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范为宇,张早华,苏大明,谢琪,赵英凯,宿荣秦,徐俊,李凤玲,李强:防治流感方药筛选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流感,中医称之为时行感冒,属“疫疠”、“瘟疫”、“风温”等范畴。长期以来,中医对流感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从理论、治法、方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总结与梳理,是抗流感病毒方药研发的基础工作之一。据此,我们采用情报学研究方法,检索与分析了近20年来中医药防治流感的文献,以期对筛选防治流感方药提......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优势在SARS防治中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流感,中医称之为时行感冒,属“疫疠”、“瘟疫”、“风温”等范畴。长期以来,中医对流感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从理论、治法、方药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总结与梳理,是抗流感病毒方药研发的基础工作之一。据此,我们采用情报学研究方法,检索与分析了近20年来中医药防治流感的文献,以期对筛选防治流感方药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来源
    分别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5)、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1984—2005)、CHKD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5)、CHK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医药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5)、中国医药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998—2005)进行了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选择有关中药或植物药治疗流感的临床研究文献,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明确、治疗过程完整、疗效肯定;有关中药或植物药治疗流感的医话医论:有关中药或植物药治疗流感的综述文献:其它与中药或植物药治疗流感相关的文献。
1.3  信息分解
    对纳入文献分别从文献类型、流感病例的中医证型、病例数、方药类型、方药名称、方药组成、实验类型、对照药等方面进行信息分解。
1.4  药物信息查询
    由于许多文献并未提供治疗方药的药物组成。因此在信息分解的基础上,又通过《中国药典》、相关数据库及相关文 献进一步查询了相关方药的组成。
  1.5  综合分析
    依据文献资料,从中医证型、疾病及不同疾病阶段、年龄、季节、地域等方面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归纳古方、中成药、经验方处方用药的总体情况及药物使用频次,力求揭示临床处方用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围绕方药筛选的主题,通过对离散分布的科学信息加以集成、统计、分析,针对新药研发的相关因素、辨证与辨病、方剂结构、对比研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题录608篇,进一步获取到其中文献全文431篇。经手工筛选,剔除不相关文献81篇,完成信息分析350篇。350篇文献来源于近20年(1986—2005年)国内出版的141种生物医学期刊、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为126篇,共总结入选患者18278例。
2.2  方药使用情况分析
    126篇临床报道累计使用方剂107种.其中,古方18种,累计入选病例数4583例;经验方73种,累计入选病例数9760例;中成药13种,累计入选病例数2974例:单味药2种及中药化学成分1种,合计入选病例1382例。有些病例同时服用多种方药。
2.2.1  药物使用总体情况  107种方剂中所涉及中药159种,文献中使用频次20次以上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金银花、黄芩、连翘、板蓝根、柴胡、石膏、桔梗、薄荷、荆芥、大青叶、杏仁、防风。
2.2.2  古方使用情况  累计使用古方(加减)18种,其出现频次为柴葛解肌汤5次,银翘散4次,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大青龙汤、甘露消毒丹各2次,黄连解毒汤、人参败毒散、柴胡桂枝汤、正柴胡饮、参苏饮、葛根芩连汤、新加香薷饮、三仁汤、麻黄汤、升降散、小青龙汤、荆防排毒散各1次。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分别是甘草20次,黄芩13次,柴胡12次,桔梗9次,连翘、生姜、石膏各8次,半夏、羌活、白芍、杏仁各7次。
2.2.3  经验方使用情况  累计使用经验方73种(含院内制剂23种),共使用药物141种。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0味药分别是:甘草44次,金银花40次,板蓝根35次,连翘34次,黄芩33次,石膏29次,柴胡28次,桔梗23次,大青叶、荆芥各22次。经验方的确立一般含有对现代疾病的认识,秉承传统中医药经验,并结合地方特点处方用药。
2.2.4  中成药使用情况  126篇文献中,累计使用中成药13种,其出现频次为双黄连制剂(粉针\口服液\气雾剂\注射液)7次,穿琥宁注射液5次,银花解毒颗粒3次,莪术油注射液2次,小儿咽扁冲剂、痰热清注射液、感康合剂、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散寒解热口服液、抗病毒颗粒、复方鱼腥草口服液各1次。13种中成药共涉及中药3l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者依次为金银花13次,连翘13次,黄芩10次,穿心莲5次,大青叶4次。
