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的研究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关于艾滋病在中医病证归属范畴方面,自八十年代起就众说纷纭,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各执~端。有瘟毒、湿温、虚劳、癥积,乃至于阴阳易等说法。八十年代末,赵树珍、傅桂梅等撰文对此进行辨析,95年王健、李洪娟发表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初探一文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然而,在过去了将近二十年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把艾......

点击显示 收起

  关于艾滋病在中医病证归属范畴方面,自八十年代起就众说纷纭,学者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各执~端。有瘟毒、湿温、虚劳、癥积,乃至于阴阳易等说法。八十年代末,赵树珍、傅桂梅等撰文对此进行辨析,95年王健、李洪娟发表“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初探”一文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然而,在过去了将近二十年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把艾滋病等同于“瘟毒”、“伏气温病”、“虚劳”等说法执持不舍。为此,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学者们对这些观点的论述和阐释,分析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的相关性。

1艾滋病是正邪相恋、虚实夹杂的复杂病变

  赵树珍对艾滋病作出简单扼要的辨析:认为本病属“伏气温病”,病程中的五脏虚劳、癥积、恶核等属兼症、类症、复症、遗症。但从本病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看,以脏腑病变为主,并非以伏气温病的传变和表现为主。将艾滋病归入“虚劳”、“癥积”、“恶核”则又难以解释艾滋病热陷营血、热盛动风等病机。因此认为,艾滋病既非单纯的“伏气温病”,又非单纯内伤虚劳、瘾积、恶核,而是一种正邪相恋,虚实夹杂的复杂病变

2对“瘟毒、虚劳、瘰疬、癥积、阴阳易”等说法的辨析

   2.1    “瘟毒”说:古人将感受疫疠之毒而发生的多种流行性烈性传染病统称为“瘟疫”。因此,有人认为艾滋病与“瘟疫”相似,但对机体的破坏性极大,非一般疫毒可比。为区别于其他瘟疫,宜称为“瘟毒”。从病因分析,艾滋病属感受外邪所 致,与一般“瘟疫”相似。从流行情况看,艾滋病可传染,但传染性极低(笔者注:这只是相对于空气、接触传染等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而言)。因为其传播媒介只有血液和精液,重要的传播途径是交媾不洁、输血、注射吸毒,或母亲孕期传播。这与一般“瘟疫”通过呼吸、消化道等传播方式相比,流行范围相对局限,只有性泛滥、卖淫、吸毒才是造成艾滋病流行的土壤。艾滋病潜伏期长,且发病急骤、症状多样,本质是免疫缺陷,故为本虚标实证。似“瘟疫”又与之有许多明显区别。2.2    “虚劳”说:艾滋病患者常伴有元气亏损、精气不足的表现如盗汗、进行性极度疲乏、食少纳呆、长期腹泻等。这些症状与中医“虚劳”颇为相似。因此,有人主张可将艾滋病归于“虚劳”病证范围。但本病的病因显然不同于单纯脏腑亏损而致的劳损,两者虽有类似症状,但病因却根本不同。所谓“虚劳”是“虚损劳伤”的简称,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多种慢性病的总称。而艾滋病的脏腑气血亏虚为疫毒(HⅣ)之邪侵袭,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结果。由于患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又多挟外感(机会性感染),病情常恶化而致阴阳离决。因此,感疫毒而致虚劳是本病的关键。2.3    “瘰疬、癥积”说:大部分艾滋病患者伴有全身性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的深重,部分患者出现肝脾肿大、卡波西氏肉瘤等,因此,有人将艾滋病冠以“瘰疬”、“癥积”的病名。这些症状(体征)与中医通常所谓的“瘰疬”、“癥积”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艾滋病本身,而是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减弱所致。所以,将艾滋病视为这些病,难免有些牵强。2.4    “阴阳易”说:有学者将艾滋病与《伤寒论》之“阴阳易”联系,认为二者的病因、病理、症状、预后相似,并提出可用古典治疗阴阳易之法一烧棍散尝试治疗艾滋病。对于“阴阳易”的理解,历代医家注说各异,没有统一认识,以此与艾滋病相比较,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随意性。再者,艾滋病免疫功能缺损所致的~系列症状,阴阳易并不具备。因此,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同一病证。

