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乔志强:浅谈齿痕舌主病在湿

来源:国际中医药杂志
摘要:传统认为多因舌体胖大、边缘受牙齿压迫所致,是异常舌形的一种。齿痕舌因具有在舌诊中易辨识,受食物、药物等外来因素影响较少等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受到临床的重视。齿痕舌又是一种生理变化,正常人也可出现齿痕舌。临床上对齿痕舌的主病、病因病机、病理有不同意见,现结合实践分析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齿痕舌,指舌体边缘可见牙齿的痕迹,又称齿印舌。传统认为多因舌体胖大、边缘受牙齿压迫所致,是异常舌形的一种。齿痕舌因具有在舌诊中易辨识,受食物、药物等外来因素影响较少等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受到临床的重视。齿痕舌又是一种生理变化,正常人也可出现齿痕舌。临床上对齿痕舌的主病、病因病机、病理有不同意见,现结合实践分析如下。

  1传统观点认为齿痕舌主脾虚湿盛

  传统的中医学观点认为,齿痕舌主病为脾虚和湿盛,如《中医诊断学》五版教材中…指出: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以致舌体胖大,因此齿痕舌主脾虚和湿盛。若淡白而湿润,则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多属于脾虚或气虚。在《中西医结合虚证诊断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也都把舌胖有齿痕作为诊断脾气虚证的条件之一。从教材内容分析,可以认为齿痕舌主病为脾虚、湿盛,而且首先主脾气虚,之所以主湿盛,是脾气虚进一步的结果。主脾虚应为长期实践观察的结果,主湿盛却是以脾虚作为病机分析出来的结果。脾虚与湿盛虽有联系,但并非必然联系。因此可以认为,主湿盛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而教材中所说脾气虚是导致湿盛的可能原因之一,这种想当然的解释是不确切的。

  梁嵘等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结合脾气虚证的症状,对齿痕舌组与对照组是否出现脾气虚证的症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齿痕舌与脾气虚证的主要症状(消化道功能失调与水钠潴留)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人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中齿痕舌的研究发现,从齿痕舌组的年龄分布看,多集中于30~50岁之间,与亚健康人群的年龄相似;从舌质的颜色特征看,齿痕舌中舌质颜色淡白者的出现率较高,证实了中医舌诊理论中对齿痕舌舌色的规律性认识;从齿痕舌伴随的症状特征看,齿痕舌人群出现率较高的症状可归纳为3类:①阳气不足类:较一般人怕冷,手足发凉;②水湿潴留类:晨起眼睑水肿、大便黏滞、排出不爽;③虚弱类:感冒时间长、变换体位时头晕,腰酸,健忘。这些症状可归结为脾气虚弱。

  2临床研究认为齿痕舌主病在湿

  根据临床所见,齿痕舌的临床主病在于湿邪为病,脾虚所致的湿邪偏盛只能作为湿邪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以脾虚、湿盛概括其主病是不确切的。脾虚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湿的病理变化,但不能因为有湿存在就认为必然脾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医诊断协作组对癌症患者的舌象进行研究,对齿印舌和无齿印舌分别进行血清蛋白比值、淋巴细胞转化率和酯酶染色阳性率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差异:水、钠潴留现象也不明显。应用益气健脾、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药连续治疗2~3个月,未见齿痕舌减少。可见,不能单纯从脾虚导致湿盛来解释齿痕舌。此外,齿痕舌不仅见于胖大舌,也见于瘦小舌、正常舌体,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齿痕舌是由于舌体胖大受牙齿压迫所致。赵亚丽等用相关系数法探讨齿痕舌的出现与年龄、舌体胖瘦、舌色、舌苔厚度的关系。结果认为,齿痕舌的出现与舌体胖大有关,与年龄关系不大,舌象的变化可能与体液代谢变化有关。提示与湿的系较为明确。日本学者灰本元对318例齿痕舌者的饮食、生活习惯、症状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喜吃咸食者,齿痕舌的发生率低。经常喝日本茶者,有易出现齿痕舌倾向。倦恩乏力、自汗、纳差等与气虚有关的症状均与齿痕舌关系不大。嗳气、胃有沉重感、肠鸣与齿痕舌有关。由此认为,齿痕舌与气虚证的关系不明确,但与湿邪的关系密切。这与临床实际较为符合。在调查问卷中,除面色萎黄外,倦怠乏力、自汗、纳差、容易腹泻等与气虚有关的症状均未见与齿痕舌的明显相关性。齿痕舌与其他脏的虚证如心气虚、肺气虚、肾虚等的关系也未得到证明。由此认为,齿痕舌与气虚证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原因或者是日本观察的样本与中国不一致,或者是中医学这一诊断结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从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症状暖气、胃有沉重感、肠鸣等来看,齿痕舌与气滞、湿困脾胃、食积等关系密切,特别是湿困脾胃与食积,均为湿邪导致的病症,说明齿痕舌与湿邪关系密切。有失眠、胸胁疼痛、心烦易怒等症状者出现齿痕舌,而这些症状与肝气郁结有关。虽然中医学中未见齿痕与肝气郁结相关的报道,但提出齿痕与肝气郁结的关系非常重要。秦伯未等所著《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也提到:“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

  3临床实践证明,齿痕舌应从湿论治

  笔者结合临床,认为齿痕舌主病在湿,治疗上要从治湿入手,湿邪祛则诸症自愈。湿邪致病,分为内湿与外湿,兼夹不同又分为寒湿与湿热,在治法上有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等。高海成治一头痛医案:周某,女,25岁。初诊日期2000年12月18日,头痛、头重,时有针刺感,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头痛,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苔薄白。辨证属风湿头痛,药用天麻15g,荆芥10g,防风、羌活、蔓荆予各15g,细辛5g,川芎、藁本各15g。1剂/d,水煎服,连服6剂后头痛消失。本案头痛、头重,舌质淡白、边有齿痕,据此辨为风湿头痛。予以祛风胜湿止痛之剂而奏效。王清海曾治一心悸患者:陆某,男,够岁,初诊日期2005年6月26日,患者时发心慌半年余,无胸闷、胸痛,就诊时舌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辨证为肝胆湿热,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藿香、羌活、白芷、紫苏、防风、细辛、炙甘草、栀子,7剂后心悸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舌质转淡,齿痕消失。此患者无脾虚之证,治疗也未用健脾之药,以清利湿热为主,湿邪去则诸症自愈。这里祛湿的治疗思路起了关键作用。

  4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及病例分析可以发现,临证时齿痕舌主病在湿,而非脾虚和湿盛。脾虚只是导致湿盛的病理机制之一,很多情况下,根据齿痕舌而从脾虚辨治,往往收不到满意效果,不仅齿痕舌不能消退,其他临床症状也不能缓解,而运用祛湿治疗则多可获效。

 

作者: 乔志强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