2.3  辨证分型与方药使用情况分析
    126篇文献中,可进行辨证分型研究的有58篇(一篇中可出现多个证型),观察病例数9 660例。由于对证候描述不规范,或从脏腑辨证,或从卫气营血辨证,或从六经辨证,证候分型比较杂乱。我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9个证型:风寒型、风热型、风湿型、肺热壅盛型、阳明热盛型、暑湿或湿温型、“寒包火”(外有表寒、内有郁热)型、卫气同病型、二或三阳合病型。此外,尚有无明确分型者。各证型及其病例数在文献和病例总数中的比例见表1。
2.3.1  风寒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穿琥宁注射液、麻黄汤(加减)。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炙麻黄、桂枝、杏仁;合并肺炎者加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
2.3.2  风热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银花解毒颗粒、抗病毒颗粒、小柴胡汤(加减)等。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金银花、连翘、藿香、板蓝根、大青叶、黄芩、牛蒡子(甘草、大枣、生姜不排序,下同):不常用而值得关注的药物有千层纸、马勃。
2.3.3  风湿型方药使用情况  因文献数量少,药物出现频次排序意义不大。用药有板蓝根、大青叶、贯众、茵陈、野菊花、藿香等。
2.3.4  肺热壅盛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双黄连制剂(气雾剂\注射液\口服液)、升降散、柴葛解肌汤等。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生石膏、黄芩、杏仁、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
2.3.5  阳明热盛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白虎汤(化裁);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黄芩、生石膏、柴胡、知母、金银花、板蓝根。高热者加用对乙酰胺基酚或紫雪丹等。
2.3.6  暑湿或湿温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穿琥宁注射液、三石汤(加减)、甘露消毒丹(加减)。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生石膏、连翘、板蓝根、金银花、茵陈、佩兰、大青叶、石菖蒲、黄芩;为增强清热、解暑、除湿的作用,常加滑石、木通、茅根、竹叶、六一散等。
2.3.7  “寒包火”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柴胡桂枝汤(加减)。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柴胡、荆芥、防风、桔梗、杏仁;不常用而值得关注的药物有锦灯笼.
2.3.8  卫气同病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中所用方药有双黄连制剂、柴葛解肌汤、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葛根、石膏、麻黄、板蓝根、大青叶、贯众、牛蒡子、羌活。损气伤阴者加知母、地骨皮、羚羊角粉。
2.3.9  二阳或三阳合病型方药使用情况  文献5篇,观察病例数691例,或太阳、少阳合病,或太阳、阳明合病,或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所用经方有银翘散、小柴胡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石膏、黄芩、荆芥、葛根、防风。
2.3.10  无明确分型方药使用情况  此类文献中所用方药均为自拟方,其特点是在某基础方上,或随证加减,或随症状及所出现症状的程度加减。6个基础方中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柴胡、黄芩、桂枝、半夏、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薄荷;不常用而值得关注的药物有火炭母、草果仁、姜黄。
2.4  针对疾病及不同疾病阶段的方药使用情况分析
    治疗时辨病而不分证型,这类文献有14篇,观察病例数为1348例。其中8篇设立了抗病毒和/或抗生素西药对照组,有实验室诊断指标和较科学的疗效评价标准。结果证明,中医药治疗流感效果优于西药,说服力较强。文献中所用的中成药或经方有: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柴葛解肌汤(加味)、炎咳灵糖浆等。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
前位者依次为:板蓝根、石膏、黄芩、羌活、防风、连翘、桔梗。此外,所用一枝黄花、一点红也值得关注。流感可分为3个疾病阶段:第一阶段为肺卫或太阳表证,如风寒、风热、
风湿型,由于流感传变快,单纯表证并不多,约占病例总数的15%一20%;第二阶段为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相当于《伤寒论》之少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气合病、气分证,占病例总数的80%左右,可合并原发性病毒性肺炎或继发性细菌性肺炎,出现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状:第三阶段为邪热内陷,陷入三阴或营血分,病情危重,可出现严重并发症。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二阶段,流感合并肺炎及高烧引起休克等病例散见于部分文献中,除加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羚羊角粉等外,多采用西医对症处理。
    本次检索的文献中尚未见到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流感并发症的专题报道.
