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李盈等: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l论五行之局限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五行学说之所以需要完善,或日取......

点击显示 收起

    “五脏相关”说是对中医五行学说的一大突破创新,在临床诊疗上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大有取代五行学说之势。笔者认为,五脏相关学说值得研究推广,但若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则有失妥当。中医五行学说应予以完善,推广普及而非以他说取代之。

l论五行之局限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五行学说之所以需要完善,或日取代,是因为其本身的局限性,而非世人对其误解。中医五行学说与唯心论者所鼓吹之五行五德说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唯物辩证法,只不过具有模糊性、幼稚性、机械性,是未完善的唯物辩证法。中医五行学说与唯心五行五德说的斗争正如科学与伪科学的斗争,不能因世人对科学概念的误解而以另一概念代之,而应将其完善、推广普及。要完善五行学说,必须清楚其局限性之所在:

    标准不一,穿凿此附五行是对客观事物的分类,已有研究证明其是一种科学的,所用元素最少的分类法。但原有五行学说的分类标准极为混乱,有些事物按其本质属性分类,如五季、五化、五气等,而有些则按其表象,包括颜色、质地、方位等进行五行划分,如五脏、五色、五味等。表象与本质是难以保持一致的,因此,在推理演绎过程中往往得出错误的、无法解释的结论,或为自圆其说而添加穿凿此附之辞,把客观事物“人性”化。正因这种局限性的存在,使唯心论者有机可乘,本来为唯物辩证法的五行学说被利用而带上迷信色彩,后世对其批判也殃及了中医这一无辜池鱼。

    单纯类比,不重杂和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某一特定矛盾之下往往包含其他矛盾。五行学说相杂相和之理论是尝试对复杂多变、差异性大的客观世界作合理解释。对具体某一事物而言,其所属一行中往往杂和有其它行,中医体质学说“五型人”的划分可体现相杂之理论,每一型中又可划分五行。遗憾的是中医五行学说虽对相杂相和理论有所意识,然重视不足,未将其纳入主流。在中医理论核心之一—脏象学说中,丝毫没体现五行的相杂相和。而实际上,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是最需要以相杂相和理论来解释的,如“补火益土”法中“火”之指代,“金水相生”法中“水生金”之悖论等等。

    层次单一,机械刻板原有五行理论只论述了同一层次上单向的五行关系,但客观世界是多层次的,事物间的联系与作用是相互的。从自然界、社会到人体、脏腑,从年月到日时,不同层次的五行对气候、体质、发病、转归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五行间除生克关系还有倒生、倒克关系。如何多层合参,综合判断,原有五行学说并未给我们指明方向。

    再如经络学说中,十二经则有其五行归属,而一经中又有按五行划分的五输穴,如何很好地解释五行属性不同的各经中每个不同五行属性的穴位其功效、主治,恐怕原有五行学说无法做到,即使现有的五脏相关学说也未必能做到。

2论“五脏相关”之局限
    虽然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似觉不妥。五脏相关说经历了大量临床实践检验,显示其科学的指导意义。但笔者从五脏相关说中也观察到一些局限。

    范围局限,不利突破五行学说不只是纯粹的医学理论,更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医疗实践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在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是中医药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之一;它不只是中医独有,乃属于整个中华文化,是其根基源泉之一,更有其先进性、科学性。中医的发展与兴旺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哺育,在今后,仍需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五行学说不只是单纯的体系,与阴阳、八卦、周易、运气等学说皆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而这些学说的科学性又是中医现代化科研思路的巨大宝库;中医学不止是看病开药,它包罗广大,经络、药性、运气等学说有着异常广大的内涵与外延。而五脏相关说过于把目光集中在五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医学理论,而易使人忽略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其它精髓。以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所致的,是中医与传统文化问更大的鸿沟,不利于中医学的长远发展。

