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藏象学探究

来源:摘自《现代中医药》文/ 谷振省 陈延香 张效霞
摘要: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界相继推出几部冠以“藏象学”之名的学术专著,如王琦和赵存娥分别主编的《中医藏象学》、孙广仁主编的《中医藏象生理学》等。在笔者的记忆中,“藏象”二字在中医期刊和专著中的普遍使用,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起初以为“藏象”即“脏象”,并不具有其它十分深刻的奥义。近拜读李如辉博士的力作——......

点击显示 收起


  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界相继推出几部冠以“藏象学”之名的学术专著,如王琦和赵存娥分别主编的《中医藏象学》、孙广仁主编的《中医藏象生理学》等。在笔者的记忆中,“藏象”二字在中医期刊和专著中的普遍使用,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起初以为“藏象”即“脏象”,并不具有其它十分深刻的奥义。近拜读李如辉博士的力作——《发生藏象学》,始知鄙人寡闻至极,原来“藏象”与“脏象”大不相同。“藏是象的内在依据,象是藏的外在显现,二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即象可以从藏中得到完整的说明。以此来审视脏象(脏腑)论,其以偏概全的错误便会深刻地暴露出来。”阅罢此番高论且通读全收之事,笔者百思亦不得其要领。反而不禁想问:究竟是藏(cang)象学呢?还是藏(cdng)象学呢?

    1.从词语属性及文字的演变看。“藏象”即“脏象”。
    “藏”在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一读为cang,其义有二:作为动词,有保藏、隐藏之意。如《苟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礼记·檀弓》“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韩非子·难一》:“术者,藏之于心中”等的“藏”即为此义。正如《说文解字》所云:“藏,匿也。”作为形容词,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藏,深也。”王念孙疏证:“藏者,《韩诗外传》云:‘窥其户,不入其中,安知其奥藏之所在’,藏犹深也。故《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郑玄注云:深犹藏也。二读为zang;一为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卑湿,则生藏,莨,蒹葭。”《集解》引《汉书音义》云:“藏似芤而叶大。”又通“脏”,如《左传·文公十八年》云:“掩贼为藏。”三读为zdng,在这一读音上是作为名词使用的,其本义是指仓库。如《玉篇·草部》:“藏,库藏。”《史记·平淮书》:“山海,天地之藏也。”又专指古代帝王储藏珍贵之物的处所。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候之坚头须,守藏者也。”“守藏者”即专为晋侯监守宝库之人。

  既然将“藏象”作为中医学的学科门类和概念术语来对待和使用而名之为“藏象学”,那么其词语属性肯定只能是名词而不能是动词,自然也就应该读为“藏(zang)象学”而不能读作“藏(cang)象学”。如果笔者理解问题的能力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上面所引李博士“高论”中的“藏”,也均应读作“zang”,而不能读作“cang”。

  从文字的发展、演变来看,“藏”,古作“臧”。《汉书·礼乐志》日:“臧与埋宫。”颜师古注云:“古书怀藏之字,本皆作臧。”在《汉书》中,凡“藏”皆作“臧”,如《汉书·食货志》有“府臧不实。”《汉书·王吉传》有“吸新吐故以练臧”等。对此,宋·徐铉按日:“汉书通用臧字,从岬,后人所加。”由是可知,“藏”最早写作“臧”,至于何时加上草字头,写作“藏”,钮树玉《说文解字新附考》说:“汉碑已有藏字,知俗字多起于分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以从之藏为藏匿字,始于汉末。”大约魏晋南北朝以后,又加上“肉”字旁,写作“脯””,作为医学专用字而使用。简化字兴起以后则又写作“脏”。显而易见,“藏象”即“脏象”,二者不应该也不会有任何的区别。

