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是年轻女性的常见病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痛经,多数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未婚年轻妇女。应用传统名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8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2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原发性......

点击显示 收起

  痛经是指妇女月经期或者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常呈痉挛性,有时包括其他症状如: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等。是年轻女性的常见病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不伴有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疾病,即功能性痛经,多数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多见于青春期少女和未婚年轻妇女。往往多数病人都是在疼痛发作时,口服止痛药帮助缓解症状。笔者观察,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痛经以实证居多,虚症较少;寒症居多,热症较少。应用传统名方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88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收到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88例患者来自于我院2006年9月-2008年1月的门诊就诊患者。年龄15~23岁,平均17.9岁。其中,无性生活者6l例,有性生活者17例。后17例患者中6例有过流产史,流产1次者4例,流产2次者2例,患者均无生育史。病史4个月~6年。其中轻度痛经者33例,中度痛经者40例,重度痛经者15例。

  1.2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符合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诊断标准…,症状表现为:凡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冷痛或疼痛,得热则舒,畏寒,四肢不温,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逆冷,甚或昏厥;月经量偏少,经色淡暗,有血块,或黑如墨汁,得温则血块易出,经血出,血块下而痛减。舌质淡暗,舌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弦或迟紧。

  1.3痛经的症状评分标准  经期及经期前后小腹疼痛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学习1分;用-般止痛措施不缓解1分;用-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0.5分;伴腰部酸痛O.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腹泻0.5分;疼痛在l天以内0.5分(每增加1天加O.5分)。积分13—15分为重度;积分8~12分为中度;积分5~7分为轻度。

  2、治疗方法

     选用王清任《医林改错》之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进行加减,在药物上加减以单味为主,不超过3个单味药。水煎汤剂,由我院煎药室代煎。每剂2袋,每袋100ml。每次l袋,每日2次口服。经行前l周开始至

  经行结束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服药期间禁服其它止痛药,忌食生冷及刺激性物,避免情绪起伏过大,经期避免游泳、泡浴或当风着凉。分别于疗程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和停药后3个月共2次对症状评分,以此判定疗效。   

  3、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积分恢复至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显效:治疗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症状明显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有效:治疗后积分低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能坚持工作;无效:腹痛及其症状无改变者。

  3.2结果88例患者,痊愈15例(17.05%),显效34例(38.64%),有效18例(20.45%),无效21例(23.86%),总有效率为76.14%。结果见表1。

             1  不同病情患者疗效情况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合计       总有效率()

 轻度    9         12         8         4           33          87.88

 中度    4         18         8         10          40            75

 重度    2          4         2         7           15          53.33

合计   15         34        18         21          88          76.14

  3.3结论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总体有效率为76.14%;尤其对于轻度、中度痛经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7.88%和75%。对于重度痛经患者疗效达到53.33%。

     4、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年轻妇女最常见的妇科疾病之-。

     现代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膜前列腺素(PG)含量增高,引起子宫过强收缩甚至痉挛性收缩有关,同时与精神过度紧张、遗传因素亦有关。另外,许多研究还证实血管加压素和催产素也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因素。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者“不荣而通”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通”。经过临床观察,痛经以实证居多,虚症较少;寒症居多,热症较少。如果经期经前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导致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湿地,则寒邪与湿邪共同致病。本研究选取临床常见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探讨经典成方的疗效。本组观察患者88例均为年轻女性,青春期者居多,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欠盛,嗜食生冷,涉水着凉,致寒邪为病,或兼湿邪,客于冲任、胞中,表现为痛症。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少腹逐瘀汤正投此意,方中肉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药养血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全方有温经散寒、化瘀通经止痛之功效。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疼痛自止。如《血证论》说:“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安无恙。”兼湿邪者,加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痛胀明显者加香附、乌药疏肝理气;冷痛甚者,加艾叶、吴茱萸增加温经散寒之力。

     现代药理学认为,肉桂、当归均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快血液循环,当归还具有兴奋和抑制子宫收缩的双重作用;赤芍、延胡索、五灵脂有解痉、镇痛的作用;当归、川芎有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子宫内膜退行性变、裂解、萎缩、脱落的功能。有研究认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改善患者盆腔血流波形、波幅、血灌注量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作用;甲皱毛细血管的形态、流态、袢周状态呈现的微循环障碍也随着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改善。还有研究报道:活血化瘀中药有降低经血和子宫内膜PGF2a含量的作用。本研究运用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加减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收到良好疗效,但其作用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有待进-步探讨。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