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倪菊秀治疗小儿疳证经验探讨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摘要:赵兰青郭芸(曲靖市妇幼医院,云南曲靖655000)倪菊秀副主任医师印年代师从于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儿科董廷瑶教授,经数十年刻苦钻研,在继承老一辈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方法,临床效验颇佳,从而获上海市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陈香梅妇女基金基金奖等数项殊荣,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我有幸师从倪老......

点击显示 收起

  赵兰青  郭芸
(曲靖市妇幼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倪菊秀副主任医师印年代师从于全国名老中医、中医儿科董廷瑶教授,经数十年刻苦钻研,在继承老一辈经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方法,临床效验颇佳,从而获上海市中医儿科学科带头人、陈香梅妇女基金基金奖等数项殊荣,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我有幸师从倪老,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小儿疳证经验总结如下,以示后人。
1  治疳之疾  以运为主
    现代医学无此病名,纵观其临床表现:面色少华,毛发疏黄,胃纳不振,挑食偏食,夜寐不安,精神不振,虚汗盗汗,烦躁易怒,多病易感,甚则过分消瘦,发育迟缓,大便干稀不调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营养不良,即蛋白质一热量缺乏引起的一类症候群。传统的治疗方法也以补为主,或补消并举。正如《幼幼集成》云:  “夫疳之为病,亦小儿恶候……皆真气怯弱,气血虚衰之所致也。”而倪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现代患儿虽可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虚弱的表象,大多同时还具有精力旺盛、脾气暴躁、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脉滑数带弦等一派亢奋的表现,即“邪气盛而精气未夺”,是实证的表现,而“虚”只是表象,从而提出:治疳之疾,以运为主,即通过运脾消积,达到补虚治本。
2  五脏同治  重在肝脾
    《素问.五常政大论》“天地之大用,莫先于水火;人身之至宝,不外乎气血”。生理上,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胃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心主血,心气通于肺,“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肝主疏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全身气血冲和调畅,机体生机勃勃。病理上,如脾虚可致肝失所养,肝血不足,又可引起肾精亏乏等……但就此病而言,与肝脾二脏关系尤为密切。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又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在内极易为饮食所伤,而胃为受纳之器,故脾胃最先受损;如不及时治疗,饮食渐成积滞,脾胃日渐亏虚,而每日饮食又可加重脾胃损伤,故在整个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均与脾胃有直接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
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有赖肝的疏泄,若肝疏泄失常,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引起“肝脾不和”的病理表现。
3教治并举  缺一不可
  倪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过去的疳积患儿确实多由营养摄人不足,或由饮食不洁,产生虫积等所至。而现代患儿所处时代,是一个物质异常丰富的时代,尤其在上海,原生态食物减少,更多的是满足了患儿口感,但掺人了许多添加剂的食品,患儿又多为独生子女,为了让其高兴,家长任由其挑选自己喜爱的食品;或按照产品说明过多的让其进食所谓高能量食品;或担心小孩吃不饱、追着喂饭等,这些不合理的喂养方法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导致患儿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发本病的关键。故在用药的同时,向家长进行科学的育儿宣教,必将对本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内外同治  事半功倍
    倪老在让患儿内服中药的同时,借鉴中医的外治疗法一一针刺四缝,收到了极好疗效。针刺四缝治疗小儿疳积,始见于《针灸大成》。位置:仰掌伸指。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个,它为经外奇穴,其部位与三焦、命门、肝和小肠有内在联系,针之可调整三焦、燮理阴阳。方法:操作者清洁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以一次性消毒采血针刺四缝,深约1.5~3mm,局布挤压,挤出白色或黄色液滴。每5~7天针刺1次,5岁以下需3—4次,五岁(含5岁)以上需4~8次。针刺后用酒精棉球压迫5min,并嘱其12小时内不得用手掌面触拿脏物,以防感染。
5  紧扣病机  随证加减综上所述,此病病位主要在肝脾,病机属实。治则以理气化痰、调和肝脾为主。方以二陈汤合四逆散为基础方。药物组成:陈皮、半夏(姜炙)、伏苓、甘草、柴胡、白芍、炒枳壳、佛手、鸡内金、山楂、神曲、炒五谷虫。二陈汤为治痰之要方,饮
食伤及脾胃,积食成痰。自古有“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又:脾不在补而在运。方以半夏为主药,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茯苓健脾渗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一则取其制半夏之毒,一则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甘草调和诸药。四逆散为调和肝脾之剂,方中柴胡、白芍均人肝经,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补肝,一散一收,一温一寒,一人气分,一人血分,配伍运用辛散不伤阴,酸收不壅滞,相反相成,共奏养肝调肝之效。白芍与甘草配伍,并能缓急止痛。佛手行气止痛,和胃化痰;神曲、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五谷虫作为消疳良药,几乎每方必用。随证加减:肝气偏旺,表现为夜啼、易怒者,酌情加钩藤、远志、夜交藤;脾阴不足,表现为唇舌咽干红、便秘者,酌情加川石斛、南北沙参、知母、芦根、花粉;痰湿较重,表现出恶心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竹茹;便溏可加炮姜、诃子、生炒米仁;疳热不清者,加黄连、青蒿;疳积较重可加三棱、莪术等。
6  典型病例
于某,女,12岁,2004年7月18  日初诊。门诊号:1509391。患儿母亲代诉:近半年来患儿不思饮食,形体消瘦,性情急躁易怒,便秘腹胀,但喜食辛辣香燥食品及方便面等成品及半成品食品,且喜掏鼻挖耳。检查发现:患儿体重偏轻,肌肤毛发偏黄欠泽,脐周鼓胀,但反应灵活,睑结膜、指甲等尚红润。微量元素检测结果:锌、钙偏低。同时排出了其他器质性及消耗性疾病。舌淡红,苔白厚腻。处方:柴胡、炒枳壳、三棱、莪术各6g,青皮、陈皮各5只,白芍、炒谷芽、炒麦芽、生山楂、神曲、炒五谷虫、炒莱菔子、鸡内金、佛手各9g,清甘草3g。日1剂,浓煎,分2次服,连服1周。同时针刺四缝,配合科学育儿知识宣教。l周后复诊:患儿饮食量已增,余如前。针刺四缝后嘱续服前方7剂。3诊时患儿饮食已转正常,但见唇干红,脾气仍怪,前方去三棱、莪术,加川石斛9g,芦根30g,钩藤9g,南、北沙参各9g,以此调治月余而愈。

作者: 倪菊秀治疗小儿疳证经验探讨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