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杂志
摘要: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粘膜性病变,表现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食管、食管狭窄、食管癌关系密切,还可导致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点击显示 收起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种胃食管反流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胆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粘膜性病变,表现为食管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变化。本病发病率相当高,据欧洲和美国的报道该病的发病率约在7%~15%,我国的发病率约为7%~8%。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与Barrett食管、食管狭窄、食管癌关系密切,还可导致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后症状易复发,部分要求维持治疗,甚至寻求手术治疗措施,副作用大,经济负担重。

  据RE的主症,本病可分别属于祖国医学之“嘈杂”、“吐酸”、“胃痛”、“痞满”、“胸痛”、“噎嗝”等范畴。近年来各地医家运用中医药理论,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近年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 RE的病因病机

        食管为饮食之通路,《难经集注》称其为“胃之系”,所以,凡是引起胃病的病因同样也可导致食管病变。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发病因情志失和、饮食失调等导致肝胃不和或脾胃亏虚,胃气上逆,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林云飞认为多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恣食生冷酸辣而损伤脾胃,或忧思恼怒、久郁伤肝、肝气不疏、横逆犯脾胃所致。程梅芳认为该病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病,以实证、热证多见,主要病机为胃热壅盛,胃气上逆、胆失疏泄、胆汁反流所致。朱生樑等认为若脾胃升降失司,或由于情志不遂、思虑过度,以致肝胆失于疏泄,横逆犯胃;饮食不节、烟酒无度灼伤胃腑;或素罹胆病,胆邪犯胃,湿热中阻,以致浊阴不降、胃气反逆,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段国勋等认为RE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肺,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可见胃腑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其它脏腑同病。病性以实证较多,虚证较少,热证较多,没有寒证。本病的病机除与脾胃升降失调有关外,与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的气机调节亦有密切关系。马银成等认为是外邪入侵,食滞肝郁等原因,使胃气郁而不降,胃郁日久,易从阳化热,中焦气滞,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从而导致胃气不降,湿热中阻。金庆灼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及脾胃,久则脾虚胃热,水谷不降反随胃气上逆所致。

2 RE的治疗

2.1专方、专药、专法治疗

        许多医家根据自身对RE的认识,结合临床经验,采用专方专药或固定治法,对于治疗RE取得了较好效果。

  王唏星等观察胃逆康胶囊(柴胡、白芍、枳实、半夏、黄连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选取经内镜检查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85例,分2个阶段观察,第一阶段为1:1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第二阶段为3:1的扩大随机对照试验,采用双模拟法,以吗丁啉为对照。结果:胃逆康组总疗效以及对烧心、胸痛、反酸、打嗝等症状的消除率、内镜检查复常率均优于吗丁啉组(P<O.05)。庞莎莎[。]观察清润和降冲剂(柴胡、枳壳、白芍、元参、麦冬等)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42例,与雷尼替丁(对照组)治疗34例对照。结果:内镜下食管粘膜愈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78.57%、52.94%,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叶旭[103将17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予自拟平逆方(旋覆花、代赭石、蒲公英、黄连、广陈皮、川牛膝、姜半夏、生甘草)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和吗丁啉联合治疗。疗程均为8周,连续观察半年。结果:两组1个疗程治愈率与有效率无差异, P>0.05;随访半年后,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率为66.6%,有效率为7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5%、50.O%,P均<0.01。李胜明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J生食管炎4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1.2%,明显优于雷尼替丁、吗丁啉对照组的73.3%(P<O.05)。张霞将6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调肝泄热和胃方治疗组31例及奥美拉唑对照组30例,结果:临床综合疗效、胃镜、食管黏膜病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对部分症状改善及停药12周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整体机能,加强抗反流防御机制和对抗攻击因子而提高疗效。