2.5  不同年龄患者与方药使用情况分析
    文献中无老年人专用方,明确记载治疗16岁以下儿童流感的文献有lO篇,观察病例数l 008例;所用方药有穿琥宁注射液、复方鱼腥草口服液、双黄连制剂、葛根芩连汤;所用药物出现频次排序前位者依次为黄芩、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荆芥、葛根。其中江西省儿童医院院内制剂“复方716合剂”处方颇有特色,由白花蛇舌草、地锦草、铁苋、乌蕨等组成,治疗流感89例,有效率达92%,显著优于西药治疗组;实验研究亦证明,“复方716合剂”对细胞及鸡胚均无明显毒性,且有显著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
3  讨论
3.l  与方剂筛选相关因素的分析
3.1.1  中医证型  文献中多数重视辨证用药。在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上,或从伤寒论治,认为《伤寒论》立论即是流感;或从温病论治,将流感归于温病学范畴。有医家以地域、季节界划寒温,提出“北方多伤寒,南方多温病;秋冬多伤寒,春夏多温病”。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与补充,流感属寒或属温,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学术观点的不同,导致了证型与方剂的多样性.此外,对流感的辨证分型缺乏统一规范,是造成证型描述比较杂乱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辨证立法是方剂的基础,所以,方剂的筛选必须精简,规范证型是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3.1.2  性别与年龄  综观126篇文献,任何性别、年龄皆可罹患流感,但文献中缺乏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发病率的统计数据。有学者论及儿童和老年人由于“形体未充”、“年老衰退”,或易患流感,或缠绵难愈,或容易出现并发症。在处方用药上常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补益之品。有医家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后病变以热证居多或见寒热夹杂,治疗时不用解表药不足以解表退热,而单用辛凉或辛温解表往往汗出而热不退,且难以保津,主张加用甘润之品,以达到清热、疏风、透邪、生津的目的。
3.1.3  季节与地域  根据文献分析,流感四季皆可发病,但文献中缺乏各季节发病率的统计数据。专家总结了流感病毒在我国的活动特点和规律,发现具有地域差异。1990年10月一1993年3月我国共有2次流感暴发流行,均发生于北方,而南方处于平静状态。在北方,流感病毒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活动高峰均在冬季,而在南方未见严格的季节性。这主要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寒为主气,当天气转冷,尤其当气候骤变、寒流袭来时,若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寒邪乘虚而入,遂致流感发病。根据其流行季节与地理环境,高氏推断北方地区流感发病与寒邪致病有密切关系,方用正柴胡饮加减,表散风寒,解热止痛,治疗外感风寒初起,疗效显著。而1996年春季广州出现的流感,主要原因先是出现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及,至而太过”的古怪天气,继而又阴雨绵绵,潮湿闷热,湿热蕴蒸,导致风热挟湿之邪侵犯人体,临床病例大都表现为风热挟湿的证型。正如张氏所述,岭南温病往往湿气较重,在治疗上除清热解毒外,还应化湿宣浊方能奏效.药用大青叶、贯众、茵陈、野菊花、藿香、佩兰、板蓝根,随证加减,治疗356例,总有效率达96.74%。深圳市1998—1999年间对流感病毒进行了监测,发现其活动程度秋冬(10一2月)比春夏(3—9月)低;1998年分离毒株高峰期为4月与8月,1999年分离毒株高峰期为7月与8月。这说明南方沿海地区7—8月亦是流感高发期。可见在方剂筛选时,还应考虑季节和地域因素。
