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江 乐 :养胎育婴都须调护神气——浅析中医儿保中的心身医学思想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一、养胎——孕妇须调神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一、养胎——孕妇须调神

  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经》。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与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外象而内感”的论点,强调母体的精神心理变化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及生后小儿的性格特征的形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孙思邈等人将其发挥成“胎教”学说,所论颇详。历代医家均把调治心神视作养胎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始至终贯穿于种子(受孕)、胎前(妊娠)、临产、产后诸过程中。现将这四个阶段里中医有关调神的内容简介如下。

  (一)种子(受孕):是孕育中最基本的一环,虽是极短暂的一瞬间,却是新生命开始的重要时刻,受精卵是否健康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父母的心身状况无疑起决定作用。《诸澄遗书》:“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卅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廿而嫁,皆欲阴阳充实,然后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长寿。”又曰:“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充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说明了结婚和生育的适当年龄是保证下一代健康的必要条件,同时着重强调了“天癸始至,已近男色”对母、子健康会有危害这一心身学思想。意在告诫青少年,月经的初潮和首次遗精并不意味着心身发育已健全,在“性欲萌动”的青春期要注意心理调节,不应过早地接触异性,沉溺于性的神秘和冲动之中,而要培养控制性欲的心理防卫能力,避免性的挑逗。否则将影响自身的健康和婚后孕育。如频繁的手淫,无知受惑或放纵的婚前性行为等均可损害心身健康导致阳痿、早泄、性冷淡等疾病,都是临床常见的影响婚后孕育的原因。《广嗣纪要·寡欲篇》中所云:“求子之道,男子贵乎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贵乎心定意静以养其血”,这是对已婚夫妇强调性心理调节在孕育下一代时的重要性。

  (二)胎前(妊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由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古人已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孕妇的精神因素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如《产孕集》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又曰:“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七情能影响孕妇气血,继则可影响胎儿。因此孕妇养胎必须调神,这是在妊娠期,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为此,历代医著对孕妇调神养胎的内容论述较广,大致可概括为节欲、怡情、胎教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各有侧重。

  1.节欲。偏重于性的心理调节,这对养胎极为重要。《达生篇》云:“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严正指出了孕期交合的危害性。《幼幼集成》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临床早孕流产病例中与受孕后不注意节欲有关者颇多。

  2.怡情。侧重于稳定情感。孕期“静形体,和心态”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古人主张孕妇应做到“无悲哀,无思虑惊动”、“无大言,无号哭”,喜怒哀乐适可而止。这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孕妇情绪过分紧张,肾上腺皮质激素就会增高,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明显的阻碍胚胎某些组织联合的作用,因而可引起胎儿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幽门狭窄等,也易导致早产和低体重儿。有人发现当孕妇情绪激动时胎动就增加,如果激动时间延长,胎动也随之延长,有时甚至可达正常胎动的10倍。往往会引起胎儿循环障碍,影响胎儿发育甚至造成胎儿死亡。

  3.胎教。是中医在养胎学范围内所体现的心身医学思想中最富特色的部分,着重强调孕妇的情志对胎儿仪容、智力、性格、品德的影响。北齐徐之才认为“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也”。孙思邈也认为:“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应该“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静”。经过胎教,方能“生子皆良长寿”。明确指出了“胎教”的主要内容是让孕妇在妊子之后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所见所闻皆系良好的感受,做到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绝其嗜欲,避免恶性刺激,使之“外象而内感”,借以促进胎儿的仪容美好,智力发育,使下一代健美聪慧。这些观点正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如环境心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表明,调和的色彩,美丽的画图,悦耳的音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提高精神文明水平,不仅对人的精神和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运动系统能产生有益的作用,而且对胎儿发育和出生后的智力发展,身心健康也极为有利。而刺耳的噪声,缭眼的色彩,会使人烦躁,发怒和情绪不安,促使人体内器官功能失调,肌肉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等,这对孕妇和胎儿极为不利。

  (三)临产:是关系到母子安危的关键时刻,历代中医十分重视临产时精神因素对分娩的影响。《产科心法》就指出,孕妇足月临盆犹如瓜熟蒂落,是“天生造化……天然之理”,强调分娩是一种生理本能,教育孕妇临产时“不必心慌惊怕”而应消除顾虑,让孕妇作好产前精神准备,沉着临盆。《达生篇》还为孕妇临产归纳了一个“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这里的睡,除了休息蓄积体力外,更深的含义是以放松紧张情绪。忍痛就是要求孕妇临产时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紧张心理去战胜疼痛。现代心理与疼痛关系的研究表明,痛觉受人的心理因素影响很大,同样的痛觉刺激强度,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往往痛觉较小,痛反应轻微。

