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黄帝内经》为我国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黄帝内经》饮食疗法《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热饮疗法热饮疗法就是通过温热饮食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应于风寒表症,或表邪未解又兼见阴液亏损之症,在《内经》中主要作为针灸或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使用。例如,《素问·评热病论》在论述“风厥”这一热病变症的治疗......

点击显示 收起

   《黄帝内经》饮食疗法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
    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
   《黄帝内经》还结合某些病症,记载了许多具体的食疗方法。
    由于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实用性强;
    故后世医家临症多效其法,且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热饮疗法  热饮疗法就是通过温热饮食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应于风寒表症,或表邪未解又兼见阴液亏损之症,在《内经》中主要作为针灸或药物治疗的辅助疗法使用。例如,  《素问·评热病论》在论述“风厥”这一热病变症的治疗时指出:  “治之奈何?歧伯曰:表里刺之,  饮之服汤。“  “汤”,即热水。饮热水既能发散肌表以除外邪,又可补阴液以资汗腺。因此,对于既有外感表邪,又有阴精亏损,虚火上逆的“风厥”症,确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热饮疗法被后世医家广泛接受和应用,如张仲景在治疗伤寒太阳中风病症时,就特别强调在服用桂枝汤后,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后世为治疗风寒感冒而配制的各种粥类、茶类,如葱白粥、生姜炒米粥、姜糖茶等,亦大多要求“趁热服用”,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
    冷饮疗法
    冷饮疗法就是通过寒冷饮食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急性热病大热不止之症。如《素问·刺热篇》说:“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其中“饮之寒水”,就是通过饮用冷水以降温的治疗方法。再者,《内经》还将冷饮作为某些药食的服用方法,以增强其清泻热毒的功效,如《灵枢·痈疽》在论述“猛疽”治疗时说:  “其化为脓者,泻则已含豕膏无,冷食,三日而已。”  “猛疽”发于嗌,病势凶猛,为肺经积热,毒火入侵而成;“豕膏”,甘寒无毒,可泄肺经之积热;冷饮者,用以加强清泻热毒之功,可使热毒从下而出。
    后世临床亦证明,冷饮疗法对于热毒引起的病症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夏季酷热,饮凉水可以消除烦热;在阳热内盛,高热不解时,冷饮可以生津退热。据余听鸿《诊余集》记载,某病人高热不退,服药多贴不解,病人于夜间因高热难耐,遂自取雪水饱饮,一身大汗热退身凉,余氏自叹,服药多剂,竟不如一瓮雪水。事实上,后世为解暑清热而配制的多种饮料,如绿豆茶、西瓜饮等,亦大多要求冷饮,这已成为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且与现代物理降温法类同。
    食补疗法
    食补疗法,就是通过饮食调节,以补养正气,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适用于虚症,或久伤久病,正气受损,脏腑亏虚之症。饮食五味对人体五脏的虚损,既有共同的补养作用,又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就是强调要以谷肉果菜多种食品补养人体正气,  纠正脏气的虚损状态,以促进机体整体功能的康复。在以饮食五昧选择性治疗五脏虚损方面,《内经》详细记载了五脏虚损病人的“五宜”治疗方案,提出要以五脏的相宜来补脏祛病,如《灵枢·五味》篇说:  “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即是以本味补本脏的食补疗法。
    此外,《内经》还非常重视食物补养在实证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药物治病主要在于攻邪,而补益精气、固本扶元则主要有赖于食物。指出攻邪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并特别强调要通过饮食补养,扶正以祛邪。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就是对食养以祛邪作用的充分肯定。
    食泻疗法
    食泻疗法,就是通过饮食调节,以祛除邪气,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适应于以邪气实为主的实证。此法《内经》应用较多,凡“饮之服汤”以祛表邪,“饮之寒水”以除大热;  “冷食豕膏”以解热毒等,均为食泻疗法的具体应用。
    另外,《内经》还认为,五脏均有虚实,以饮食五味调整五脏虚实病变,顺脏气特性为补,逆之则为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因此,当五脏出现机能过亢时,可通过饮食五味的调节,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后世孙思邈深得《内经》以食祛邪之妙,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食忌疗法
    食忌疗法,就是通过忌食某类食物,以调整脏腑气血,治疗或协助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内经》认为食忌是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并特别强调病后应当忌食本脏所主及相克之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灵枢·五味》说:  “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前者是言忌食本脏所主之味,后者则谓忌食本脏相克之味。
    《内经》还针对五脏病变的特点,对饮食的寒温、荤素情况作出了忌食规定,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心病“禁温食“,脾病“禁湿食、饱食“,肺病“禁寒饮食”,肾病“禁悴矣热食“等,这对五脏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素问·热论》还提出热病忌肉食,以防止热病复发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饥饿疗法
    饥饿疗法,是通过限制或禁止病人饮食,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主要用于实热证或饮食积滞等病症。如《素问·病能论》说:  “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歧伯日: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怒狂,多为阳明热盛所致。由于饮食进入体内后,所化生的阳气充实于四肢,能助阳热之邪气,故须“夺其食“,用饥饿疗法以削减阳热之邪。
    再如,《素问·热论》在论述热病禁忌时,明确提出“多食则遗“,就是要求热病患者要适当限制饮食,以防止谷食之气与热邪相结,而使热遗不去,或热病复发。后世张仲景深得《内经》之旨,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对热病后期出现的某些轻微症状,可以用适当限制饮食的方法来解决,不必再服用药物。如《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说:  “伤寒脉已解,而日暮微烦……损谷则愈“。“损谷”,就是适当限制饮食。
    醪酒疗法
    醪酒疗法,就是通过饮用酒类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醪酒在《内经》中又称作“醪醴“,即五谷酿制而成的酒类,其中醇酒而未滤去滓者为醪,味甘而酒味不浓者为醴。《内经》非常重视醪酒疗法的应用,除了专设“汤液醪醴论“详述其制法和应用外,还在其它篇章中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醪酒疗法。如《素问·缪刺论》用“饮以美酒一杯“治疗“尸厥”;《灵枢·经筋》篇用“饮美酒“治疗痹痛等均是。在《素问·玉版论要》中还将醪酒疗法与汤液疗法作了比较,认为疾病轻浅者,当治之以“汤液”,疾病深重者,则治之以醪酒,指出: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之,十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之,百日已”。
    另外,  《内经》还将醪酒疗法与推拿按摩等疗法相结合,用于治疗情志失常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等病症,如《素问·血志形气篇》说:“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于按摩、醪药”。醪酒疗法对后世影响很大,仅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中就载有药酒配方69种,其中人参酒、桑椹酒等沿用至今。
    药膳疗法
    药膳疗法就是通过食用药物与食物配伍制成的膳食,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在《内经》记载的1 3首方剂中,就有6首属于药膳配方。如治疗“血枯”病的乌贼骨丸,由乌贼骨、茜草、麻雀蛋、鲍鱼四味配制而成。其中乌贼骨咸温,主女子赤白漏下、血枯经闭;茜草甘寒,既能止血治崩,又能和血通经。两者均为常用中药。麻雀蛋、鲍鱼均为动物性食物,能补精血、益阴气、通经脉,且其味鲜美,营养丰富。四味相伍,补精益血,通脉调经,药食并举,亦食亦药,实为治疗血枯经闭之佳品。再如治疗“目不暝”的“半夏秫米汤”也是典型的药膳配方。


作者: 《黄帝内经》为我国食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