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从《汤液经法》到《伤寒杂病论》(二)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注:文中《汤液经法》简称为《汤液》,《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二、从八纲飞跃为六经从《汤液》到《伤寒》是个伟大的历史飞跃,它是如何飞跃的呢。(一)方以类聚史书记载证明,汉代已存在八纲辨证。看《汤液》有关“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小泻脾汤,治……里寒外热”等方证记载,可知当时已用八纲即阴、阳......

点击显示 收起

注:文中《汤液经法》简称为《汤液》,《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

二、从八纲飞跃为六经

  从《汤液》到《伤寒》是个伟大的历史飞跃,它是如何飞跃的呢?除上述仲景把方证进行整理、论广、标准化外,更重要的是理论的升华。

  (一)方以类聚

  史书记载证明,汉代已存在八纲辨证。《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从班固对经方的描述可知,经方治病,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阴阳,量疾病的浅深,即注意到疾病的病位在表(外)在里(内)。看《汤液》有关“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小泻脾汤,治……里寒外热”等方证记载,可知当时已用八纲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进行辨证论治。对照《汤液》和《伤寒》的方证皆体现了八纲辨证,不同的是《伤寒》突显了六个辨证提纲,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六经提纲,由此可知仲景对古方进行了总结、归纳,这便是“方以类聚”之举。具体而言即把古代的方证通过临床实践归为六类证,即三阳类证和三阴类证。三阳类证即:①治疗太阳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属于这一类的方证有——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黄耆汤、栝楼桂枝汤等方证。②阳明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胃家实证。属于这类方证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瓜蒂散、大黄甘草汤等方证。③少阳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口苦,咽干,目眩等证。这类方证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等方证。三阴类证为:④少阴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脉微细,但欲寐等证。这类方证为——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白通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等方证。⑤太阴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腹满时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证。这类方证有——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大建中汤、吳茱萸汤、甘草干姜汤等方证。⑥厥阴病类方证,其共同的适应证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时腹自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一类方证有——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麻黄升麻汤等方证。从证类的特点可以看出:①、②、③类证皆属于阳热实,④、⑤、⑥类证皆属于阴寒虚,前三者称三阳证,后三者称三阴证,此六者即后世之六经辨证提纲。因此,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认为:“其实六经即来自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但张仲景是怎样把八纲变为六经的呢?这是值探讨的问题。

  (二)创建半表半里理念

  仔细读仲景书则可发现:仲景最伟大功绩之一,是创建了半表半里理念,并由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通过《汤液》和《伤寒》方证的对比研究,可求得考证,其中《伤寒论》第148条可提供有力证据,其条文曰:“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这里的“脉虽沉紧”,当是“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是指汗出后,人体津液虚衰,可能由表阳证转为表阴证之少阴病,实际上病已不在表,已往里传,但仍未完全传之里,而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入半表半里。这种不在表,也不在里的病位概念,在《汤液》是找不到的,可以说是仲景率先提出或者说是发明的。这就是张仲景在八纲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概念,与《汤液》中的八纲,只有表里(外内、浅深)显然不同 ,也就是说,张仲景把八纲的病位表里又加入了半表半里概念,是产生六经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提出的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八纲概念,不是脏脏经络概念。由此,半表半里、六经理论的提出,使经方形成了独特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六经名并未直接出现于《伤寒》,在《伤寒》有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所谓三阴三阳,后世简称为六经。因有“撰用《素问》……”之说,后世多囿于脏腑经络之论,缺乏考证,难于反映六经实质。实际上《伤寒》的六经,是由疾病症状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来决定的,关键是对病位辨别。从症状看,三阳病中的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知病浅、病在表。阳明病有胃家实,可知病深、病在里。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在《汤液》找不到答案,是仲景据临床另做了归类,即第148条所述,指出“半在里半在外(表)”即指病位在半表半里。按阴阳分类,在同一病位可出现阴性证和阳性证,即与三阳相对的是三阴,即一个病位可呈现阴阳两类证,这样六经的提纲就是病位、病性的概括、反映。即病位在表的阳证为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用八纲分析之)为表阳实热证;病位在表的阴证为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表阴虚寒证;病位在里的阳证为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为里阳实热证;病位在里的阴证为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为里阴虚寒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阴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半表半里阳实热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则为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时腹自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半表半里阴虚寒证。如此六个标准化的辨证提纲,是临床常见症状的分类提纲,简单而明确,依据提纲判别六种证,一般可以使辨证准确无误。后世因习惯联系脏腑经络理论而陷入混乱,而实际六经仍是八纲的概念。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八纲是指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八者,加入半表半里则实际是九数,因从八纲变化而来,半表半里蕴于表里,故仍习惯称八纲辨证。胡希恕老师于1980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发表了这一论述,曾有一读者提出质疑:依次推理应有半阴半阳、半虚半实……言之半表半里不应为独立的病位。当知这是仲景在《伤寒》中所提出,有实在内容,是疾病规律的反映,不是主观臆测。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从《汤液经法》到《伤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