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脾虚证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一)原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提要]汗后脾虚气滞腹胀的治法。今汗后,腹胀满,乃汗后脾虚运输无权,或生痰湿,使气机壅滞所致。...

点击显示 收起

(一)原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原文]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66)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汗后脾虚气滞腹胀的治法。    

  [阐论]

  不当发汗而发汗,或发汗太过,均可伤害脾气。今汗后,腹胀满,乃汗后脾虚运输无权,或生痰湿,使气机壅滞所致。此为虚实挟杂之证,故立消补兼施之法,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

  本方厚朴最善消腹胀,故以其宽中下气而除满。生姜散满和胃,半夏开结燥湿祛痰。三药重用,有开痰气之滞,复中焦升降之能。人参、甘草补益脾气,而助运化,两者协同,恰有理中之半的含义。诸药配合,补而不滞,消而不过,攻补兼施,恰合法度,故脾虚气滞者宜之。

  本病的病机为脾虚气滞,以气滞痰湿为主。证候为腹胀满,多见按之不痛,嗳气不出。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寒热之别。若大便燥结,腑气不通,则腹部硬满而痛,手不可按,其脉实苔厚,此为阳明胃家实证;若下利便稀,脾阳已虚,则腹部胀满而不硬,疼痛喜按,其脉虚无力,苔薄质淡,此为太阴脾家虚证。然本证既非阳明实证,又非太阴纯虚证,而属于虚中夹实,虚实夹杂之证。虚指汗后脾阳虚弱,实指气机壅滞。其治应健脾温运,散滞除满,方宜消补兼施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临床对汗下或未经汗下,凡见脾虚气滞之腹胀满,皆可选用本方。

  笔者临床应用

  笔者认为本方证,主治虚中挟实之候,当是三虚七实。遣方用药,应遵守这一原则,可按三补七消,攻补兼行,以收全效。药物用量,厚朴、生姜要大些,人参、甘草宜小,反之则胀满难除。半夏之量居中,一般用10g即可。

  (1)腹泻、呕吐后之腹胀满,宜本方。若气虚甚者,可加白术、茯苓,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力。若挟湿者,可加苍术、陈皮、茯苓以健脾利湿。 

  (2)胃虚呃逆,痞满呃逆之腹胀满,宜本方加旋覆花、炒麦芽、神曲等。

  医案选录

  医案一:腹胀

  石某,男,53岁,1989年9月初诊。患急性肠炎一周,经抗生素治疗而愈,惟腹胀不适,午后尤甚,腹部膨满,叩之鼓音,食纳不佳,大便正常,脉沉弦,苔薄根部淡黄。证属泻后脾虚,气机不畅而致虚中挟实之腹胀。治宜补虚行气消胀,取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藿梗、苏梗、砂仁。水煎温服,进药四剂,胀除病愈。(《聂惠民医案》)

  医案二:气滞腹胀证

  孙某,女,40岁,1987年4月初诊。主诉腹胀半年,时伴有疼痛,纳差乏力,经多方检查,血常规(一)、尿常规(一)、便常规(一),肝功能、B超、胃镜等皆未见异常。多方服用中西药物,腹胀有增无减。现腹胀如鼓,似妊娠七八个月,俯身受阻,饮食不佳,二便正常,乏力。叩诊:腹部鼓声,未触及包块。脉沉弦略细,苔薄白。证属脾虚不运,气机壅滞而致腹胀证。治则当益脾健运、行气除胀,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味:厚朴12g,生姜6片(自备),半夏12g,炙甘草4g,党参10g,柴胡10g,炒枳壳10g。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诸证锐减,守方调治而愈,一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

(二)小建中汤证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薹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提要]

  伤寒里虚,心中悸而烦的治法。

  [阐论]

  本条之悸、烦之症,出现在伤寒二三日,尚属新病,且未经汗下等治疗而出现心悸而烦,说明平素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复被外邪所扰而致。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少阴即包括足少阴肾,亦包括手少阴心。太阳主表为外防,少阴心主为宫城。若素日气血亏虚,则易被外邪所扰,而见气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心失所养,神志不宁则烦。此时虽有表证,也不能治表。正如尤在泾言:“正气不足,而邪欲入内也,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中气立则邪自解。”亦即所谓“虚人伤寒建其中是矣”,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营卫。

  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方用桂枝调脾胃和阴阳,又可调和营卫,倍芍药以增益营血,加饴糖以温养脾胃,且与芍药相合,又有酸甘化阴之功。全方以甘酸辛味和合而成,共奏温中健脾,平补阴阳,调和气血之功。旨在建中,以壮脾胃,故名小建中汤。建中者,温建中腑,建立中气之谓。脾胃同居中州,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中气立则化源足,五脏六腑皆可得养,所以用此方补中益气,可以治五脏虚劳之疾。本证为挟虚伤寒,用本方即可健脾胃,益气血,治悸烦,又可扶正以驱外邪。

