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2008年5月~9月,北京地坛医院共收治手足口患儿1792例,住院治疗722例,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128例。我们对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28例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分析,并将西医常规治疗与以风引汤为主加减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做对照,现报告如下。128例均为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

点击显示 收起

  2008年5月~9月,北京地坛医院共收治手足口患儿1792例,住院治疗722例,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128例。我们对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128例患者的中西医临床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分析,并将西医常规治疗与以风引汤为主加减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做对照,现报告如下。

  128例均为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收治的住院患儿,其中北京地区发病者82例,外地发病者46例,可提供手足口病接触史者52例。根据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93例,其中男68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35.8±26.3)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3.03±1.30)天,平均体温为(39.14±0.72)℃。对照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36.5±24.8)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3.77±2.07)天,平均体温为(39.28±0.61)℃。两组患儿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根据胡亚美等主编的《实用儿科学》中的诊断标准。急性弛缓性麻痹根据《哈里逊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手足口病中医药诊疗指南草案》(2008年版)中湿热阻络、蒙蔽清窍证辨证标准,同时参考《中医内科学》第5版、《温病学》第5版中有关厥、脱、闭证的有关内容进行证候诊断。中医症候表现为:壮热持续,嗜睡或烦躁,易激惹,头痛,呕吐,肢体无力,或出现肢体痿软,抖动,甚则神昏、抽搐等,舌红,苔白或黄腻。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学  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肢体运动情况,观察患者食欲、二便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舌象变化。

  实验室检测指标  脑脊液检查:行腰椎穿刺术,检测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及培养;病原学检查:采集咽拭子、肛拭子标本,留取脑脊液、疱疹液、粪便等,送北京市疾控中心做EV71(肠道病毒71)、CoxA16(柯萨奇病毒A16)检测,并除外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

  影像学检查指标  在北京地坛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北京博爱医院进行患儿头颅及胸肺CT、 MRI检查。

  治疗方法

  按照《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对128例患儿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根据脑脊液压力及生化检测结果给予脱水、降颅压等治疗,以病毒性脑炎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应用地塞米松,部分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试验组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中药风引汤加减治疗,口舌疱疹严重者配合中成药“开喉剑”外用。风引汤方药及服药方法如下: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寒水石15克,滑石15克(包煎),赤石脂10克,白石脂10克,紫石英10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干姜10克,桂枝6克,生甘草5克,每剂水煎60毫升。2~3岁患儿每日1剂,每次30毫升,每日2次。

  结  论

  128例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81例,脑炎47例,急性弛缓性麻痹15例(其中单纯急性弛缓性麻痹4例)。128例患儿中4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

  除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常见的症状、体征外,患儿嗜睡多见,睡眠障碍多见,烦躁、昏迷少见,无谵语、躁狂等症状,即使患者即将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口吐泡沫痰时,其神志仍较清醒。另外,肌肉抖动、易惊亦多见,肌肉以嘴角、四肢为主,而抽搐,尤其是全身阵挛性抽搐发生较少,无一例角弓反张;而以肌张力下降、肌力下降等痿软证多见。

  皮疹及伴随症状分布: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皮疹色红,四周伴有红晕,口腔及舌体的皮疹色红,多见溃疡,溃疡色较红赤。大部分患儿出现纳差、腹胀,近半数患儿出现大便秘结。

  舌象特点:128例患儿中,舌质红者92例,占71.87%;舌暗红或淡红者36例,占28.13%。苔薄者54例,占42.18%;苔腻者74例,占57.82%。苔白者65例,占50.78%;苔黄者63例,占49.22%。

  中医药疗效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治疗后脑膜炎、脑炎病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中地塞米松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后及转归:128例患者中,8例因病情加重转入ICU治疗,其中4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人工机械通气支持,4例中3例死亡,发生在病程第3~5天。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8±3.5)天。

  128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以无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说明肠道病毒的嗜神经性,神经系统受累较为广泛。与其他病毒性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比较,症状较轻,呈自限性经过。

  除头痛、恶心、呕吐等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之外,中医病证特点可以概括为“热”、“瘫”、“痫”。“热”多为高热,但多表现为身热不扬,多见嗜睡、倦怠,而无燥扰不安、谵语、面色红赤等表现,热入心包或热陷厥阴等昏谵闭证少见;“瘫”指急骤发作的肌肉无力,肢体痿软、无力,但多恢复迅速;“痫”主要指“风痫”,表现为易惊,肌肉抖动,但痉厥、角弓反张少见。舌象中,舌质红或暗红、苔白或黄、苔腻多见;所有患者未见绛舌,皮疹无出血性疹,营血血分证候少见。在患儿伴随症状中,咳嗽与腹泻发生率较低,便秘与纳差常见。考虑纳差一方面与口、舌疱疹溃疡进食困难有关,一方面则直接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关。我们还发现,随着患儿体温下降,大便通畅之后,食欲明显改善。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初起,热毒夹湿从口鼻而入,湿热内郁,发于心脾,心脾积热,舌为心之苗,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故疱疹分布以口及四肢为主;因毒热内陷厥阴,扰动肝风,湿热窜及经络,临证可见嗜睡、易惊、肌肉阵挛、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肌肉痿软无力等;若疫毒内陷,阳气外脱,可见皮肤晦暗、四肢厥冷,继而喘促欲脱,脉微欲绝,血色泡沫痰外溢;后期以邪热渐去,气阴亏损为主要病机。

  深入分析患儿“热”、“瘫”、“痫”的病证特点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过程,其病邪性质为热毒夹湿,少入营血,而以热入厥阴肝经为主,逆证为厥脱喘脱,最易伤阳。我们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具有缩短发热时间,缩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程的趋势,并可减少激素的使用量。

作者: 王玉光王宪波王融冰毛羽北京地坛医院刘清泉北京中医药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