3.1.4  疾病阶段  流感初期可有急起高热,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一般持续2—3 d后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上呼吸道症状较显著。其肺部并发症可有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病毒与细菌混合性肺炎,肺外并发症有Reyes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横纹肌肌溶。中医对流感疾病的发展,也有“伤风失治可转劳”之说。归纳文献中名老中医经验,对流感不同疾病阶段的治疗可遵循以下原则:流感若无继发感染,亦无宿疾者,一般属表证、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相当于《伤寒论》之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分证、卫气合病、气分证,很少陷入三阴或营血分,故治疗首贵汗解,然有辛温发表、辛凉透邪之别;表里合病则应辛温复清解,辛凉复以微辛温等;若邪入里而无表证者,则宜清、下、解毒之法;若素有伏痰,或继发感染,则可导致邪陷三阴,应知温补,甚则回阳救逆;邪陷营血,当知透营转气、凉血散血以及逐秽开窍、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等。然而,也有医家依据流感起病急,初起即热象偏盛、传变快的特点,治疗注重把守气分关,阻止病邪入深营血,用“守气解毒汤”(柴胡、金银花、大青叶、贯仲、黄芩、生甘草、芦根、石膏)治之,并设辨证分型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虽两组的有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但守气解毒组在短时间内即可降低流感患者的体温、减轻临床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把握流感初期的主要症状特点和变化规律,淡化中医辨证,也不失为方剂筛选的一种思路。我们注意到,文献中有藏药十二味翼首散合四味藏木香汤治疗流行性感冒108例和苗药圣宁感冒液(由云实、蓝布正等组成)抗流感病毒研究的报道,在临床应用中也都没有涉及中医证型.
3.2  方剂结构的分析
    一般认为,中医药治疗并非特异性为主,而是重视体质因素,强调辨证,同病异治。由此,导致了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抗病毒机理不尽相同的特点,同时也造成了方剂在形式结构和功能结构上的多样性。从方剂的形式结构上看,在疗效相似的前提下,处方越小,则功效越精专,作用机理也较易明确。因此,如果处方是2—3味药,可视为方剂的一个功能结构团,或称之为“药对”.当然,中医药治疗呼吸道流感病毒感染,不单纯着眼于直接的抗病毒作用,而是重视流感病毒一机体一中药三者的关系;不仅是以清除体内病原体为目的,而且还通过改善机体状态,调动机体抗病力量。研究文献中,处方为4味药以下的中成药或经验方有鱼腥草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青银注射液、仙人掌复方制剂、双黄连制剂、蓝鱼羌活汤、中药退热微型灌剂、流感浓煎剂、痰热清注射液、喉肺清、感冒安、养阴生津方、小儿清肺饮、银翘上感颗粒等。这些药处方精炼,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得到较广泛应用,对启迪药物筛选和新药开发思路提供了一些经验。
4  小结
    综合分析文献,对治疗流感方剂的筛选与新药研发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主张天、地、人三者合一全面考虑。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医证型和与之关联的病因属性、疾病阶段、个体差异、季节、地域等,难用一药一方以统之,而必须开发系列产品以适应各类证型,同时须对证型加以规范;二是引入现代思维模式,注重疾病和疾病阶段的病理改变,认为中西医两套理论体系、思维模式和实验方法虽各有不同,但研究的对象、患者的病理变化、药物的物质基础和达到的效果均是客观的,有不少相同之处,因而,试图淡化中医辨证,重视偏方、验方,通过药理、药化研究,筛选出不受中医证型局限、处方精专、作用机理明确的方剂。这两种思路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我们对文献进行了多层面剖析,以满足不同需求.总之,提高临床疗效是新药研发的出发点与归宿。中药种类繁多,且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应用经验;中药广泛、合法的运用,造就了人类最大的药物筛选实验室。在抗流感病毒药物筛选中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必将在抗流感新药的研制上取得突破。

作者: 范为宇,张早华,苏大明,谢琪,赵英凯,宿荣秦,徐俊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