    仍未体现五行相杂相和之性所谓“五脏相关”,其准则离不开五行生克制化、相杂相和,包含了顺五行与反五行。相关的物质基础在于多系统共通的阴阳气血。而五脏相关说仍是把某一脏腑及其对应的形体、官窍、情志等单纯归人某一系统,并未明确体现相杂相和的规律。因此,五脏相关说在解释五脏为何相关、如何相关方面似有所欠缺。

    层次关系有待充实五脏相关说意识到脏腑、人体、自然内部及其存在的联系,但这竟是怎样的联系、主次何从、如何合参,则似乎未有充分论述。而且,脏腑系统与自然、社会间的联系,对体质与发病影响的主次关系,经络、时间中不同层面对体质、发病影响之主次关系,则恐怕非五脏相关学说所能解释,仍需运用五行学说和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时间医学等作进一步研究。

3试论五行学说之完善
    正由于五行学说、五脏相关学说皆有其局限性,故无论死守原有五行学说,还是现有五脏相关学说,皆非长远之策。对五行学说加以完善,使其更客观,严谨,更符合客观实体,既能保持中医药之文化特色与源泉,又能为其突破创新开创新路,笔者认为,这是较佳的选择。在此,对五行学说的完善与研究方向谨提几点粗浅建议。
    明确定义多个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把“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该定义易让人产生误解,与现实生产生活中的木、火、土、金、水混为一谈。而实际上,五行学说的“五行”已脱离了原有的涵义,而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因此,五行的定义应正名为具木火土金水五性中一性或数性的物质及其运动规律。该定义强调了五行的抽象特性,及五行的相杂相和规律,笔者认为是较理想的定义。

    统一标准五行应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划分,而非颜色、质地、方位、气味等表象。木性升发、条达、舒畅;火性炎上推动;土性生化、承载、受纳;金性沉降、收敛、燥烈;水性润下寒闭。具有五性中一性的事物可归入其中一行。

    注重杂和对同时具有两性或两性以上的物质,应运用相杂相和理论,依其主要的一行归入其中一行,其它特性作为相杂相和之性。如肾为一身阴阳之根本,既有水性,又有火性,但以水性为主,则应定为水火之脏,水中杂火;肝为将军之脏,其性刚烈,阳常有余,易化火生风,应定为木火之脏,木性为主,木中杂火;肺为清肃之脏,喜润恶燥,应定为金水之脏,金性为主,金中杂水;脾承载水谷,为化生之源,孕育生机,应定为土木之脏,土性为主,土中杂木。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五行划分中应用相杂相和理论,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剔除主观臆断、穿凿此附之说,有利于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人体生理功能与病理传变,解释其相互关系,指导临床诊疗。

    顺反结合五行中相生之行可反向相生,相克之行可反向相克,生我者既可生我,也可克我。倒生克的实质依然遵守五行之间量的对比,量过者为克。反五行在正常情况下不如正五行明显,但在脏腑病理情况下却表现得更为突出有效。因此,顺反结合,知常达变有助于正确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多层参考,综合推断内因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关键作用。从空间角度看,环境、人体、脏腑等不同层次中,脏腑形态功能的变化对人体体质、发病、转归等具有直接的、较大的影响,而人体所处环境及人体原有体质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从时间角度看,年、月、日时等不同层次对人体体质、发病、转归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以月、时的影响较大,因在不同月份、时辰环境的变化、人体气血流量的改变均较显著,而年、日的变动带来的影响相对不明显。

    综上所述,作为中华文化根基之一的五行学说有其局限性,但更有其先进性、科学性,可以通过吾辈共同努力加以完善、推广,使中医这一唯物辩证观得以推广普及。对五行学说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述其未言,阐其未祥,而无须更其名、代其位。笔者才学疏浅,未及大家之百一,至于如何更清晰地定义五行,统一分类标准,更合理地阐述相杂相和、生克制化的规律,为多层合参、综合推断制定更完善的准则,有待医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所提之处若有失当,欢迎指正,以重光五行之学,再振岐黄之术。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李盈    张家毓  周小军

作者: 李盈等:五行学说与五脏相关说考议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