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刘 伟:“毒”的含义辨析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这就必须对“毒”的含义进行新的辨析。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组织发生某些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就称该物质为毒物。1毒,一种外来致病因素,亦可称为外来之毒外来之毒,顾名思义,以人体为界,凡是来源于身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的物质均属于外来之毒范畴。...

点击显示 收起

    “毒”的概念在传统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药物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的与“毒”有关联。然而,其内延与外涵至今争论不休。那么,毒为何物?毒的本义为毒草,《说文解字》释:“毒,厚也。害人之草。”古代广泛引申为毒物、祸害、危害、苦痛等。《广稚·释论》:“毒,痛也。”《素问·五常致大论》:“少阳在泉,寒毒不生;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太阴在泉,热毒不生;太阳在泉,燥毒不生。”《素问·异法方异论》:“其病在于内,其治宜毒药。”总而括之,其中病因之“毒”,是其狭义概念。也是它的本质概念,已形成共识。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传统对“毒”的理解已很难适应现代临床与科研的需要。这就必须对“毒”的含义进行新的辨析。

    现代毒物学认为,凡是少量物质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组织发生某些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的病理状态,就称该物质为毒物。笔者认为凡是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因素,无论这种因素来源于外界或体内统称为毒。

1  毒,一种外来致病因素,亦可称为外来之毒外来之毒,顾名思义,以人体为界,凡是来源于身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的物质均属于外来之毒范畴。外感六淫毒邪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正常的自然界气候,以滋助万物生长,此乃常道。六气过极,或当司而不至,不当司而至,便可伤害万物,谓之“六淫”。即六种致病邪气的总称。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中。认识到六淫邪毒均可直接或间接的侵害人体,引起各种疾病的发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始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气化之便也。”六气之变,成六淫酿为毒,变化而为“寒毒”、“湿毒”、“热毒”、“燥毒”等。《杂病源流犀浊·毒风论》说:“寻常风寒暑湿之气,人受之久,亦郁为毒,故有风毒、寒毒、暑毒、湿毒之名。”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当属此范畴。疫疠毒邪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就是疫疠毒邪,其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岭南地区导致瘴疫、瘴疟的“瘴毒”就是疫疠毒邪。《疟病诸候·山瘴疟候》中曰:“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去年在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的“SARS冠状病毒”以及今年在东南亚流行的“流感病毒”都属于疫疠毒邪。

    其他外来毒邪包括食物毒、酒毒、药毒、虫兽毒、金刃毒等,另外气候转暖、大气污染、噪声、电磁波、超声波等高频率对人体的干预造成的“环境毒”均是外来之毒。

2毒,一种内在病理产物,亦称为内生之毒
    凡是来源于身体之内的人体不需要的乃至于有害于健康的物质统归于内生之毒范畴。多在疾病过程中产生,一方面为原来疾病的病理产物;另一方面,是新的致病因素,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能产生新的病症。

    七情化毒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而言,是人体对外界机能产生的不同反应。这种刺激的过于突然、持久,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范畴,就会造成气机紊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刘完素(素问气机原病式>说:“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如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遇到强的情志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往往引起急性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发生。华佗在<中藏经>中说:“五疔者,皆由喜怒忧思,……蓄其毒邪,浸渍脏腑.久不滤散。始变为疗。”这都说明,七情的过激,使脏腑器官的功能紊乱,影响气机的条达,津血的输布,可郁蓄而为毒,从而导致疾病。现代人,特别是现代都市人,竞争压力、应酬过多、娱乐过度、劳逸失调,易生内火,郁而为毒。

    气、血、津液化毒气、血、津液是组成人体生命结构和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若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体内而化生“内毒”。如痰浊郁而化毒则为痰毒;瘀血日久则成瘀毒;阳明热盛,大便燥结,久成粪毒;肾气败坏,气化失职,尿液不能排出,蓄积日久而成尿毒。摄取热量过多,保健品的滥用,易生痰湿热邪,郁而化毒。

    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其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机体在代谢过程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由于其在生命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因此,它是内生之毒的主要来源。也是机体排毒系统功能紊乱时存在体内为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毒性氧自由基、兴奋性神经毒、过敏介质、炎性介质、钙离子超载、新陈代谢毒素、致病因子等。二是指那些来自人体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质,由于代谢障碍超出其生理需要量而可转化为致病物质形成毒。如血糖血脂过高产生“糖毒”、“脂毒”。三是指本为生理性物质。由于改变了他所应存在部位也成为一种毒。如胃液为人体正常消化液,当胃或十二指肠穿孔时,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也归于内生之毒。

3解毒之品在治疗重病久病之时屡显奇效
    事实上,不论何种病因,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生毒。即“邪极生毒”、“虚极生毒”。大多数疾病只要迁延日久亦多生毒,即“病久生毒”。     所以,在治疗重病久病之时辨证的加入解毒之品以解除毒邪对人体的伤害,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与热毒有关,干燥综合征与燥毒有关,在现代医学疾病的治疗中,应用与“解毒”有关的药物治疗以及在动物实验中都证明在这些疾病过程中,毒邪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或影响疾病的预后和转归,或合并其他致病因素影响机体。另外,糖尿病产生的糖毒,高脂血症产生的脂毒等都可作为疾病中的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有研究表明,一些清热解毒药,如连翘、稀莶草、黄连、青蒿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心律失常)有非常明显的疗效。那么,临床如何辨识毒邪呢。有人认为毒邪产生有一个重要临床指征,即患者往往表现出一个比较明显的与主证相反的症状,如一派阴证中出现一明显阳证。

    综上所述。“毒”作为一种病邪的范畴,并不是指单一的、具体的致病因素,而是包含了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谓的各种致病微生物。它还有积久成毒与随人脏腑虚实而呈现不同表现的更广泛的含义。因此,正确认识“毒”的内涵,对一些多发病、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亦有助于对传统医学若干重要理论进行现代科学的阐释,以便在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中取得新的突破。

摘自:《中医药学刊》文/刘  伟

作者: 刘 伟:“毒”的含义辨析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