    2.从藏象的源流、本义及内涵、外延看,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当称“脏腑”而不应称“藏象”。
  首先,“藏象”是只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偶见之词组,自汉迄清的历代医学著作,除注释、整理《内经》类著作外,都未出现“藏象”这一类目;而“脏腑”则不同,在《内经》中凡22见,早在《黄帝内经太素》就已有“脏腑”这一类名,在现今存世的古医籍中,以“脏腑”二字作为书名者,亦不鲜见。而以脏腑作为类目者更是俯拾皆是,枚不胜举。其次,详仅见有“藏象”一词的《素问·六节藏象论》一段经文,乃是承上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而来,岐伯的回答主要涉及五本、五藏、五华、五充、五通。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篇题结构及内容来分析,《内经》作者将该篇收入今本《内经》的目的主要是由于提示人们脏腑应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参应的需要,《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中有关脏腑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即藏象之本义)分别归属于“五脏六腑变化傍通诀”、“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傍通”,即是其最有力的确证。最后,从藏象与脏腑两个概念的语义比较来看,藏象之“藏”,虽可从广义之“藏”的角度加以使用,然而“象”字之本义,已是对“藏”的含义有所限制。也就是说,藏象之含义应属“藏”之象,即仅限于脏腑所通应的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之象。虽然“象”与“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换言之,“象”是不能用来概括物质实体的。同样,“藏象”也不可能包涵脏器实体之内容;而脏腑则不同,不仅可以从广义方面加以使用,也就是说,不仅限于五脏六腑,其他脏器亦可包含,而且对人体脏器的有关内容,诸如形态、结构、功能、外象、内形等,均无所限。其内涵及外延较藏象要宽泛的多。正如贾得道先生所云:“现在一般中医教科书把关脏腑功能作用的论述,概括成一个总标题‘脏腑’,这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脏象的原意是指五脏在内反映在颜面、血脉、皮毛等体表的外在表象而言,并不能概括全部的脏腑功能作用,有的人甚至就此二字大做文章,说什么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最大的特点,这种望文生义的浮夸作法是无补于研究中医脏腑学说的实际问题的。”一般说来,作为一门学科基础理论的概念术语,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源流、本义,还是内涵、外延等,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应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源流、本义,还是内涵、外延等,作为人体脏器名称特别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术语,当以“脏腑”二字尤为确当。

    3.中医界热衷“藏象”的原因浅析
  中医脏腑之本义是指人体胸腹腔内脏器之实体,可以说是不证自明的。因为古代医家绝对不可能舍弃人体胸腹腔内客观存在的心、肝、脾、肺、肾而另行制造出一套不是心、肝、脾、肺、肾的心、肝、脾、肺、肾。其中的道理就是如此之简单。

  因此,在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之间,历代医家均认为脏腑是指人体内部视而可见,触而可得的既有名又有形的内在器官。但是在西学东渐之后,“脑主思维”等一些西医解剖生理学中有关脏器生理功能的概念就以其科学、神奇的力量逐渐作为某种客观事物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并把它作为检验中医理论是否科学的价值标准。这时,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发现中医脏腑学说与人体实质脏器的功能活动之间存在着严重不符:“心藏神”与脑主思维的“事实”相矛盾;“肾藏精”违背了解剖学的实际情况,“痰迷心窍”缺乏病理解剖学的支持……这种理论与事实的尖锐“矛盾”,使人们怀疑甚至否定脏腑学说的科学性,脏腑学说乃至整个中医学都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危机。从那时起,中医界的一些有志之士就致力于如何解释脏腑学说所存在的这种理论与事实严重“不符”的现象。

  中西汇通学家虽然做了诸多的努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建国后中医学界首先“炮制”出了“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方面的概念”,并将中医学有关人体脏器形态、结构、功能的论述,称之为脏象学说。究其本意,无非是说中医的脏腑并不是或不全是指解剖学上的同名脏器。这种说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医关于脏腑功能的论述与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名实不符”这一严重危及中医理论体系是否科学乃至中医学“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但冷静、客观地加以考察,由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中医界不得不对“中医脏腑不是人体胸腹腔内的实体器官,到底是指什么”这一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于是又掀起了“中医脏腑实质研究”的热潮。迄今为止,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仍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回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医界部分人士可能觉得“脏象”之“脏”字,还很容易使人把中医脏腑与西医解剖生理学中的同名脏器联系或等同起来,为了避免因这种情况而再次造成对中医学发生“误解”和“非难”,看到现在通行的以繁体字印刷的《素问》“梅花本”中写作“藏象”,于是又提倡改称“藏象”。但却没有想到“藏”字曾经有过“臧”一“藏”一“”一“脏”的演变过程,无论写作“藏象”,还是“象”,甚或“臧象”,与“脏象”决对不会有着丝毫的差别。很显然,这种与文字游戏没有什么区别的做法当然“是无补于研究中医脏腑学说的实际问题的”。

    其实中医的脏腑本是指人体胸腹部内客观存在的脏器实体,不能因中医脏腑与西医学相应脏器在功能上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差异,就否认中医脏腑的解剖学属性,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脏腑”改称“脏象”,更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地写作“藏象”。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从根本上把中医脏腑学说赖以形成的基础推翻了,而且也无助于解决脏腑与解剖学同名脏器“名实不符”的矛盾。应该把脏腑学说放回其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去研究和再现其形成过程,用中医学的固有认知模式甚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说明中医学何以产生这种认识,这才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发展中医、振兴中医的正确态度和根本出路。
    

作者: 藏象学探究 2006-9-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