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学经典 悟仲景 释伤寒

来源:www.chinesemedicines.net
摘要:记《伤寒论》研究专家李心机教授拜读李心机教授的《伤寒论》研究专著,每一次都给了笔者许多的收获和感触。近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已连续为他出版了三部《伤寒论》研究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三部累计140余万字研究专著的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医学术界的关注和反响,标志着李心机......

点击显示 收起

记《伤寒论》研究专家李心机教授

拜读李心机教授的《伤寒论》研究专著,每一次都给了笔者许多的收获和感触。近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已连续为他出版了三部《伤寒论》研究专著——《伤寒论疑难解读》、《伤寒论通释》、《伤寒论图表解》。三部累计140余万字研究专著的陆续出版,引起了中医学术界的关注和反响,标志着李心机教授的《伤寒论》诠释崭新体系的构建。

  笔者认真拜读过李教授的每一部专著,对李教授治学伤寒,笔者深怀敬佩之情,每与李教授交谈,都深感受益匪浅。新年之际,笔者终于获得了与李教授深谈的机会,这次访谈成了笔者绝好的读书与求教的笔记。

独辟蹊径  解读《伤寒论》疑难  

  我们的谈话从关于经典的学习开始。

  谈到经典,李教授首先引用朱自清先生60年前的一段话入题:“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经典常谈》)。”李教授借题着重强调“经典训练”与“文化”的关系。中医药学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医药学高等教育中,经典的训练更不可少。李教授特别认同文化训练这种说法,认为没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就很难在中医学上达到应有的高度。

  中医学经典是中医理论之渊薮,中医学经典蕴藏着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思想、理论、原则和方法。中医学发展史已经证明,学习经典是学好中医学的必由之路。具体到《伤寒论》这门学问而言,李教授在他的《伤寒论通释》一书中作出了很好的回答:“《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经典犹如母亲,她孕育着中医学的思想、理论、思路、原则和方法。经典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熏陶,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催生。《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经典,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的不朽性,表现在它所提出和阐述的问题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所具有的深远而普遍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它所包涵的思维方法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特征。”

  李教授赞同依靠经典学好传统中医学的认识,可以说,从入门作李克绍先生的研究生,开始了自己的《伤寒论》研究之后,他就抱定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其中甘苦惟自知,但对中医经典重要性的认识,始终也没有动摇过。

  李教授认为,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只能遵照其原文,研究其固有内容,不能以己意篡改原文;学习前人的注释,但不能囿于或盲从前人的注释。在前人的注释中,可见句读误断而释误者,不明体例而释误者,未详词义而释误者,不明事理而释误者,不辨通文而释误者,不明语言特点而释误者等等。而李教授的研究,是运用校读的方法,从仲景书不同传本、不同章节的字里行间寻求张仲景自己的解释,从中找出本证、本训,并从仲景书中求索其用药思路,这就是李心机教授首倡的《伤寒论》研究的方法学原则——“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让《伤寒论》自己诠解自己”。李教授着重指出,对《伤寒论》的所有解释,必须合乎文理,合乎义理,合乎事理,合乎医理,离开这些原则的所谓“诠释”、“理论”或“学说”往往走向谬论。

  李教授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破译难点,解读疑点,来寻绎《伤寒论》作者的理论思路,回归仲景原旨,对后世的若干“误读现象”进行了驳正,并做出了全新的、合理的、自然的解释。他首倡的这一原则与方法,被著名中医专家张珍玉教授誉为“有助于促进《伤寒论》学术研究从低水平的重复走向深刻”!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李教授即产生了通篇解释《伤寒论》的想法,并迅速付诸行动。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的三部著作。

拨亮指导临床应用的经典明灯

  中医经典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它对临床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谈到伤寒与临床关系时,李教授有他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认为,学习、研究《伤寒论》的目的是学习张仲景对“伤寒”是怎样认识、诊断、治疗和用药的,并从中举一反三,学会中医的传统辨证用药;进而建立起自己的中医学疾病观和治疗观,从而奠定自身的中医学理论和修养基础,把自己造就成一名专业的中医医生。简单地说,后人学习《伤寒论》实质上就是在跨越时空“做张仲景的徒弟”,阅读和学习《伤寒论》是在“听”张仲景是怎么讲的,是在“看”张仲景是如何“做”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如,毕竟不能得到张仲景的亲自指导和对问题的亲自解答。但是,要得到张仲景对问题的间接解答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要从不同传本、不同章节的字里行间寻求张仲景的解答。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大致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长远目标,这就是前面已经讲过的,属于经典训练,是从文化和医学思想的层面上,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孕育医学思想,确立医学观、发病观,进而培育学术思想,发展学术流派,如金元四大家的形成和明清以后温病学说的崛起。二是近期目标,就是为初学者提供示范,为资深的临证者提供思路。李教授举张锡纯初用小青龙汤治邻村李某的病案(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作为例子,认为其过程就是一种模仿,《伤寒论》在这里起到的是具体示范作用。这是业界多数人都有的经历。

   另外一种是在较高层次上的思路启示。李教授举岳美中先生治10岁女孩案为例,患儿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头伏在背上,四肢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亲述女孩已病三天,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现上述症状,呼之不应,过一时许即醒如常人。延他医均不辨何病。岳先生诊察症状,询及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证。再三思索,悟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乃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之际,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剂,辗转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剂,故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霍然如常人。李教授指出,这是大医在经典熏陶和临床经验积沉基础上产生的灵感的顿悟。

