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刘桂霞等:“五轮不可忽论”源流考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五轮不可忽论”是明·傅仁宇《审视瑶函》中的著篇立论,其对后世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五轮不可忽论”的立论之根据和临床意义两方面,浅谈我们对此理论的认识和理解。1“五轮不可忽论”立论之根据五轮学说是将眼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水轮(瞳神)等五部分,分别以五脏相属,......

点击显示 收起

    “五轮不可忽论”是明·傅仁宇《审视瑶函》中的著篇立论,其对后世中医眼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五轮不可忽论”的立论之根据和临床意义两方面,浅谈我们对此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1“五轮不可忽论”
  立论之根据五轮学说是将眼肉轮(胞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水轮(瞳神)等五部分,分别以五脏相属,借以说明眼的解剖、生理、病理与五脏的关系,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基本理论。五轮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五轮学说就是后世医家在此论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轮不可忽论”开篇言道:“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势必然也。肝有病则发于风轮,肺有病则发于气轮,心有病则发于血轮,肾有病则发于水轮,脾有病则发于肉轮。”并指出:“轮标也,脏本也,轮之有证,由脏之不平所致。”《世医得效方》将此结合临证云:风轮病,“睛内偏疼,视物不明。”血轮病,“其候赤筋缠眦,白障侵睛。”肉轮病,“其候胞眩臃肿,倒睫涩痛。”气轮病,“筋多肿赤。”水轮病,“飞蝇相追于睛前,……多昏多暗。”以上说明,各轮的疾病与相应的脏腑有关。大凡眼科医生宗此学说,用以治病,亦效一二,此乃言其常。然傅氏何故立“五轮不可忽论”?本意在言其深,言其变,言其活。其有论为证:“间有知轮脏标本,而不知其中生此,此自病传病,或并或合之不同,则乘侮制化变通之妙,又不能知。又有知标本缓急自传并合等症,而又不知人之强者弱者,故而嗟华佗之不再生,陋矣。”明末时期,傅氏针对当时一些初学或浅识医生的仅知轮脏标本,而不解其相互生克乘侮、自病传病等辨不明证,按图索骥,牵强对号入座等,指出“如此之医,岂能治人之疾乎?是患目者多,而治目者少。”不能遗憾华佗不再生,而是人不能精明佗之道耳。傅氏理论,至精至要,对当今眼科医生是良言教诲。

    现在,许多中医眼科医师对祖国医学理论,学习掌握的较机械,能言其脏腑等理论,然缺乏临证经验,故只能通其常,而不能达其变。只知风轮所病在脏属肝,故一剂龙胆泻肝汤,通治一切角膜病变,殊不知应与八纲、气血津液等若干辨证方法结合运用,尚有先发白睛红赤,继而出现黑睛星翳,此乃肺金乘肝木之征,治法用药各异。而不应见风轮病只责肝,见水轮病只责肾,因此深入理解“五轮不可忽论”,发扬祖国医学的精华是当代中西医结合眼科医师任重道远的使命。

2临床意义
    古医籍中对外障眼疾观察较为仔细,论述较详,然而水轮即瞳神疾病,大都病证混杂,论述笼统。当前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诊疗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眼底的病情变化,从而将中西医诊疗技术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辨治眼病,极大地发展了五轮学说。陈达夫在《内经》有关理论指导下,对内眼结构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作了大胆的探讨,创立了“内眼组织与脏腑经络相属学说”,以其临床实践证明,认为水轮疾病与五脏皆有关。我科创立“瞳神辨证”将瞳神变化与全身及脑的改变相联系指导临床辨证。笔者认为:水轮辨证应审证求因,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证因并治。以眼底血证为例,观察眼底均见血溢络外,详究其因:有七情内伤、心火亢,气血失和,经络阻滞;有辛辣厚味,脾胃湿热,上攻目络;有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有跌扑外伤,络破血溢等。查人体之虚实、寒热、舌苔脉象,参见眼底其它表现,静脉迂曲怒张,病理多为瘀;视网膜水肿渗出,病理多为湿;网膜下积液,病理多为痰;观出血部位及深浅、颜色红暗、问病程长短,四诊合参,结合现代检查手段,找其主要矛盾。有是证,用是药,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正所谓“病有千般万变化,不外阴阳表里间。”

3体会    
    1)做为中医眼科医生一定不要忘记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熟知眼与脏腑的联系,并在临证时灵活与八纲、经络、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结合运用,知常达变,去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对今天眼科理论与实践仍有深远指导意义。2)要发展五轮学说。前辈诸医家因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水轮只能笼统而论,自眼底镜等现代先进诊断技术的问世,中西医均在应用,中医将其归为望诊范畴,观其内眼神色形态,对其内眼、眼底所见之病理改变,审其所见之症,求其发病之因,应用现代检查技术和手段,结合全身辨证,广泛调查,综合分析,从中找出发生疾病的主要因素,来辨证施治。中医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结合治疗眼底病卓有成效的临床实践,更证明了辨证理论的正确。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刘桂霞  黄毅

作者: 刘桂霞等:“五轮不可忽论”源流考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