  古代医家还十分重视接生人员言行及产房环境对产妇心理和分娩的影响,认为有些难产往往是人为因素对产妇的不良刺激造成的,如《千金方》说:“凡欲产时特忌多人瞻视……人众看视,无不难产”,“不得令死丧污秽之人视之”,说明了产房人数宜少不宜多,这不仅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亦是保持环境安静,防止人多惊扰产妇造成不良心理刺激的必要条件。《达生篇》还对接生人员提出了要求:首先要消除产妇紧张心理,“第一要劝其放心,安静、忍痛、歇息”;其次要自身做到镇静,“房中宜轻行轻语,不宜多话”,“切忌在房中大惊小怪,交头接耳,咨嗟叹息”,指出接生人员的不良言行“皆能’令其忧疑扰乱以致误事”。这些观点均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一致之处。

  (四)产后:古人称产后一月为小满月,二月为大满月,这是产妇身体能否康复并将影响到新生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属于现代医学的“围产期”范围;中医对这一阶段产妇的心理调节尤为重视。《产孕集》云:此二月内……心志宣和,思虑宜绝,悲恕忧郁,大喜大怒皆不可犯,七情伤人甚于六气”。这完全符合临床实际。因家庭不和,求子反生女而人心愿不遂及害怕哺乳疼痛所引起的悲伤、忧郁,恐惧心理常可导致闭乳从而影响产妇身体的恢复和对小儿的哺育,这在临床并不鲜见。

  二、育婴——小儿需护神

  中医在对小儿的保育方面亦积有丰富的经验,它既重视孕妇“调神”养胎以保先天禀赋充实,在小儿出生后又非常重视保护神气以促后天心身发展。《幼幼集成》说:“小儿忽被大惊,最伤心胆之气”,“大惊卒恐则其神气散失愦乱不堪。”《育婴家秘》指出:“小儿神气衰弱,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或见牛子禽兽嬉戏惊吓,或闻人之叫呼、雷霆统爆之声未有不惊动者也,皆成客忤惊痫之病”。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小儿出生后形骸虽具,但气质未实,神气怯弱,对外界环境的刺激较为敏感,极需家长保护神气,避免惊吓,减少心理致病因素以防病保健。并对家长提出了一些保护小儿神气的方法。如《育婴家秘》要求家长:“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惊哭,不可令人装扮欺诈以止其哭,使神志昏乱,心小胆怯,成客忤也,不可不慎。”除避免惊吓外,《幼幼集成》还指出:“小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养之物,一时不见,其心不悦而哭,谓之拗哭,急与之,匆使怒伤肝气致病也。”认为小儿虽少“七情六欲”但富有感情,对亲近之人,玩养之物的丢失每易引起激怒,可因精神因素而致病,应尽量避免激怒,使其精神爽快。这些观点和方法对现代育婴保健仍有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还把对精神致病的认识用于临床鉴别诊断,指出一些能由精神刺激引起的疾病应与其它实质性病变加以区别。如《幼幼集成》提到的“拗哭”就是因为心爱之物丢失,心志不遂所致,须与疼痛等原因引起的啼哭相区别。对“大惊卒恐”引起的“惊”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癔病性晕厥)应与实质性疾病引起的“惊厥”区别。这些论述对明确诊断,避免误治有一定的价值。

  中医育婴保健中注重“保护神气”的第二个方面是对小儿进行适时、合理的教育,促进小儿的心理健康。《育婴家秘》谈到:“小儿能言必教之以正言,如鄙俚之言勿语也,能行则教以恭敬,如褒慢之习勿作也……言词问答教以诚实,勿致虚妄也,对宾客教以礼貌,勿使退避也……遇物则教之,使真知也……如此则不但无疾而知识亦早也。”意在培养聪慧、健美、文明、知礼的下一代。

  综上所述,中医妇,儿科学有关“养胎”,“育婴”的理论中,包含的心身医学思想内容虽不系统完整,却很丰富实用,值得挖掘整理加以提高。

作者: 江 乐 :养胎育婴都须调护神气——浅析中医儿保中的心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