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梁永林等: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

来源:摘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摘要: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春夏为阳,故生长。2《内经》中对四时阴阳关系的相关论述《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

点击显示 收起

     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

    2《内经》中对四时阴阳关系的相关论述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日阴中之阳。”可知,古人已经认识到太阳的视运动有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两种。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显示昼夜阴阳节律之象,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显示四时阴阳流变之象。不管是天体运动形成的自然阴阳流变之序,还是人体所反应的一系列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与这种天体运动规律均有着相应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 ……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藏。”可见昼夜晨昏是符合阴阳交替变化规律的,从昼夜晨昏阴阳交替的变化规律看,阳中之阳(太阳)至阳中之阴(少阴)至阴中之阴(太阴)至阴中之阳(少阳)是一日内阴阳消长变化的一般规律,一年四季中阴阳交替变化也是这样的。正如《春秋繁露》:“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春者,少阳之选也”;即“夏为太阳,阳中之阳;秋为少阴,阳中之阴;冬为太阴,阴中之阴;春为少阳,阴中之阳”。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少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太阴不藏,肾气独沉。”又《素问·金匮真言论》:“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可见对四时之两仪、四象划分应为冬春为阴,夏秋为阳。

    3从地球绕太阳运行形成二十四节气和昼夜长短变化探讨四季阴阳配属关系
    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保持着一定的倾斜。以北半球为准,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的那一天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时称为冬至。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一年中阳光直射点总有两次会落在赤道上,在春天的那一次称为春分,秋天的那一次则称为秋分。春分和秋分这两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全世界所有地方白天和黑夜一样长。这样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4段。再将每段分6小段,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24个节气。我们根据一年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对四季进行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从春分到秋分,一天中白天时间长于夜晚时间,即春分到秋分属阳;从秋分到春分,一天中夜晚时间长于白天时间,即秋分到春分属阴。运用两仪、四象对四时详分之,春分至夏至为阳中之阳(太阳),阳气由生而盛;夏至至秋分为阳中之阴(少阴),阳气由盛渐衰;秋分至冬至为阴中之阴(太阴),阴气由生到盛;冬至至春分为阴中之阳(少阳),阴气由盛渐衰,从而形成一个周年阴阳消长的节律。依阴阳消长之序,进行划分推出春为阴中之阳,少阳;夏为阳中之阳,太阳;秋为阳中之阴,少阴;冬为阴中之阴,太阴;即冬春为阴,夏秋为阳。

    4讨论
    4.1  一般的传统划分
    一般的传统认识源于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根据阴阳属性的规定,简单地将春夏配属为阳,秋冬配属为阴。这种分法只是从表象来对事物进行阴阳属性的划分,失去了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涵盖不了四时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互藏互寓”之道,体现不了事物内部阴阳消长变化对事物发生、发展、变化不断作用的恒动观念。《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表明冬季春季在气候上偏寒偏冷,寒冷在阴阳属性上属阴,阴位居下,所以说“风寒在下”;夏季冬季偏热偏燥,热燥在阴阳属性上属阳,阳位居上,所以说“燥热在上”。笔者拙见,依 “阴阳互藏互寓”的基本规律,已知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故用一年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对四季进行阴阳属性的划分是有其道理的。这种新的四时阴阳归属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整体性、恒动性、相关性、互根性的认识。

    4.2  四时阴阳归属关系
    《灵枢·阴阳系日月》:“其于五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肾为阴中之太阴。”即在五脏中,心肺居于阳位属阳,其心属火主温通而为阳中之阳(太阳),肺属金主收下而为阳中之阴(少阴);肝肾居于阴位属阴,其肝属木主升发而为阴中之阳(少阳),肾属水主闭藏而为阴中之阴(太阴)。《素问·藏气法时论》:“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及《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可见阴阳、四时、五脏的配属关系为肝应春,为阴中之阳(少阳);心应夏,为阳中之阳(太阳);肺应秋,为阳中之阴(少阴);肾应冬,为阴中之阴(太阴)。

    一般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配属关系的认识很难与《内经》中对人体五脏阴阳配属关系相一致。而《内经》中对四时阴阳配属关系的相关论述与人体五脏阴阳配属关系有着珠联璧合、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认识也能很好地反映阴阳、四时、五脏的各自特性,体现《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哲学思想,较完美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一体观(天人一体观)的整体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4.3  四时与肝肺阴阳关系的统一
     4.3.1论肝  肝如春木枝柔叶嫩,为柔嫩之脏。肝应春,禀春日生升运动不息的少阳(阴中之阳谓之少阳)之气,风木春生之气萌发,万物开始复苏,但草木萌芽,生而待长,一派柔嫩气象。正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所言:“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王冰注曰:“方,正也。言天地气正发生其万物也。”就是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升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中藏经》更明确指出:“其气嫩而软,虚而宽。”

