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内经》预测疾病死期的原则与方法探析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孙松辉(辽宁中医学院,110032,辽宁沈阳//女,1952年生,副教授)因疾病引起的病理性死亡,内经)记载颇多,关于死期的推断也有很多方法。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表现在病理情况下,主要指人体阴阳失调,无法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自然界依正常规律进行的阴阳消长运动就成为对病变中人体的克制因素,其表现就是死亡与季节时日......

点击显示 收起

    孙松辉(辽宁中医学院,110032,辽宁沈阳//女,1952年生,副教授)

    因疾病引起的病理性死亡,<内经)记载颇多,关于死期的推断也有很多方法。当然,<内经>所说的“死”,在某些情况下。是指病情加重。其主要指导思想,一是整体性原则。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表现在病理情况下,主要指人体阴阳失调,无法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自然界依正常规律进行的阴阳消长运动就成为对病变中人体的克制因素,其表现就是死亡与季节时日的相关性。人体的整体性体现在病变过程中,指要充分考虑脏腑之间的关系,分析一脏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程度,这是判断预后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二是邪正盛衰。即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判断体内正邪力量的对比,虚实的基本情况,从而作出吉凶的预测。

    1阴阳时日法

    人与自然是相通、相应的。由于自然界阴阳的规律性变化,如一年中的四季,一日中的昼夜,使得人体阴阳的消长也产生了同样的周期性变化。表现在生理上是脉应四时,阳气应日夜等。应用这一理论也可以推测疾病引起死亡的大致时间。根据人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同步性原则,当自然界阳气旺盛之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旺盛,并得到自然界阳气的促进、助长与资生,与此同时阴气衰减。同理阴盛时人体阴气亦盛,而阳气衰减。如当疾病的性质属阳胜,在夏季或日中,自然界阳气旺盛之时,阳盛得阳助,使阳更盛而阴更衰,病情会加重,以致引起死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能冬不能夏。阴胜……能夏不能冬。”<素问·三部九候论>说:“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说明阴阳亢盛的疾病,于阴阳旺盛之时,使已盛之病患更盛,甚至导致死亡。而当疾病性质属阳虚,在冬季或夜半,自然界阴气旺盛之时,体内偏盛之阴得阴助,使阴更盛而阳更虚,以致病情加重而死。如“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素问·三部九候论>)因此,阴阳虚衰之病,于阴阳旺盛之时,助益因虚致盛的一方,使已虚之病患更虚。重则引起死亡。清代徐大椿根据<内经>的理论,概括了在一日之中阴阳失调病变所受到的影响,<杂病原·阴阳>说:“阳病则旦静,阴病则夜宁;阳虚则暮乱,阴虚则朝争。盖阳虚喜阳助,则朝轻暮重;阴虚喜阴助,则朝重暮轻,此言阴阳之虚也。若系实邪,与此相反,阳盛则朝重暮轻,阴盛则朝轻暮重,此阳逢阳旺,阴得阴强也”。同理也可推而广之于季节。总之,如果疾病性质属热属阳,无论是实热还是虚热,也即无论阳胜或阴虚,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时间当为属阳之时;疾病性质属寒属阴,情况正好相反。如“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水者以夜半死。” ((素问·三部九候论>)热中及热病,为阳热盛或阴虚阳盛,故其死时,当在阳盛之日中。病水,指阴寒之病,或为肾阳不足之病,死于阴盛之夜半。阴阳盛衰结合时日的推测法,是推测疾病预后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在应用上还需与五行学说相结合。

    2五行生克法

    将人体五脏与时间分别归属于五行,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便可预测死期。五藏的病变,容易“死于其所不胜”,(<素问·玉机真藏论)),即至其所不胜的藏气当旺之时令而死。具体地说:“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已死,是谓真藏见皆死。” ((素问·平人气象论))是说,庚辛为肺金所主的时日,肺脏在该时日功能旺盛,对肝脏的制约作用更强,而肝脏原本有病变,所以肝的病变在肺金所主的时日会加重以致死亡。当然,所说的肝病是很重的,其脏气是极为虚衰的。已出现真脏脉。五脏病变的死期又不限于“死于其所不胜”,当五脏病变极为危重,死亡是随时可以发生的。“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玉机真脏论>)是说,当病变猝然而起。其传变就没有规律了,死亡的日期也就不好推测了,甚至当时即可引起死亡。“春……但弦无胃日死;夏……但钩无胃日死;长夏……但代无胃日死;秋……但毛无胃曰死;冬……但石无胃日死。”(<素问·平人气象论>)在春季如果看到弦急而无胃气的脉象,意味着肝气的衰败。当时即可引起死亡。五行生克推测法就其本质而言仍不离阴阳之理。因为五行由阴阳所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署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抽象的阴阳必借具体的五行来体现,如同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所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阴阳之中寓五行。五行之中含阴阳,五行只不过是细化了的具体的阴阳。如木为少阳。火为太阳,土为至阴,金为少阴。水为太阴。所以,金对木的克制,其本质,是少阴对少阳的制约。而就阴阳学说而言,制约应该是双向的,阴可以制阳,阳也可以制阴,因此,少阳也可以制约少阴。反映在五行学说中就是木侮金,但其内涵仅限于病理条件下。这是五行学说局限性的表现。

