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黎敬波 :阴阳不是简单的医学符号——析《内经》阴阳的相互关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阴阳既是相对的关系,也是联系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物质或功能单位(即所谓“双重对偶性”)。阴和阳的基本关系是互生互用,消长共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即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两个方面、两种功能特点,或是同一论域中研究的两种相反、相对、......

点击显示 收起

阴阳既是相对的关系,也是联系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物质或功能单位(即所谓“双重对偶性”)。阴和阳的基本关系是互生互用,消长共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阴阳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两个方面、两种功能特点,或是同一论域中研究的两种相反、相对、相区别的现象。由于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因此,阴阳语言在研究人体、疾病时,可以跨越不同层次,包括大宏观、小宏观,甚或微观等领域。
  阴阳是平衡的关系、协调的关系。《内经》认为阴阳在人体不仅是简单的矛盾关系和分类关系,而且是两种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物质、信息,因此,《内经》认为阴阳必须保持平衡,人体才能健康。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变化、负阴抱阳等几方面。
  阴阳消长是阴阳在同一系统、事物中具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互生依存关系,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互根则从另一方面说明依存关系,即阴生于阳的温煦,阳生于阴的滋养,阴助阳生,阳助阴成是阴阳互根的基本关系,因此,《内经》认为元阴、元阳是阴阳赖以生成的基础,阴阳一方的耗损也必然影响到另一方,可以导致阴阳俱虚。
  阴阳变化是指在阴阳量变超出某一域值时,阴阳平衡的趋势就会改变,发生质变,如阴阳的平衡被破坏,阴多则表现为寒(疾病性质),阳多则表现为热(疾病性质);同样阴虚、阳虚、寒极、热极等也是同样道理,即阴阳平衡的关系改变,一方或两方的量变超出平衡域值时,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性质变化。
  对阴阳的相互关系,目前人们习惯用太极图来说明,从太极图看,阴阳的依存、互根、消长、变化关系确实十分明了,如负阴抱阳、阴阳相生互长、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阳极似阴和阴极似阳等都可以得以表述。然而,阴阳相互关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似乎更宽广,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都难以用一个太极图来说明。
  《内经》认为阴阳虽然相对或矛盾,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的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形象地说明阴阳相互作用、分工协作、互为依存的相互关系。
  从病理的角度来看,阴阳的相互关系就更为复杂,如阴阳不相应之关格,阳盛阴竭之阴阳交,精孤于内,气耗于外之水气等,都说明在病理状态下阴阳是不平衡、不协调的关系。而导致阴阳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条件和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病理的阴阳关系可以归纳为量—质变化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生寒,阴虚生热;阴虚阳亢,阳虚阴盛;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层次-结构(空间)的阳病入阴,阴病出阳;阴阳相引;阳病及阴,阴病及阳等。先后-顺序(时间)的疾病新久、虚实,在腑与在脏等。这些关系和方面用一个太极图也是很难描述的。
  中医治疗学的基本原则是平衡和协调阴阳,当然也包括协调脏腑,扶正祛邪,救偏抑亢,这其中就包含许多阴阳相关的关系。如《内经》亢害承制的理论,补阳救阴与固阴保阳、补气生血与养血壮气、里病治表与表病泻里、上病下取与下病上取、从阳引阴与从阴引阳等治疗思想。
  因此,从阴阳的作用、相关关系来看,阴阳不是简单的医学符号,而是一些具有特定功能的物质或信息系统,也是人体功能单位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疾病病机趋势的系统反映。

作者: 黎敬波 2006-1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