2.2辨证论治

        由于缺乏公认的辨证分型标准,故而各医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将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型辨证论治,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莹雯辨证治疗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肝气郁结、肝胃郁热、胆热犯胃、气郁痰阻、气虚血瘀、肺虚气逆6型,结果:治愈26例,好转32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6%。刘国凤以硫糖铝、西沙必利为对照,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9例,分为脾胃湿热、阴虚胃热、脾虚气滞、肝胃不和4型,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62%;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18%。两组疗效相近(P>O.05)。陈江宁等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2例,疗程为6个月,其中肝胃郁热型50例,治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6%;胃阴不足型30例,治以沙参麦冬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0%;气滞血瘀型22例,治以启膈散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用西沙必利5mg,rid;雷尼替丁150mg,bid,结果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

2.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些医家配合应用奥美拉唑、铝碳酸镁等抑酸、抗酸剂以及吗丁啉、西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以求增强治疗效果,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陈欣童等探讨奥美拉唑、吗丁啉加中药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对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各40例,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胃镜检查,并测定血清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含量变化。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的疗效(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单用中药组(75%)或单用西药组(8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血清胃动素182.6±43.9pg/mL与胃泌素99.2±31.7pg/mL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26.6±58.4)pg/mL,(163.1±28.7)pg/mL];3种疗法都能升高血清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而以中西医结合组的作用最好。胃动素与胃泌素平均升高110.9pg/mL和37.7 pg/mL,优于单用中药组(27.6 pg/mL和17.5 pg/mL)或单用西药组(74.6pg/mL和21.7pg/mL)。章一凡等[173观察加味左金丸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予铝碳酸镁1.Og,4次/d,配合加味左金丸每日1剂,分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予奥美拉唑20mg,bid,治疗2周后,再改用20mg,qd,治疗2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积分及内镜下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3%,对照组有效率9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陈涛等采用单盲法随机分2组,各47例,以奥美拉唑、多潘立酮为对照组,加用胃苏冲剂为治疗组,疗程4周。结果: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内镜下评估,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杨成俊等报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在使用西药雷尼替丁期间,配合中药六味能消胶囊为治疗组,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以单用雷尼替丁为对照组,结果痊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痊愈ll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郭德忠采用配对分组法将RE患者分为中药方剂(当归、生地、赤芍、葛根、桃仁、绛香等)配合奥美拉唑加普瑞博思组(中西医组)、奥美拉唑加普瑞博思组(西医组)、纯中药方剂组(中医组)各32例,分别治疗4周后,评价其症状缓解情况和内镜下表现。结果:治疗4周后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6.9%、81.3%、62.5%(均为P<0.01);治疗4周后中西医组、西医组、中医组的胃镜下病变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71.9%、40.6%(均为P<0.01)。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改善迅速、病变治愈率高,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和纯中药方剂治疗。

2.4针刺疗法的应用

        由于目前缺乏治疗RE针对性较强的中成药,而患者大多难以坚持服用汤药,而于是有人探索了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

  周国赢采用电针加耳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电针取天突、膻中、鸠尾、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公孙、太冲穴,耳针取食管、贲门、胃、内分泌、神门、交感、脾、肝穴,并与对照组80例相比较,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陈敏等针刺天鼎穴、膈俞穴配合法莫替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对照组予以吗丁啉配合法莫替丁治疗36例,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有效率:治疗组91.6%,对照组88.9%,两组比较,P<0.05。停止治疗后半年及一年,治疗组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O.05)。阎海国以中脘为主穴配穴,鸠尾、太冲为配穴,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治愈13例,显效18例,无效14例。

3问题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RE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展现了中医药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新药开发、中医药治疗RE发病机制等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对本病的认识还不够具体,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有关本病治疗的报道重复性较多,疗程和阳性对照药不统一,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辨证、用药均不够规范;有的未设对照组,影响了疗效的可信度。这就需要规范疗程、阳性对照药及疗效判定标准,有目的地对方药反复筛选及多方位评估,以便研制出公认的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另外,针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实验研究太少,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制不明,需要以现代实验技术为基础,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室研究,以促进本病疗效机制的阐明。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