    在五脏病变的传变上也可以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判断预后。“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素问·玉机真脏论))如肝病。“至肺而死”;心病“至肾而死”;脾病“至肝而死”;肺病“至心而死”;肾病“至脾而死”。(<素问·玉机真脏论))如肝的病变若传于肺,表明原本可以制约肝的一方。不仅不能克制肝,反而受其病变所殃,可知肝病已无可控制,预后很差。

    3脉法

    真脏脉现必死。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可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该篇详述了各脏真脏脉的脉象。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真脏脉的出现意味着“无胃气”,正虚邪胜,预示死亡。“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日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的出现距离死亡仍有时日,“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索问·阴阳别论))意为五脏病变见到脉若悬丝,微弱欲绝,距离死亡的期限。此说虽言之确确,然个中玄机尚待揭示,王冰以天地生成数来解释,马莳以干支五行生克为解,其说都较牵强。如王冰认为肝病死于真脏脉出现的第十八天。这是 “金木成数之余”,金的成数为九,木的成数为八。两数相加之和为十七,再加一;而心病的九日死,是“水火生成数之余”,取水的成数六,火的生数二,相加后再加一。各脏死亡期限推算的方法有所不同。

    凭脉预测死期尚有许多具体的方法。从脉的至数和节律上看,“人一呼脉四动以上目死,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从人身上中下三部脉上看,“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从人身上中下三个部位,各取三处动脉,命曰“三部九候”,这九候之脉当相应,“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如果这九处脉动不相协调,出现此至彼去,是死亡的征兆。而出现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谓上下左右之脉动,大小迟数错乱不整,难以计其至数,是正气将脱。“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是说,如果中部之脉调匀,但与其它脏脉不协调,或中部之脉弱于上下二部,均主死。总的来说,“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素问·三部九候论>)“候”此处指上中下三个部位的脉,如其中一个部位的脉不调和,可谓有病,两个部位的脉不调和,病就很重了,若三个部位都不调和,病人就有生命危险。还可将人迎与寸口脉象相互参验。<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是说,人迎与寸口脉都盛于平常之脉四倍以上,称为“关格”,这种脉是盛极之脉。说明阴阳俱盛而不和,因而不能尽其天年而夭折。

    从各脏脉象上看,“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素问·阴阳别论))其中的一阴、二阴、三阴分别指厥阴、少阴、太阴;一阳、二阳、三阳指少阳、阳明、太阳。意为在寸口脉的脏腑分部,出现搏击应手的脉象,依所病脏腑不同其死期也不相同。<素问·大奇论>描述了各脏精气大虚的脉象及死期。“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来如燃烧的柴禾,是心的无根之脉,说明心的精气已夺,火旺于夏犹可支,至秋尽冬初,正为草干之时,寒水当令,心气尽绝。脉来如散落的树叶,飘零虚散,浮泛无根,是肝气已夺的脉象,至秋季树木凋零之时,金气乘木,木无生机。“省客”,指前来拜访的宾客。脉如“省客”,形容脉来没有规律,如同客人,时来时走。有时鼓动而搏,无时闭塞若无。这是肾气大衰之脉。至枣花落之时,也即初夏之季,火旺而水敛,肾虚者死。

    4望形色法    

    面色是脏腑精气的外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面部的色泽能反映脏腑的盛衰。“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者死,自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素问·五脏生成>)这些颜色的共同点都是极度的沉滞晦暗没有光泽。反映的是脏气的衰败。所以说“五脏已败,其色必天,天必死矣。”(<素问·三部九候论>)如果在面部出现某种颜色聚集一处。其病势凶险,预示死亡。如“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灵枢·五色>)红色聚集于两颧,只有拇指的指甲般大小,那么这个病人的病情即使有一时的减轻,终将暴死。黑色聚集于前额部,其聚集的程度也是如指甲大,其人既往并无明显的疾患,但必突然死亡。

    眼睛与五脏六腑均有关联,“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因此,两目的神采,是由脏腑精气所化。当脏腑衰败,两目全无光彩,灵机丧尽,必是死亡之象。故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当两目内陷,是精脱之象,故“目内陷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当“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素问·三部九候论>)“戴眼”,指眼睛上视而不转动。因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并与五脏精气共同构成目系,向上连属于脑,对眼睛的视物功能有一定的作用,因而该脏病变引起死亡会出现“戴眼”。目中的血脉,也是当注意的方面。<灵枢·寒热>说:“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意思是说,翻开病人的眼睑,如果看到红色的脉从上下贯穿瞳子的,是病情恶化的征兆。见到一条这样的赤脉,死期当在一年之后;见到一条半赤脉,死期当在一年半,其中所说的半条赤脉当指尚未完全贯穿瞳子之脉。