    五脏之中,何以肝独主升发呢?这是由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即五脏应于四时的规律所决定。《素问• 玉机真脏论》说:“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始生也。”说明人体中与自然季节中的“春”相应的脏腑是肝。见《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下,阳气微上。”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开始至春,阳气逐渐上升,故为阴中之少阳(肝应春木,木之母为水,之子为火,木居水火中,春居冬夏间,故肝谓阴尽阳生之脏)。《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中的“左行”。左行,是由下而上的运动状态。所以张景岳注云:“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即《难经正义》日:“以气脉论之,水升于左,火降于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升降之枢机。”这就明确指出了左行为上升运动。明白了这个道理,对《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的正确性便不会有任何怀疑。所谓“肝生于左”,不过是对肝气上行特征的说明。可见肝的功能,即生理的“肝气”,有一种如同“万物之所始生”一样的上升趋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强调了肝中所寄藏的春生之气,实际上就是一种升发功能。

    肝应春,为阴中之少阳,阴多而阳少,其性多柔。任利等根据《内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结合临床实际,对肝柔软、柔嫩、柔润、柔和、柔弱的本质特性加以探讨。认为肝在生理上常表现出柔态,故在治疗肝的病证时亦应注意维护其阴柔之质。张元素《医学起源》曰:“肝与胆为表里,足厥阴也。其经王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其气软而弱,软则不可汗.弱则不可下。”指出肝气为始生之气,其气软弱,病则不可妄汗妄下。林佩琴《类证治裁》提出治肝“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肝恶刚燥,喜柔润。在治疗肝的病证时,不应动辄即用刚悍克伐之品,戕伤肝木生发之气,使脏气受损,应时刻注意维护其柔润之体,保持其柔顺之性,使正气存内,百病不生。生理上,肝具用阳之特性,易升易散,舒畅条达。而病理上又易郁、易滞、易结,从而导致升散不及;肝气太过则是肝郁发展的结果,属功能有余,其所以太过,常以肝郁为先导,郁甚则物极必反,木郁求伸,致肝郁化火、肝阳暴涨等升散太过之象。但必须明确,肝郁一经转化为肝气,病已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了。犹洪水一经决堤,一泻千里不可复返,因肝郁可转化为肝气,而肝气决不可能逆转为肝郁。但从量变向质变全程中,两者常交织,然一经转变完成,就绝然不同。故临证总以疏肝解郁、恢复肝之阴阳平衡为要务,以避免肝的郁滞。

    4.3.2论肺  肺应秋,为阳中之少阴,阳多而阴少,其性多健。肺如秋金质钢坚强,为矫健之脏。肺应秋,为阳中之少阴而居于阳位。《难经·三十三难》:“肺主气,气,阳也。多气少血。体四垂而轻泛,孔窍玲珑,脉络旁达,故得水而浮也。”其禀清虚之体,性主乎降。如《灵枢·九针论》“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指出:“凡气化之物,不得金气,无以坚强。所以皮壳在外而为捍卫者,皆得乾金之气以固其形。此五行万物之中,一无金之不可也。”肺属金,其性坚强。王充谓:“禀得坚强之性,则气淳厚而体坚强,坚强则寿命长,寿命长则不夭死。”(王充.论衡.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叶天士在《温热论》称“肺主气,属卫”,说明其具有捍卫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这正是乾金坚强之气以固其形的结果。故李贺明论肺当为“矫脏”,认为肺为人体矫健之脏。首先,肺脏居于胸中,处于高位,称为“五脏六腑之华盖”,犹如一座房屋,有护内御外之作用,故非矫健、强壮之体难能承当矣;其次,肺气主表,其宣发卫气行于脉外,充于皮毛,为机体的外卫,具有滋养腠理,启闭汗孔,护卫肌表之功能,其性刚悍,能抗御外邪从肌表侵入,故有“藩篱”之称。可见,机体抵御外邪侵袭,保障健康生活的重要职责,全依赖于肺卫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五脏之中,何以肺独主肃降呢?
    肺与秋相通应,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应天而在上者宜降,属金而具肃杀之性。秋气之敛降,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通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金类物质坚硬锋利,和夏天欣欣向荣的情况相比,可使秋天树阔叶落而成一片萧条,可将自然有害之物质肃杀。肺气之行,犹如法令之出,举国成遵守之。凡有违犯者,即由肺气削伐、清肃之。只要气无混乱,自然互生互化而得和平。可见肺为人体“矫枉”之脏。从生理上讲,肺主宗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开窍于鼻,与机体外界相通,不断摄取自然界之“清气”,同时呼出体内之“浊气”,以完成气体交换,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然而,自然界大气之中,含有许多有害物质,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人体健康。因此,人体在吸入“清气”过程中,必须要祛“浊”摄 “清”,这就完全依赖于肺的清肃、“矫枉”功能,将有害物质及外来致病因子拒之于外,同时又将肺内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甚则通过咳嗽这种保护性反射作用,肃清肺及呼吸道过多的分泌物等,使其保持洁净,此为其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居胸中,为宗气出入之所,贯心脉以生气血,朝百脉而主治节。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肺起着治理、调节气血的循环、组织器官及肢体本能活动的作用,此为其二。故在《素问·痿论》中有“肺者,藏之长也”的说法,把肺称为五脏之长。《灵枢·五癃津液别》:“肺为之相”,均明确指出了“肺”在人体五大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把“肺”列为人体五大系统中仅次于“心”(君主之官)的重要地位,是居于“相”的地位。

作者: 梁永林等:四时阴阳配属关系归真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