  本病的病机为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证候为腹中时痛,喜温喜按,或虚劳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

  本方与桂枝汤仅一味之差,而功用却大相径庭,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辛甘发散以驱外邪;本方以饴糖为主,甘温建中,此虽属桂枝汤加味,但非解外之方,本方之用,开后世甘温除热、补中益气之先河。

  笔者临床应用    

  (1)汗证:自汗、盗汗,属里虚不足者,加黄芪、党参;盗汗者,加浮小麦、牡蛎等。    

  (2)惊悸:惊悸而烦,中虚不足者,加龙骨、牡蛎。

  (3)虚寒性腹痛:腹痛绵绵或拘急而痛,喜温喜按,得热则缓,宜本方加香附、熟附片。若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神曲、山楂。

  (4)胁痛:胁下疼痛,挟中气虚弱者,加柴胡、郁金、元胡等。

  (5)虚寒性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而致胃脘痛,喜暖喜按,得热则缓者,宜本方治疗。寒甚者加干姜或高良姜;痛甚者,加香附、元胡;虚甚者,加黄芪、党参;反酸者加煅瓦楞;胃酸少者加乌梅、五味子;便溏者加炒白术、茯苓。

  (6)虚劳而咳:宜本方加五味子、百部等。

  医案选录

  医案:慢性肝炎

  李某,男,37岁。患慢性肝炎,肝区作痛,周身无力。服活血通络药无效。舌淡、脉弦(按之则无力)。此乃脾虚不能培木,肝血无以自养而作痛。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治以甜药为法,乃疏小建中汤方,服药三剂而痛瘳。(《伤寒挈要》)

(三)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63)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煎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提要]

  误下后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阐论]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乃属误治所致。“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此乃屡用攻下之后,表邪未去反伤脾阳,致里寒挟表而下利。表不解当有发热、恶寒等证;脾阳损伤,则健运失职,升降失常,而致气机阻滞,浊邪不降,故心下痞硬;清阳不升,则下利不止。协热而利,即下利挟有发热。综上分析,此属脾气虚寒兼表邪不解之证。治当温中解表,表里同治,以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组成。方用于干姜、白术温中以去寒湿之凝;人参、甘草补中益气,治脾气之虚;桂枝解太阳在表之邪气。煎此汤时要求先煎人参等四味,便于发挥温中散寒、补益脾气的效用;后下桂枝,取其气味芳香而解表邪,而不受人参、干姜的羁绊。

  本证的病机为脾阳不足兼风寒表邪,表里俱寒,且里重于表,当有恶寒发热,胃脘痞硬,大便溏泄,腹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浮而迟等症状。

  本条的主要证候是“协热而利”、“心下痞硬”。以其特征而言:一为表热与下利同时出现;二为下利不止多与心下痞硬并存。可见本证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同为表证误下,而形成挟表热而下利(简称为“协热而利”)。但两证有本质区别: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表里皆热,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因表证误下,从热而化,邪陷阳明而致,证见下利黏秽,喘而汗出,脉促,属实热下利,治以清热解表;桂枝人参汤证因表证误下,从寒而化,邪陷太阴而致,证见下利稀溏,心下痞硬,脉迟弱,属虚寒下利,治以温中解表。

  笔者临床应用

  (1)感冒、流行性感冒: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恶风,腹泻清稀,脉浮而弱者,宜本方加苏叶。

  (2)肠炎、结肠炎:证见腹泻清稀,腹痛绵绵,畏寒喜暖,手足清冷,脉沉弱,苔薄白者,有无表证皆可服用。宜本方加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之品。

  (3)慢性胃炎:证见心下痞满,时时作痛,畏寒喜暖,便溏,脉沉缓或弱,苔薄白者,宜本方加茯苓、元胡、香附等温中理气止痛之品。

  医案选录

  医案:慢性结肠炎    

  孙某,男,51岁,干部。1979年12月2日初诊。患慢性结肠炎十余年,时轻时重,大便稀溏日四五次,甚则十余次,轻时每日一二次。近日加重,腹泻日十余次,稀水便,夜间亦便一二次,腹痛喜按,喜暖,手足清冷,形体消瘦,面色暗黄无华,体倦神乏,经多方治疗未收显效。诊见脉沉无力,舌淡苔薄白。中医辨证为寒湿留中,脾运失健而致腹泻。治以温中散寒,兼以利湿。取桂枝人参汤合五苓散化裁。处方:党参15g,炒白术12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山药12g,水煎温服。进药六剂,证减其半,守方调治月余,诸证皆除,一年未复发。(《聂惠民医案》)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聂惠民:《伤寒论》方药解析——脾虚证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