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单厚昌等:古代哲学气论对中医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来源:摘自《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摘要:气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气论”的基本观点遍布于中医学的始终,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1气论哲学的产生气概念的原始意义是烟气、蒸气、云气、雾气、风气、寒暖之气、呼吸之气、魂气等气体状态的物质。哲学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气......

点击显示 收起

    “气”的概念源于《周易》。《易经·乾卦第一》日:“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易传·系辞上》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这里“太极”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元气。气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相摩相荡,氤氲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其发展和变化。因此,  《周易》是气一元论的本源。

    纵观历代名医,无一大家不重气;遍览经典医籍,无一大作不论气。  《类经·摄生类》日:“人之有生,全赖此气。”丹溪翁日:“百病生于气也,气血冲和,百病不生”。可见,气对人体是何等重要!基于此,“气”在祖国医学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气论”的基本观点遍布于中医学的始终,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1气论哲学的产生
    气概念的原始意义是烟气、蒸气、云气、雾气、风气、寒暖之气、呼吸之气、魂气等气体状态的物质。哲学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气概念便是从这些具体的可以直接感觉到的物质升华发展而来。

    《国语·周语上》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日: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于]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天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自然界属“天”,社会属“人”,用“气”来解释天、人和天人关系,这是气论哲学的本质所在,气论哲学即发轫于此。其中的“气”指天地之气,阴阳之气,气已从具体的存在物演变为一个抽象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

    其后的哲学家都各自发挥了气为万物之本源这一观念,其气论对中医学理论的构建的影响尤其深广。

    2气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在气论的形成过程中,古代许多哲学著作如《老子》、《庄子》、《荀子》、《春秋繁露》、《周易》、《易传》、《淮南子》、《管子》、《左传》、《吕氏春秋》、《论衡》等著作都做出了贡献。而汉代以后的哲学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朱熹、二程和张载等对气本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是宇宙万物的生长发育之源,阴阳对立,统一于气,万物当然也包括人在内。

    《易传·咸·彖传》提出:“气”化生万物,“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肯定有形之物是由气构成的。“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而相与……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认为阴气为柔,升在上;阳气为刚,降在下;阴阳二气交流以,而相感相与而共处,天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感交合而生成。
    《关尹子》云:“以一气而生万物”。《九家易》说:“元者,气之始也。”

    荀子认为万物虽各有特点,但都有气,气是万物的根本。他认为万物的区别在于“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第六》中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
    “气”的思想源于《周易》,经过历代哲学家的发展,更加深刻和完善。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发展成为宋明理学,理学代表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以太极之理为宇宙本体,他承认周敦颐宇宙生化的基本程序,即太极(理)一气(阴阳)一五行(水火木金土)一万物。然而,他认为理不是气的属性,而是气的本原。

    古代哲学中的“气论”,是研究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气是宇宙的构成本原,宇宙万物和人都由气化生,并将最原始的物质定义为“元气”。

  气是生命的本质,“气”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气文化”。

    3古代哲学“气论”对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是天气和人气的合一,合的本质在“气”,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的。天人之所以能够相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天地之气的产物。人与天的相应关系,从本质上就是天人阴气、阳气相应的关系。因此,气分阴气、阳气对于天人相应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而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生理和病机的影响都是借助气。人为天地所生,与天地共有一个基础的物质——气,在论及天地之气与人的关系时,《素问·宝命全形论》曾曰: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日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这就是说,生命的由来,乃是源于天地之气,也就是说天地之气赋予人以生命。

    经气与四季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素问·四时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有骨髓中。”又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日: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日:愿闻四时之气。歧伯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人的生理和病机是与一日之四时的变化相对应的,因一日之四时对应一年的四季,从而有时问上的天人合一。

    《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神……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在寒来暑往的季节变迁中,产生了包括人生在内的万物。正因为人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因而人与天地才能够相通、相应,在此,气成为了人与天地万物相通应的中介和桥梁。

    汉代儒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里“天”在实质上是“气”,是自然。元气在运行变化中分化为阴阳二体或天地二体,天地阴阳又相互作用则生化出万物,即“一元多体”或“一元万体”。既然天人皆为一气,故“天人合一”的本质在于“气”,即合于“气”。如《春秋繁露·如天之为第八十》日:“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人有喜怒哀乐,犹天之有春夏秋冬也,喜怒哀乐之至其时而欲发也,若春夏秋冬之至其时而欲出也,皆天气之然也”。
  气是宇宙、万物、人之本原,天地之气升降相因,无形于四时之变,有形于人及万物,是天人共有的物质基础。宇宙万物之间的联系就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阴与阴、阳与阳的“同气相求”而实现的,天人相应的实质是天人阴气、阳气相应。张景岳总结道:“盖阴阳之道,同气相求。”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因此,天人相应的物质基础在于天人一气。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气论”对中医理论中的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作者: 单厚昌等:古代哲学气论对中医天人相应学说的影响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