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张彦丽:肝与消渴刍议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早在《内经》即有记载。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有所补充和发展,认为糖尿病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热毒、瘀血、痰浊为标,涉及脏腑以肺胃脾肾为多。本脏》指出:肝脆则......

点击显示 收起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早在《内经》即有记载。《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后世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有所补充和发展,认为糖尿病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热毒、瘀血、痰浊为标,涉及脏腑以肺胃脾肾为多。《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最早提出了消渴病与肝的关系。黄坤载《素灵微蕴·消渴解》:“消渴之病,则责肝木而不责肺经。”近来对肝与消渴病发生的关系得到很多阐发,笔者仅从理论层次作一探讨。

  1肝郁肝虚是消渴发病的内在因素

  1.1肝气郁结盖肝属木,性喜升发条达,而恶抑郁,“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消渴概莫能外。《儒门事亲·河间三消论》“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过度……”。《玉机微义·气证·论九气动为诸证》:“怒气所至,为呕血……为消瘅……”。《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这些都说明了情志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证之于临床,有些消渴患者或受过巨大精神刺激,或长期悲悲戚戚,精神抑郁,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起两种病理变化:一是肝郁化火,二是木不疏土。

  1.1.1肝郁化火清·张景焘《馥塘医话》“肝经属木,木郁则火炽,……盖肝气上炎则心火生,木克土则胃火生,木强反制金而肺火生,肝肾同源,肾有相火,君火不明,则相火失位,而肾火亦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有云:“心境愁郁,内火自然,乃消渴大病。”可见情志不舒,肝郁化火,上炎肺胃,下汲肾母,终致“扰动五志之火,消灼真阴精血脂膏津液”,阴虚燥热,发生消渴。

  1.1.2木不疏土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唐容川《血证论》:“……木之性主于疏泄也,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调达之,而水谷乃化-反而为积为痰,郁而化热,郁热内生。郁热上蒸肺津,下汲肾水,燥热内生,遂发消渴。

  1.2肝阴血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肝脉水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说明肝血气虚少,可发消瘅。盖肝主藏血,以潜肝阳,今肝阴血亏虚,阴不配阳,阳亢化火,上炎肺胃,下汲肾阴,阴虚燥热,致令消渴。

  2肝失疏泄是消渴发病的病理机制

  2.1肝主疏泄是肝主水谷代谢的生理基础

  2.1.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肝为阴脏,但处中焦”。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肝者,贯其阴阳统血气……据升降之枢者也……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可见,肝处中焦,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其气上通下达,疏通内外,无处不至,无气不调。正常情况下,人体“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精并行”。可见肺脾肾是水谷代谢的主要场所,气化是水谷代谢的动力,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水谷代谢的调节机制和形式。而肝主疏泄,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得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所以,肝脏通过调畅气机而直接调控水谷代谢。

  2.1.2肝主疏泄,旁调中州  肝主疏泄,旁调中州,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协调脾升胃降之间的平衡,使饮食水谷得以运化腐熟,气血津液有源,清升浊降有序,水谷代谢正常。所以,肝通过旁调中州而间接调控水谷代谢。

  2.2肝失疏泄是消渴发病的病理基础  人体是一协调对立统一的整体。各脏器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无过亢与不及,处于一动态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肝木生发与肺金肃降,肝木疏泄与肾水闭藏。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前者表现为气机升降的矛盾运动,后者表现为水液藏泄的矛盾运动。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证气机升降有序,水液饮泄适度,人体生理活动正常,否则将呈现病理状态。

  2.2.1肝失疏泄,肺金肃降太过正常情况下,肝木生发,肺金肃降,相互制约,升而不亢,降而不陷,处于一动态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若肝失疏泄,则木气的生发作用绝对不及,金气的肃降作用相对太过,从而导致一种气机升降失调,水谷代谢失常的病理变化。《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若肺金肃降太过,水谷精微直趋下行,故溲多甚或尿浊尿甜。水谷精微直接从下窍流失,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失养,气血津液相对不足,导致在上口渴多饮,在中善饥多食,在下尿浊尿甜,呈现消渴的临床症象。

  2.2.2肝失疏泄,肾水闭藏不及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相互制约,泄不崩遗,藏不闭癃,处于一动态平衡的矛盾运动中。若肝失疏泄,气不升发,反而下郁,从而导致愈郁愈泄,开合失度的病理变化。黄元御《黄元御医书11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肝失疏泄,气不升发,反而下郁,“……木气下郁则失疏泄。木以疏泄为性,愈郁则愈欲泄,以其生意不遂,时欲发舒之故也……”。肝气下郁,肾水闭藏相对不及,开合失度,故溲多。下焦小泉不止,津液流失,导致上焦口渴引饮以企自救,从而出现多饮多尿的临床症象。

  3肝郁肝虚、湿热内生、痰瘀交阻是消渴变证的根源

  3.1肝郁生湿,郁久化热肝气郁结,既可致气机不畅,水液代谢失调,水湿内停;也可致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还可致肺气失宣,通调水道失调,水湿内停,泛于肌肤,发为水肿。湿停既久,郁而化热,湿热内生。湿热滞于肉理,蕴结生毒,热毒炽盛,发为痈疽;湿热下注,浸淫外阴,则瘙痒不已;稽留膀胱则小溲淋漓甚或淋浊;湿热生虫,侵袭肺脏,发为肺痨。

  3.2肝郁肝虚,痰瘀交阻何谓痰?李梃《医学入门》:“痰乃津血所成……”。若肝气郁结,一方面气机不畅,水液聚而成痰。“诸方论痰饮为病,有因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另一方面,肝郁化火,灼血炼津成痰。“此缘心肝两经之火煎熬太过,荣血消耗,郁蒸为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痰涎本皆血气。”肝主疏泄,脾胃健运,饮食人胃后,“……则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而为痰?”。若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脾胃失健,则“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痰停血中,著于脉络,血行不畅,留而为瘀,此即因痰致瘀。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煎熬津血,而成瘀;肝阴血虚,血少行而不畅,易干涸而成瘀;肝阴血虚,阴虚火旺,煎熬津血亦成瘀。瘀血著于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亦可生痰。“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气壅即水壅,水壅即为痰”。无论因痰致瘀,抑或因瘀致痰,终致痰瘀交阻,变证丛生。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