丸等,所含的麻黄碱可随血液循环至全身组织,促进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大量释放,引起头痛、恶心、呼吸困难、心率不齐、运动失调等多种不良反应,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4)影响药物的排泄。碱性药物由于与酸性药物会发生相互作用,可大大加快药物排泄的速度,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如碱性中药煅牡蛎、煅龙骨、红灵散等,与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头孢类抗生素等联用时,酸性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从而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含有有机酸成分的中药如乌梅、陈皮、山楂等,与一些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碳酸钙、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合用时,也会发生酸碱中和而降低或失去药效。
2.2  产生药效学上的拮抗作用
    中西药合用时若配伍不当,会使两者在疗效上发生拮抗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如中药麻黄及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止咳喘膏、通宣理肺丸、大活络丸等有拟肾上腺素作用,具有兴奋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与镇静催眠药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同用会产生药效拮抗作用;鹿茸、何首乌及含有这些药物的中成药含有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服用上述中药,可减弱降糖药的作用;庆大霉素、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昆布、海藻与异烟肼合用可使后者失去抗结核的作用;用于泻下的中药含有大黄,如清宁丸、四消丸等,与西药新霉素、土霉素等同服,则抗生素会抑制肠道细菌,使大黄的致泻作用受到影响。
2.3产生有毒化合物
    含有乙醇成分的中药酊剂和药酒,与水合氯醛合用就会产生醇合三氯乙醛,该种化合物有剧毒,严重者可以导致死亡;溴化钾、碘化钾、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还原性西药不能与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仁丹等含朱砂成分的中成药合用,因为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与上述西药化合后可产生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从而引起赤痢样大便并最终导致药源性肠炎;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喉症丸等含有雄黄成分的中药,如与硫酸镁、硫酸亚铁等含有硫酸盐、硝酸盐的西药合用时,西药会氧化雄黄的主要成分硫化砷,从而增加药物的毒性。
2.4产生或加重毒副反应
    中西药合用有时会造成机体内药物剂量增加或重复用药的现象,从而产生或加重毒副反应。如含有强心物质的中药冰凉花、蟾酥、罗布麻等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苷样西药合用,则机体内药物的总剂量会增加,从而引起强心苷中毒,严重时还会出现心动过缓及心脏停搏等症状;有类似安定作用的延胡索与氯丙嗪合用会使机体产生震颤麻痹。
3中西药合用的发展趋势
3.1将中药为西医所用——中药西化
  现代中药研究的主流是采用西药的理论体系来对中药进行分析,某些疾病在单纯用西药疗法束手无策时,可以转而使用中药或者中西药治疗,而许多常用中草药的药理实验结果为中西药合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药西化,就是采用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模式研究中药并运用其研究结果,也就是进一步发现新的西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麻黄素、黄连素、降压灵等药物就是如此,它们来自中药但作为西药来使用。运用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来指导中药用药是中药西化的另一种表现。如苦寒攻下的代表药大黄,中医传统上将其运用在阳明腑实证上,但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大黄含有大黄酸、大黄粉、大黄素等蒽醌衍生物,除主要的泻下作用外,还能够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降血粘度、降血脂等,这些特性在临床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就使中药的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3.2  中医理论指导用西药——西药中化
  西药中化研究历史较为悠久,古代的乳香、没药和近现代的西洋参、水飞蓟等均产自国外,传人中国后这些药物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运用,具备了中药的基本内容,并且它们的药性、功效、主治、配伍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运用中医的治疗原则与整体观念来指导西药用药也属于西药中化的范畴,如肿瘤病人要扶正祛邪,出血病人要止血化瘀等,都是中西药物联合作用的结果。
    中医药学乃至整个医药学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西药中药化来从不同程度上加以解决,同时也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西药具有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所含化合物成分结构较为清楚,我们可以此来归纳中药基本内容的共同物质基础,实现中药现代化。
3.3中西药联合使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中西药合用,就是在中西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基础和临床上的科学实践过程而非中药与西药的简单叠加。总之,我们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中西药的药理、药剂、药化、药代等基础研究,并结合中西药合用的临床药学检测和观察,收集积累相关资料和应用经验,有理论、有根据地将中西药结合起来,使中西药合用治疗疾病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

 

作者: 李亚萍 张明昊 2013-8-1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