治学伤寒  苦乐自知

  20世纪60年代初期,李教授在山东中医学院读大学本科时接触到《伤寒论》,并且喜欢上了研读《伤寒论》。大学毕业之初分配到农村基层医院工作,后来虽工作、学习几经变动,数次搬家,而大学本科时记的李克绍先生讲授《伤寒论》的笔记,却仍然完整地保留至今,说起来已经40年了。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他成为李克绍教授的开门弟子,从此踏上探究《伤寒论》的道路。1979年李克绍先生的专著《伤寒论语释》尚未出版,已年近40岁的李心机老师硬是把这本书稿抄录了一遍,以便潜心研读。笔者在李心机教授的书斋中看到保存完好的大学本科的《伤寒论》笔记和《伤寒论语释》手抄本,佩服之感油然而生。李教授自言,他的《伤寒论》研究,是对40年来“学”的过程与“教”的过程的不断探索、感悟,不断反思与总结的结果。而笔者深深体会到,这正是李教授长期以来甘于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矢志不移、孜孜以求的结果。

  熟悉的人都知道李教授的拼命三郎精神,撇开伤寒说他“玩”电脑吧。他只要一坐在电脑前,简直有一种玩命的干劲,“汗漫其形”也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罢了。其实,李教授接触电脑也并不是特别得早。他用上电脑,已经近六十岁了,至今已经经历了从DOS、WPS、北大方正、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2000到现在的Windows XP。他学习电脑不服“邪”的劲头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这里说一件他开始学电脑时的小事:电脑输入用到输入法,李教授问别人什么方法最快,别人说,当然是五笔了。李教授二话不说,搞来了五笔字根,背拆字口诀,硬是啃下了五笔输入法这块硬骨头。李教授用五笔输入法独自完成了150余万字的初稿。曾经有一次,电脑出了故障,一下子丢了二十余万字的初稿,他只好用3个多月的时间,从一字一行始重新撰写。从一开始的只要不懂就问,到现在,李教授“玩”电脑,一般人的水平还真比不上他。李教授自谦地说,写东西时,可以边思考边输入,速度跟随得上思路,足够协调起来;在与同行的学术交流中,用上伊妹儿,方便又及时;电脑早就成了离不开的工具啦。

  “做研究就一定会感觉很苦吗?”在听到笔者问及他治学伤寒的苦与乐时,李教授反问笔者,并很自满地说:“其实这其中有更多的充实和满足啊!”李教授介绍说,《伤寒论疑难解读》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其中有师长、有同领域的研究同行、有年轻学者。从大家对该书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中,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励。荣誉倒是其次,他更看重他的研究、探索得到承认和肯定,这使他乐此不彼,更是鞭策他继续努力的动力之一。

  在《伤寒论图表解》完成之后,李教授有一后记,惜未能附在书中刊出。笔者读后不敢独享,不妨抄录其中一段:“当电脑显示器湛蓝色的视屏,跃出最后一句白晰的方块字,我右手的无名指习惯地重重弹了一下句号键,伴随着键盘清脆的敲击声,欢快的句号蹦了出来,我不由自主地伸展开双臂,全身用力地向后仰了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胸中泛出无限欣悦的快意,至此,我的《伤寒论图表解》完成了。我抬头看了看写字台上的座表,时间指在1点26分,夜半已过了。我翻过台历上的又一页,时间是2003年9月5日,星期五。”

  是的,有多少个安静抑或喧嚣的夜晚,李教授就是这样在书桌与电脑荧屏前度过的。在许多人看来,深奥的《伤寒论》,读来或许还有些佶屈聱牙,那也许是再枯燥无味不过的文字了,但笔者看到李教授谈起《伤寒论》时那眉飞色舞的样子,笔者深信,那《伤寒论》的字字句句在李教授头脑中一定是鲜活无比的,并且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传递《伤寒论》薪火的征途中,我们看到的是他那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奋勇争先的身影!

相关链接

  人物档案:

  李心机,男,1942年生,山东省烟台市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1962年考入山东中医学院六年制本科,从事临床工作十年,1978年考为著名中医学家李克绍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伤寒论教研室副主任、中医系副主任,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2003年入选山东省科技创新人才。历任山东省七、八届政协委员,现为山东省九届政协委员,2004年入选《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

学术思想与成果:

  致力于《伤寒论》理论与临床思路研究,提出把《伤寒论》置于中国文化大背景和医学文献历史背景中研究的思路;首倡“让《伤寒论》自己诠释自己”、“让张仲景自己为自己作注释”的学术主张;引入人类文化学研究方法,对《伤寒论》进行深入地考辨与阐释,运用人类文化学考查资料在比较与文化、学术背景的还原分析中寻求《伤寒论》本义,回归仲景原旨。

  独立或合作承担并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独立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个人学术专著3部,累计160万字,参编教材和合作编著8部。《伤寒论疑难解读》获2000年山东省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山东省2001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人生感悟:创造快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辛苦,一分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思考,在快乐中工作。《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学经典 悟仲景 释伤寒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