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靳三针”治儿童精神发育迟滞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又称弱智,指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靳三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总结出来的一套治疗体系。这套治疗方法选择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通过针刺能起到调和脏腑、补益心肾、调理脾胃、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心脑气......

点击显示 收起

  儿童精神发育迟滞又称弱智,指年龄在18岁以下,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

  “靳三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总结出来的一套治疗体系。这套治疗方法选择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通过针刺能起到调和脏腑、补益心肾、调理脾胃、补气养血的作用,能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心脑气血的灌流量,促进脑细胞发育。

  诊断标准

  1.儿童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初生无发或少发,随年龄增长头发仍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届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

  2.小儿周岁前后头项软弱下垂为头项软;咀嚼无力,时流清涎为口软;手臂不能握举为手软;皮宽肌肉松软无力为肌肉软。

  3.有药物损害、产伤、窒息、早产史以及喂养不当史。

  适应证

  符合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标准,排除有禁忌证的一切患者。

  禁忌证

  1.合并有精神病、严重癫痫。

  2.遗传性代谢疾病如苯丙酮尿症及先天性克汀病、先天积水等现代医学通过病因治疗、手术治疗可获显效的病人。  

  操作方法

  一、操作步骤

  1.主穴  弱智4项(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①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②智三针:神庭、本神双。③脑三针:脑户、脑空双。④颞三针: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为第1针,第1针前后各1寸为第2针、第3针。

  2.配穴  多动难静(多动症)者加手智针(劳宫、神门、内关)。多静少动(自闭症)者加足智针(涌泉穴为第1针,跖趾关节横纹至足跟连线的中点为第2针,又称泉中穴。泉中穴向内旁开0.8寸为第3针,又称泉中内)。语言障碍者加舌三针(廉泉穴上0.5寸为第1针,又称上廉泉穴,上廉泉穴左右各旁开1寸为第2针、第3针)、风府透哑门。流涎加舌三针、地仓透颊车。听力障碍者加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运动障碍者加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癫痫加痫三针(昼发选申脉,夜发选照海,昼夜不定申脉、照海同选)。

  3.针刺操作的技术标准  针法:头部穴位平刺0.8寸左右,四神针针尖分别向外平刺,脑三针、颞三针沿皮向下平刺,智三针向后上平刺。舌三针向舌根方向直刺0.8寸左右。耳三针听宫、听会穴须张口取穴,直刺0.8寸,完骨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寸。手三针的劳宫向合谷穴方向斜刺0.8寸,内关直刺0.8寸,神门直刺0.5寸。足智针的涌泉穴向太冲穴方向斜刺0.8寸,泉中、泉中内均直刺0.8寸,申脉、照海穴均向下斜刺0.8寸。四肢穴按常规深度直刺0.8寸。每支针入针后均要求做到“有根”、“有神”(即入针后针身能稳定地刺在穴位上,不会因患儿扭动肢体而“摇摇欲坠”)。针后留针4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平补平泻。主穴每次均针刺,配穴辨证选择使用。

  4.针刺步骤  先针主穴,按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的顺序。后根据临床症状选择配穴。

  二、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周针刺6次,连续4个月为1疗程,休息2周后进行第2疗程。

  三、关键技术环节

  1.掌握靳三针的选穴原则:选择四神针、智三针、颞三针、脑三针为主穴(弱智四项),再根据具体症状配穴:多动难静加手智针。多静少动加足智针。语言障碍者加舌三针,风府透哑门。流涎加舌三针、地仓透颊车。听力障碍者加耳三针。运动障碍者加手三针、足三针。癫痫加痫三针。

  2.选穴应准确。

  3.熟练掌握靳三针针刺方法。

  四、注意事项

  1.患儿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儿,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儿,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物的部位,不宜针刺。

  五、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1.晕针  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或采用急救措施。

  2.滞针  是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感觉剧痛的现象。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3.弯针  是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4.断针  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处理:术前若能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发生断针后,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血肿  是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