  综上所述,傅桂梅认为:艾滋病就是艾滋病,不能将其归属于任何一种中医病名。当然,上述中医各病证与艾滋病都不乏相似之处,治疗时不妨借鉴各病的成功经验。

3对疫毒、湿温等说法的辨析

  3.1    “疫毒”说:传统中医学认为,疫毒多由口鼻、接触等途径传染;①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是经血液、体液在人群中传播,其传播与天气、季节、地域无直接关系;②艾滋病属慢性病毒性传染病,自然病程较长,一般为8~10年,虽然在发病初期,与瘟疫初期的临床表现相似,即发热、恶寒、咽痛、皮疹等,但疫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常见疫邪同时侵犯多部位、多层次,表现为卫气营血证交叠出现,有时难以截然划分病变阶段。而艾滋病的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Ⅳ后的2~4周,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l~3周后可缓解。③瘟疫的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具有邪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或邪在上焦、中焦、下焦之分;艾滋病除了急性期与之有很少的共同症状外,在无症状期并无异于常人的临床表现。艾滋病期的表现繁杂、多随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的出现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无明显之演变规律。3.2    “湿温”说:“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于长夏、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节,传染途径由皮毛及口鼻而入,临床症状可根据湿热并重、热重于湿、湿重于热以及感邪部位的上、中、下而有所区别,鉴于湿温的病因具有阴阳的双重属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湿性黏滞,起病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温病而言比较滞缓,传变慢,病程缠绵。这些特点与艾滋病有类似之处,但我们在临床观察到,艾滋病患者夏季多表现为湿邪为病的特征,如胸闷气短、倦怠乏力、大便黏滞不爽、脘闷纳呆、舌苔厚腻等,但究其病因、病机、传变方式,发病季节等,不同之处较多。在临床上,除部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机会性感染的患者长期有湿邪为病的特征外,大部分在春、秋、冬季并没有典型的湿邪为病的临床表现。

4小结

  王健对上述说法的辨析作出比较完整、合理的概括,认为上述各种观点、认识都是从不同角度如传染性、发病学、临床表现、传播方式、范围等方面将中医的传统理论与艾滋病这一现代疾病相联系,反映了艾滋病整个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的部分内容。如果进一步挖掘古籍,也许还能找出不少相似点,如艾滋病口腔念珠菌病与中医儿科的“鹅口疮”、“雪口”相似;带状疱疹感染与中医皮外科的“蛇串疮”、“缠腰火丹”相似等,这种相关性为中医辨证治疗艾滋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诊治经验。但艾滋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与艾滋病患者性接触、血液接触者,被感染的机率很大,且具有人群扩散性,故称为“现代瘟疫”。

5讨论

        笔者认为,艾滋病不等同于任何一种中医病证。如“伏气温病”的说法似是而非,从传统伏气温病的描述看,两者在发病时间上存在巨大差异。HIV从入侵人体到发病,其过程与“伏气温病”虽有类似之处,但潜伏时间长短则相差很大。伏气温病从邪入体内到发作,至多不超过一年。《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邪不过一季而已。《伤寒医鉴》日:“冬伏寒邪,藏于肌肉之间,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秋变为湿温,冬变为正伤寒”。无论伏邪发病如何变化,从邪侵人体至发病最多不超过一年。未见文献记载伏气温病有长达数年乃至十几年的潜伏期。仅此即可否定艾滋病是“伏气温病”之说。至于其他的“虚劳”、“癞瘕”、“积聚”等也只不过是将艾滋病的某一种病情或晚期合并症与相似的中医病证进行挂钩。上述学者们已针对这些说法进行了剖析,传统中医学的某些病证的治疗经验可以为艾滋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生搬硬套地把艾滋病等同于某些中医病证。

        此类牵强的做法也存在于中医教材里,如《中医外科学》六版教材将红斑狼疮称为“红蝴蝶疮”就很不合适,因为红斑狼疮并非必见面部的蝶形红斑,并且临床表现复杂,不同阶段的症状、体征迥异,而传统中医外科学亦无“红蝴蝶疮”这一病名。再如将西医的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等同于中医的“白庀”,与其生搬硬套制造混乱,不如直接使用“红斑狼疮”、“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西医名称,这对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并不构成任何影响。

        总之,艾滋病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传统中医学文献中没有记载,把艾滋病与某些中医病证机械地“对号入座”,这样既非创新,对于临床和学术也无太多实际意义。而应将更多精力用于研究艾滋病的病机和辨证论治上。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