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任 午:道地药材与中药标准化

来源:《现代中药》
摘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最近十年,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出现在媒体、学术文章、政府和企业文件的频率很高,标准化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基础,更是倍受关注。药材标准化是饮片和成药标准化的基础,而药材道地性又是决定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故就此进行回顾、展望和探讨。1道地药材的回顾与现状1.1错把......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最近十年,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出现在媒体、学术文章、政府和企业文件的频率很高,标准化是现代化和国际化基础,更是倍受关注。药材标准化是饮片和成药标准化的基础,而药材道地性又是决定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故就此进行回顾、展望和探讨。
  1  道地药材的回顾与现状
  1.1  错把精华当糟粕  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从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起就注重药材的道地性(原书称“土地所出”),直到二十世纪初还沿袭这个行之有效的控制质量的思路和方法,对中医药学术特色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把“道地药材”当作迷信来破除发生在“大跃进”年代,代之以盲目地“南药北移”和“北药南植”,异地引种,代替了原产地规模生产供应全国的格局。其结果是质量下降,影响临床疗效。
  1.2  继承发扬新起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和发扬“道地药材”学术思想渐成共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资助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道地药材生产的基地化和规模化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指导方针。特别是最近几年,四大怀药、宁夏枸杞、昭通天麻、广西罗汉果、杭菊花等相继申请原产地标志,说明药材道地药产区开始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道地品牌意识的确立。
 1.3  科学研究明显不足  相对于中药开发而言,在道地药材的生产和使用方面的科研投入还是严重不足的,国家和地方的研究课题寥寥无几,而且如何进行药材“道地性”研究也没有现成的路子。
 1.4  滥用道地药材的概念  乱贴道地药材标签的现象比较普遍,例如,江西省遂川县声称川牛膝、云木香为本地道地药材,但未见任何支持该处引种川牛膝、云木香质量等于或近于原道地产区药材的研究资料或报告。这种情况如得不到遏制,势必严重 阻碍道地药材的发展,甚至再度把“道地药材”当成非科学的东西加以扬弃,因为道地药材成了真真假假,没有统一认证标准,可以随意宣扬的广告名词。
  2  道地药材科研思路的规范化
只有深入系统地研究阐明中药材道地性的科学内涵’才能确认哪些是真正的道地药材,才能把冒充的道地药材拒之于科学体系之外。道地药材的科学研究,既有一般中药研究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2.1 选题依据  在多部医方、本草中有明确的道地记载,说明道地性有临床基础,目前临床常用,且具有较大经济价值者应优先研究;有现代研究的基础,部分化学成分明确,且与某项(些)功能有关,有利于评价指标的建立;对不能采用野生变家种解决需求问题,并且野生采集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威胁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品种,不仅应该加紧研究,而且要提出保护和扩大资源的可行措施。
2.2  取样要求  当前无法追溯来源的药材比比皆是,不能取这样的样品来进行科学研究。由于药材产地宽广,样本总体很大,故取样方法应该是整体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将抽样误差降低到最小,使测定的数据基本上代表了该种药材某一量化指标的变化幅度,虽然这仅仅是估计,但肯定比随便取样要更接近于真实的变化范围。
2.3  研究方案  紧紧围绕说明同一物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同一药用部位发生化学与药效的变化来进行实验设计,把生物多样性、DNA多态性、作用的多效性贯穿进行系统研究。环境研究,特别是地球化学背景异常(地方病流行区域)地区生长的药材尤其值得研究,包括其宏微观特征、DNA多态性研究(遗传多样性)、化学指纹图谱、定性定量分析、生物效价测定(根据功效和临床应用确定药效评价指标,必要时进行不同产地间样品的急、慢性毒性比较)。
2.4  道地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足够的样品数和足够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检验各比较对象间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形成评价道地性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得出可能的结论(证明传统道地药材的科学性、发现新的道地药材等),提出建议(如原产地标志、设计开发新药、保护濒危道地药材的物种等)。
3  道地药材对中药标准化的启示
