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李绍荣;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探讨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摘要:消化性溃疡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或称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成年人多见。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近期疗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主要问题是愈合后经常复发不易巩固,中西医都无法对其进行根治,本文对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问题作一个治疗探讨。1病因及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很复杂,发病机......

点击显示 收起

    消化性溃疡又称慢性消化性溃疡,或称消化性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成年人多见。患者有周期性上腹疼痛、返酸、嗳气等症状,易复发。属中医胃脘疼痛范畴。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近期疗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主要问题是愈合后经常复发不易巩固,中西医都无法对其进行根治,本文对消化性溃疡复发的问题作一个治疗探讨。
1病因及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很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根据大量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与多种因素有关。病理学认为消化性溃疡是攻击因子(胃酸、胃蛋白酶原、HP等)和局部粘膜的防御或保护因子(分泌黏液、磷酸氢、前列腺素)间的绝对或相对平衡所致。很多年来都认为消化性溃疡与大胃酸分泌有关,有“无酸就无溃疡”之说,但主要问题在于患胃溃疡者胃酸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十二指肠溃疡者有一半以上无高胃酸,很多人有高胃酸而无溃疡,从而认识到胃粘膜防御屏障功能的破坏是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溃疡的重要原因。在粘膜防御功能衰退的情况下,正常的胃酸水平低于正常者  也可以引起溃疡。近来研究发现  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关系,有“无幽门螺旋杆菌就无溃疡”之说,但为什么全世界感染HP的人反有10%~20%的个体发生消化性溃疡,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2一般治疗
    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史上,无非攻击因子的消弱或防御因子的加强。针对胃酸分泌过多,产生抗酸剂、抑制胃酸分泌制剂(如H2一R拮抗剂,胃酸抑制剂)等,从而中和过多的胃酸和抑制胃酸分泌,以对消除胃酸对胃粘膜的攻击作用,使溃疡愈合。而对HP的感染则配合抗生素的使用,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消除HP对胃粘膜的作用。
  关于增强防御能力方面,西药的开发及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治疗效果尚不满意。
  3愈合后的复发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机制不清楚,在用药上治标不治本。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的认识与治疗都还停留在局部,没有从一个机体的完整性去把握。在认识上主要停留在对胃十二指肠及胃酸的分泌、HP感染因素方面,对其治疗也只停留在攻击因子的强弱方面。因为无论是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酸中和能力降低,或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偶然的,一定与全身体制状况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内在的机制至今仍不能深刻揭示。所以西医所针对的可谓是“二级病因”,甚至更低级病因,以这种病因为病本施治无异是隔鞋骚痒,当然不能取得根治的目的。
4复发的治疗
    笔者认为消化性溃疡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病症,以虚为本,以实为标,脾虚是其根本病机,而在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下形成一虚实夹杂证。脾虚运化无力则湿热内燥,或寒湿困脾,或脾虚犯胃,或脾不为胃行其津,有肝火犯胃型或胃阴不足型、寒湿困脾型等。脾虚因推动无力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这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伴见症,脾虚升清无力,则中焦转运失司,易引起气滞血瘀,最后变成一个寒热虚实夹杂症。在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为主,托里升清为辅。以达“陷清升之”的目的,从而最终调理全身。虚寒夹杂者标本兼治,肝郁气滞者兼以疏肝解郁,热毒内蕴者兼以清热化湿解毒,气滞血瘀者兼以理气活血。另外在消化性溃疡急性发作期配合西医治疗(三联疗法:法莫替丁、美拉唑、四环素)以迅速治其标,溃疡愈合后再治其本。
    用药上则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甘草为基础方药进行加减。湿热者可加黄芩、蒲公英以清热化湿解毒,气滞血瘀者可加香附、金铃子散理气活血,肝火犯胃者可加左金丸清肝泻火,胃阴不足者加麦冬、沙参以养胃阴,其中基础方中的黄芪显得尤为重要,不但健脾还托里生肌,以使溃疡迅速愈合。
5结语
    消化性溃疡复发是一个困绕医学界的问题,目前治愈率不容乐观,但前景很好,为提高消化性溃疡治愈率及根除率可以把握三点:第一,用全国统一的医学诊断和治疗评定标准,做到相互之间有可比性。第二,采用当前疗效高且可靠的药物作为对照组,能使中药与西药对比,判定疗效。第三,从微观认识转变到宏观、整体的认识,从侧重对攻击因子的削弱转变到保护因子的加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作者: 李绍荣;复发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探讨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