    从形体上看。人若极度消瘦,只剩如柴枯骨,是死亡之兆。“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素问·三部九候论>)这是由于脾主肌肉,消瘦到肉脱的程度。谓脾之虚衰已甚,自是来日无多。

    5脉症合参法

    脉症合参是最常用的判断预后吉凶的方法。关于判断热病预后吉凶,<内经>中记载较多。热病过程中得汗以后的脉症,是判断预后的要点之一。(灵枢·热病>说:“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邪正交争得汗,说明正能胜邪,预后良好。汗出后脉仍躁盛,说明正不胜邪,阳邪亢盛而阴气衰弱,是有阳无阴的征象,故称为“阴脉之极”。即阴脉虚弱之极,主死。若除了汗出脉躁盛尚有它症,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论“阴阳交”的三个死症,一为脉躁疾,二为狂言,三为不能食,三症发生于“汗出辄复热”之后,反映了邪气亢盛,精气已竭,神气已乱,精无补益的危重状态。热病若无汗出,也有预后不良者。“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灵枢·热病))热病脉现躁盛丽不能出汗,这是阳热亢极,阴虚不能作汗外达的死证。若“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同上)这是阴液不足,虚阳上越,胃气衰败所致。热病有腹满症状的,预后不良。“泄而腹满甚者死”。“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同上)热病出现腹满,多为邪热伤脾胃,脾胃衰败。热病出现血症,预后不良。“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同上)呕血兼见下血,阴液损伤严重,是死证。再如,“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灵枢.热病>)在热病中,若热不退。出现“目不明”。“舌本烂”。

    “热而痉”等(<灵枢·热病>)。也是死证。脏腑病变以判断虚实的程度为要点。“五实死。五虚死。……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素问·玉机真脏论>)五实,反映邪气猖獗深入五脏;五虚,为五脏正气虚衰已极,故均为死候。各脏腑精气衰败有其不同的症状,(素问·诊要经终论>详述了其表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疯,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环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其中所言经脉,即脏腑,终者,气尽之谓。又有虚实夹杂之危候,<素问·奇病论)说:“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日厥,死不治。此所谓五有余,二不足也。”此病的难治在于,其中五有余,是邪气有余,二不足,是正气不足。泻邪恐伤正,扶正可敛邪,救里不可,治表亦不可,补泻两难。危重病证举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当心痛发作时,手足厥冷至肘膝关节,心痛剧烈,不出半天即死。痛甚致死的再如,“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灵枢·厥病>)风痹,(素问·痹论)认为是易已之证。但如果出现“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悦,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灵枢·厥病))偏枯一证,若发生在“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素问·大奇论))<灵枢·痈疽)论述了多种可导致死亡的痈疽。如痈疽“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脉证相反多为逆证。“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灵枢·玉版>)这些都是脉证相反的实例,如其中的“三逆”,衄血不止,失血很多,脉象当现细弱,其人却是大脉,说明在气血亏虚的同时,邪气仍然盛实,正虚邪实,预后不良。还有更严重的“五逆”,“其腹大胀,四末清。胃;2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灵枢·玉版>)这里说的“一时”。指的是一天。

    6误治死治疗不当,可引起死亡。如“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为阴虚。用针反实其外,指补其阳。阳愈盛则阴愈虚,以致五脏精气竭绝,这叫“重竭”。五脏之气已绝于外,为阳虚。用针反实其内,指补其阴。阴愈盛则阳愈虚,致五脏阳气衰竭,这叫“逆厥”。从而告诫医者,辩明疾病的阴阳属性是至关重要的,阴虚当补阴,阳虚当补阳。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不可用药过度。如“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说,大积大聚之病,可以用毒药治之,但衰其大半就要停止,因毒药可祛邪也能伤正,攻之太过,病邪未去。正气先亡。针刺也有很多禁忌,有禁刺的部位。有禁刺的病人,误刺以后可引起死亡,<素问·刺禁论)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五脏和胆禁刺,“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素问·刺禁论>)有些重要部位慎刺,如“脑户”,在枕骨上,通于脑,“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素问·刺禁论>)是说,在针刺脑户这个穴位的时候,如果刺之过深,可刺入脑内,引起死亡。大的血脉勿刺。可引起大出血而死。对于疾病死期的预测,是人类认识疾病,把握生命的重要方面。能够预见到疾病预后不良,从而采取有效方法规避危险,挽救生命,是为医者高超技艺的体现,而对于患者来说,更无异于再造生命,重获新生。(内经)对于疾病死期预测的原则与方法,对于提高医者的诊疗技术。掌握疾病的进程。治病救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 《内经》预测疾病死期的原则与方法探析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