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学是信息医学——信息医学的思考(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魏雅川卢贺起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人体是个结构复杂、生物反应环节、层次繁多,本身具有输入、输出、反馈、信息转换和传递的大系统。中西医对此大系统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虽然中西医都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人为地把大系统分为几个小系统进行研究,但西医的划分着眼于物质结构,中医的划分着眼于系统信息的作用。......

点击显示 收起

                       魏雅川  卢贺起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人体是个结构复杂、生物反应环节、层次繁多,本身具有输入、输出、反馈、信息转换和传递的大系统。作为大系统,所受影响因素不仅多,并且带有随机性。中西医对此大系统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虽然中西医都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人为地把大系统分为几个小系统进行研究,但西医的划分着眼于物质结构,中医的划分着眼于系统信息的作用。两者各有千秋,各有互补内容。
  中医从古代的《灵枢·经水篇》、《难经·四十二难》到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其间各朝代都有对人体脏器解剖的专著或专论,如杨介的《存真图》、朱肱的《内外二景图》、宋慈的《洗冤集录》、施沛的《脏腑指掌图书》、孙一奎的《医旨绪余》、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等。说明中医很重视解剖,但解剖内容并没有纳入中医基础理论中,原因就在于中医通过四诊综合分析五脏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及信息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营卫气血之间传递规律、状态等,在此基础上借助针灸、药物调整机体对信息的接受和传递状态,使机体在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可见中医的基础理论是机体对信息接受、处理规律的推论,解剖有助于医学,但对推论机体接受和处理信息无助,所以它虽然与中医的基础理论同生、同长、同在实践中被应用,但没有纳入基础理论的范畴。相同的情况还有许多。众所周知“种痘”的发明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水平的预防措施,但仍然难于纳入中医基础理论中去。相反,一些模棱两可的推论却不断地被中医基础理论所包容,并且历代医者为某一推论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不惜花费毕生的心血来反复探讨。由此可以说明中医基础理论的取舍标准不是对机体内物质变化描述的准确与否,而是能否掌握生命体对信息接受和处理的规律。中医理论的核心是维护机体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临床治疗的标准是以人体自我康复能力为评价,不是以药物对抗强度为标准。中医临床用之有效的抗感冒方药,其作用重点并不在于抗感染;抗过敏方药的重点并不在于抗组胺、稳定细胞;而那些作用机制较清楚的单味中成药如雷公藤、强力宁、丹参酮等又难纳入中医理论中;“甘温除大热”是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之一,并且是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实的理论,但并不能得到现代的药理认可;柴胡疏肝散虽然临床有效,但难于找到理想的肝郁动物模型,而四氯化碳造成的肝损害在中医看来更偏重于脾病而不是肝病;用鼠尾自然角化过度作为“肌肤甲错”的模型无疑不太适合用于验证养血润肤药物的作用机制。由于对系统研究的角度不同,很多现代的研究内容因忽略了信息对机体的影响,从而丧失了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人体这样一种特殊的大系统,临床评价标准是其惟一具有真实性意义的标准,临床中众多有效的方药很难用现有的非人体实验证实,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的随机性又使临床用药的重复性降低,这些都是应用目前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医研究的难题,但在人为地消除这些难题的同时常常将中医的优势也消除了。究其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将中医视为“信息医学”。
  信息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从信息论的领域讲,信息是指对事物认识“不肯定性”的减少,这种不肯定性与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的状态有关,而且与每个状态的概率有关。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人们对事件认识所包含的不肯定性越大,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大,人们对事件认识所包含的不肯定性越小,对于概率P=1的确定事件,不肯定性为零。中医重视解剖、重视分子生物学是因为信息来源于物质,并与能量有密切关系,虽然理论中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不等于中医不需要物质、能量,因信息不是物质与能量的本身,所以中医又不可能仅以物质与能量本身的变化来讨论问题,中医需要以望、闻、问、切这种系统整体信息为依据来讨论问题。中医重视一切与信息有关影响因素,十分重视系统之外与系统有直接联系的外环境,中医理论本身是一种凭借整体信息对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状态的推理。中医的治疗目的是维护或恢复系统内环境动态平衡状态,即增强系统的自稳态,虽然在这过程中有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但初衷和结果都不是以物质和能量为目的,这是与西医的最大区别。
  1.增加免疫力与扶正去邪  西医认为增加免疫力就可抵抗感染和癌变,中医认为扶持正气就可抵抗外邪和内患,两者初衷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实质是不同的。给予机体转移因子、干扰素、胸腺肽等在西医认为是增加免疫,但中医不认为是扶正,因扶正是促使机体自身产生一些物质,这些物质的综合作用是使系统能正确地接受和传递信息,使机体在运动中求得相对稳态。上述那些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作用是复杂的:其一,它们不只是使所需要的免疫细胞因子提高,也可使不应该再升高的免疫细胞因子和其它细胞因子升高,所以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影响了机体的自稳态;其二,这些生物制剂对个体来讲,本身就是异体物,在它进入人体的同时就要引起免疫反应,这种非自然界的物质对人体自稳态是有负相作用的。
  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五脏辨证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提出为中医五脏辨证中的生克关系和五运六气中的亢害承制理论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提示,但这些有意义的提示对临床诊断有作用,对临床用药作用不大。如临床常见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存在明显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现象,中医有众多有效的方药,如逍遥散、四物汤、柴胡疏肝散等,这些在临床上获得效果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推论,虽然这些推论还存在许多问题,但能被该理论推论的机理应能被相应的技术所破译,可事实是很难取证。西医可以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确切地说明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关系,但或没有特别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或没有非常理想的组合用药方案。事实表明,发展信息医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需要,也是现代医学的需要。 
  3.植物药与中药  中药饮片是以植物为主,但它与植物药不同。中药有性味归经和完整的系统理论,植物药没有;中药讲究药对配伍,植物药没有;中药以复方君臣佐使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植物药以单味有效成分来表明作用;中药是数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植物药是几百年的实验室研究结果。所以两者可以相互借鉴而不可以替代。如从植物药的角度讲,人参叶所含人参皂甙比人参多,但中医不用其叶;芍药甙是芍药的有效成分,赤芍中的含量比白芍多,但中医多用白芍,用赤芍时是为用其凉血的作用,这与植物药选药标准完全不同。用植物药的作用机理来验证中药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中药应有与中医理论相符合的药理,这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前提。
  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但就当今科学技术水平来讲,解决上述问题是有可能的。关键问题是要从“信息医学”角度来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不在于它对物质、能量的剖析,而在于它对人体系统信息的分析和调整。西医实际上是回避了这个问题,舌质、舌苔的检测应比抽血化验简单,西医从不纳入诊断依据;情绪可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病变,西医对此治疗远不如中医丰富有效。中医因其理论的局限性而难于将客观的物质、能量纳入,虽然延迟了理论的发展,但对信息的掌握使其在临床中不断进步;西医因其理论中没有信息的概念,对一些肉眼即可见到的信息也纳入不进去,虽然理论在发展,但临床实际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发展信息医学,是时代的要求。

作者: 中医学是信息医学——信息医学的思考(一)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