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苏玉明,彭艽,孙世晓: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和思路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胃肠道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约1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此病,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春秋换季季节,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现代中医认为该病病因......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胃肠道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约1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此病,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春秋换季季节,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1病因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司天,风淫所生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太阳之胜,凝溧且至,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复见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现代中医认为该病病因主要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感受外邪、素体脾胃虚弱4个方面密切相关。    
    情志内伤:忧思恼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多思伤脾,气结不畅;惊恐亦可影响气机运行,伤于肝,犯于脾;喜悲过分则伤气使肺与脾损伤,均可造成胃脘痛。
    饮食所伤:饥饱无常,暴饮暴食,最易损伤脾胃之气,胃纳太过,脾失健运,宿食内停,胃失和降;饮食过少,生化无源,气血衰少,则致胃络失养;过食生冷,寒积于胃,气血凝滞不通而致胃寒作痛;恣食肥甘辛辣,  恣食烟酒,湿热中阻致胃热作痛。
    六淫外伤:外感寒邪侵袭,经口鼻经络内传,寒邪  积于中焦,寒湿困脾,脾阳被遏,脾胃气机逆乱而致胃  通,暑湿之邪经口鼻皮毛而停留胃痛,暑湿之邪困阻脾胃之气而致胃痛。
    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内伤,或年老久病不愈,或用药不当,皆可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胃失濡养而痛。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降则滞,反升则逆。以上诸因使胃纳腐熟水谷功能失常,胃失和降,不通而痛。
2病机
    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两者构成表里关系。共主气机升降,水谷纳运相得、阴阳燥湿相济,关系密切;与肝是木土乘克关系,肝主疏泄,有调畅胃气的功能,肝同时调节胆汁的排放,又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叶天士云:“肝为其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所以胃病常可影响脾肝两脏,同时脾肝两脏有病也可影响及胃,出现脾胃、肝胃、脾肝胃同病。故在临床多采用肝胃同治。
    疾病有一个基本过程,随着疾病的发展,可出现气病及血、实证转虚、虚实夹杂、寒热互化的病机转变。初病多在气分,可因脾胃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瘀,导致胃络瘀滞,或久痛入络,胃络受伤而出现呕血、黑便,病人血分;实证日久,若气郁化火,或素体胃热偏盛,往往伤及胃阴,出现胃阴不足,转为本虚标实证;若寒凉伤中,或过服寒药损伤脾阳,而成脾胃虚寒之证;虚证外感,或因虚致实,可出现虚中夹实,本虚标实证;寒证日久也可郁而化热;热证过用苦寒药,中阳受损,可以转化为寒证。所以部分病人可出现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情,故在临床上要密切注意病人病机的转化。
3辨证
    辨证全凭阴阳为纲,虚实寒热兼气血为要。为了明确疾病的部位、病性、病机,掌握主证,分清寒热虚实,临床上要注重五辨:辨痛(性质、部位)、辨胀(与痛的区别)、辨吐(有无嗳气、呕逆、吐酸、吐清水)、辨食(喜食、恶食、喜冷、喜热)、辨便(大便溏、燥及次数、气味、颜色,小便清长或短赤),兼辨舌苔和脉象。虚证多病程较长,病势较缓,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常在夜间或饥饿时疼痛,喜温喜按,得温则舒,进食后疼痛可缓解;实证胃痛多病势较急,拒按,常有感受寒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诱因;寒证多见胃脘冷痛,得温则舒,遇冷加剧,苔白,脉弦紧;热证多见胃痛喜冷,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
    目前中医临床对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尚不统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气滞、郁热、阴虚、虚寒、血瘀五类,夏度衡老中医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笔者认为阴虚、郁热、血瘀证型和表现不同,但都可由胃阴不足导致,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可将它们归为胃阴不足。故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该病大致分为三期三证,早期病在气分,以实热为主的肝胃不和证;中期病由气分入血,以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为主的胃阴不足证;后期病在血分,以虚寒为主的脾胃虚寒证。
4论治
    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效果明显,且复发率较低,相比西医占有很大的优势,下面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分证予以治疗。4.1肝胃不和内伤情志,肝郁气结,疏泄失常,横逆犯胃,通降不利,阻滞中脘所致。治以疏肝理气,和胃
止痛。以柴胡疏肝散化裁为代表方:柴胡,枳实,白芍,广木香,延胡索,郁金,川楝子,苏梗,甘草。伴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制酸;痛甚者,加三七以祛瘀止痛;嗳
气频繁者,加沉香、白豆蔻、代赭石以顺气降逆;大便不通者,可加槟榔、大黄以通便。本证胃脘胀痛明显,偏于实证,用药远柔忌刚,应少用补气壅滞之品,以免阻滞气机;肝体阴而用阳,治疗应柔其体而制其刚,用疏肝理气药忌香燥太过而伤肝。4.2胃阴不足(阴虚、郁热、瘀血)过食辛辣,或肝郁化火,内热从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司所致。治以益阴养胃,理气止痛。以一贯煎化裁:生地黄,北沙参,石斛,玉竹,麦门冬,枸杞子,白芍,当归,川楝子,佛手,黄芪,生麦芽,炙甘草。胃热灼痛,吞酸嘈杂,加左金丸;兼瘀血者,加丹参、延胡索、桃仁、赤芍化瘀止痛;瘀血日久,耗伤正气者,重用黄芪,加白术以益气健脾。对于阴虚表现者,以养胃阴为主;对于郁热表现者,应以清热为标,滋阴为本,做到标本兼治,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之品,使用苦寒之品应中病即止以防苦寒败胃,苦燥伤阴;瘀血形成的原因较多,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之不同,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应审因论治,方能提高疗效。4.3脾胃虚寒素体阳虚,或受寒邪,过食生冷,损伤脾胃,寒凝气滞,胃气不降而致本证。治以温中健胃,散寒止痛。以黄芪建中汤化裁为代表方: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陈皮,木香,炮姜,白芍,甘草。吐酸加乌贼骨、益智仁以温中制酸;呕吐清水,涎多者,加吴茱萸、半夏、生姜以温中降逆;大便潜血阳性者加白及、仙鹤草以温中止血。久病必虚,虚者补之,可重用黄芪,其可以补气,还兼有托疮生肌之功。
    该病与肝有关,治肝可以安胃,应注重肝胃同治。初病大多为实证,久病必虚,多为虚证,故初病应远柔用刚,久病则忌刚用柔。现代医学在1910年提出“无酸即无溃疡”,治疗本病时很重视制酸,这值得我们借鉴。虽然制酸不能完全根治本病,但在调理脾胃药中加些制酸的药,如海螵蛸、煅瓦楞子,使标本兼顾,亦是良策。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胃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对一些特别严重的患者应考虑动手术
    结语:现代中医与西医都认为该病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很大关系,临床上有不少人因为长期的焦虑忧伤、恼怒怨恨、高度紧张等精神刺激而患上该病。已患有该病的患者如有上述不良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会使原有病情加重。所以临床上患者除用药物治疗外,保持心情舒畅,不受外界干扰效果会更好。针对该病的复发率较高和一些患者溃疡面积较大、难以治愈的特点,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该病各自的优势。考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先用西药使其治愈,同时用针灸配合,提高其疗效,再用中药巩固其疗效,防止其复发。

作者: 苏玉明,彭艽,孙世晓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