3.1  引导性  优化药材质量,追求最佳或最高的临床疗效,中医处方中经常出现冠以产地名称的药味。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不可能制定优质(道地)量化标准,这正是中药现代化、标准化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现行国家标准(《中国药典》)、部颁标准、新药标准、企业标准、进口药材部标准都是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在此之外,尚需研究制订优质标准,提倡和鼓励优质药材或药品,带动中药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3.2  综合性  对绝大多数动、植物来源的药材而言,中药学采用结合产地、加工、炮制、适应症等综合评价。例如木香理气只生用,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生用与煨用是对挥发油的取舍)。
3.3  模糊性  对于药材而言,规定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含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缺少可行性(多数在0.0l%一5%范围,即95%以上的物质是不清楚的,这与化学药物含量测定意义明显不同),即使同时测定大类成分如总黄酮、总氮量、浸出物含量或指纹图谱等,均难以适应多成分、多治疗目的质量评价要求或作为执法依据;而且不合格的真品药材,如黄连中小檗碱,山茱萸中熊果酸,牡丹皮中的丹皮酚等,由于产地、气候、土壤等原因达不到《中国药典》标准的样品是常见的,不可能象化学药物那样,采取精制纯化后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取缔违法,真取缔,依据其实并不充分,而且造成资源浪费。从理论上说,中药材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属于非线性、分叉问题,属于不能或不经常重复的事物,所测成分的含量变化幅度极大,何况迄今缺少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缺少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支持,确定含量标准值容易脱离实际,因此不适合于用含量合格标准来控制质量。传统对非道地药材的评价是“不良”、“不佳”等模糊标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增加剂量等允许配方,这是很值得制定中药材标准借鉴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把中药材当作提取纯有效成分原料(如用甘草提取甘草甜素、用麻黄提取麻黄素)时,甘草、麻黄中的含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属于企业标准要考虑的问题。至于开发新中药,或现有成药制剂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毫无疑问要有含量指标,而且要通过测定原料和最终产品的含量,计算该成分的转移率,以考察工艺的合理性,这仍然属于企业标准或新药标准的范畴。
4  名词、名称、术语标准化
    我国标准的定义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则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践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名词、名
称、术语、概念的标准化是任何一门称之为学科最基本的条件,中药名词、名称、术语、概念符合制定标准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要求,但存在长期处于标准化不完善的状况,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一中国植物分类与代码》(简称GB)与《中国药典》(简称CP)两个国标在药材及来源的中、拉名称采用上有诸多的不一致。例如GB把根本不作防
己用的青藤称为防己,把粉防己称为石蟾蜍,CP将土沉香称为白木香均欠妥当;又如,中名同为杏叶沙参,GB指Adenophora strz.cta Miq.,而CP指Ade—nophora shhunanensis Nannf.  。此外,拉丁名互为正、异名或正种与变种等均属与标准化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建议把成立以中医药专家为主体的国家中药名词术语标准化专门委员会当作标准化大事,
尽快提到议事日程,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逐步统一,并强制执行。
    在术语和概念方面,“各家说法”长期不能得到统一和规范的例子也很多,例如“道地药材”和“地道药材”迄今在正式或官方文件中仍然随意采用,笔者一直建议根据术语规范化优先律原则统一为“道地药材”,依据是明代官修《本草品汇精要》(1505).“地道药材”不见于主流本草著作,是民间通俗用语,不宜继续使用。迄今关于道地药材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笔者建议统一为:道地药材是对同种药材中优质高效的等级判定,是环境特异性、加工工艺(包括栽培技术)适用性和临床显效性三方面长期选择、互动的结果。只讲生物多样性,不能包括象石膏这类矿物来源的道地药材;只讲资源、农艺,更失重点,例如全球或全国广泛分布的物种,仅中国的某一地区所产成为有效和有用之物,中医临床起着决定性作用。以上几定义,可以防止滥用“道地”概念,乱贴“道地药材”标签的自卖自夸现象。
综上所述,从重要性和紧迫性所说,中药名词、名称、术语、概念的系统化和标准化更需要优先解决。由于分析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中药一个甚至多个量化质量指标并不难做到,难的是中药标准化如何紧密结合中医临床应用,保证和提高中药疗效,合理而充分地使用有限的中药资源,这正是体现中药标准化特色.的需要.

作者: 任 午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