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用药体会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自2005年我们承担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课题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优势的临床研究以来,在我科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我科用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论基础、临证经验和用药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总结。1审证求因、贵在治本肾虚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治疗重在调理肾、肝、脾,从肾、从肝、从脾、从气血论治。此时的......

点击显示 收起

  自2005年我们承担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课题“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优势的临床研究”以来,在我科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对我科用中医药治疗女性不孕症的理论基础、临证经验和用药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总结。现介绍如下。

  1审证求因、贵在治本

  肾虚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由于脏腑经络之间的生克制化、相互影响及其转化,临床上产生不同的证候,常见的有肾虚、肝郁、脾虚、痰湿、气滞血瘀等,这些原因均可致胞宫不能摄精受孕而致病。治疗重在调理肾、肝、脾,从肾、从肝、从脾、从气血论治。但本病证型典型者少,而错综复杂者居多,故临床选用方药应随机应变。常见患者既属脾肾两虚,又兼湿热蕴结;或见阴虚阳亢,又兼气滞血瘀等。此时的治疗就要有主有次,灵活变通。有时也可两方合用,或数方化裁,或依证之不同而加减,绝不可偏执一方一药。正如《景岳全书·妇人归》所说:“种子之方本无定规,因人而药,各有所宜”。不孕症之治疗方法变化多样,灵活变通,随症施治,同时暗含有不孕症的治疗方法难度较大之意。

  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例,它是一种多起因、临床表现为多态性的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变化涉及范围广,发病机理主要为肾气不足或脾虚痰湿或脾肾两虚,其治法为:若属肾气不足以益肾养血,调补冲任,常用方药以养血补肾汤加减;若经量较多,加党参、牡蛎等;若伴脾虚浮肿者加白术、砂仁、茯苓等;若B超检测有优势卵泡,酌加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之品,促进卵泡成熟及排卵,如丹参、刘寄奴、皂角刺、穿山甲、莪术;若属脾虚痰湿证,以健脾化痰,常用方药以启宫丸加减;若兼有肾虚腰酸腿软者加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杜仲;若兼有血亏者,加何首乌、紫河车;若湿聚成痰者,加莪术、皂角刺、穿山甲;若湿阻气机,胸闷泛恶,加厚朴、半夏、竹茹;若兼有脾虚症状,如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者,加党参、白术。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不孕症病因复杂、证型多变,故治疗在系统观念指导下采用辨证与辨病相参,既吸取前人辨证论治的精华又引进现代医学理论,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措施之一,如排卵障碍性不孕、黄体功能失调性不孕,应紧紧抓住妇女阴阳消长的特点,结合基础体温的变化,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随症加减化裁。补肾能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前半期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入滋肾阴之品,以助阴长,促使卵泡成熟,适当加入活血之品以助排卵。当基础体温上升后,方可加入温肾之品,以助阳生而维持黄体功能,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对免疫性不孕已有研究表明为肾阴虚火旺,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滋肾阴、降虚火。治以滋补肾阴、清热凉血,我们常用地黄、山茱萸、山药、女贞子、墨旱莲、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续断、白芍、麦冬、玄参、知母、黄柏、牡丹皮等中药,常用方为知柏地黄丸合左归饮,或养精种玉汤,本着酸甘化阴的原则,达到种玉之意。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改善内环境,使紊乱的免疫环节恢复平衡与稳定,同时既兴奋低下的免疫功能,又能抑制亢进过高的免疫反应。盆腔炎导致的不孕应以清热解毒通管为主,适当加入月经前后半期用药规律。子宫内膜异位者,又应以活血化瘀、温经化瘀止痛为主,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用药需精细

     用药需从肝脾肾论治,温暖中下以治阳微,濡养气血以调阴损。如人脾药类有茯神、茯苓、扁豆、石斛、神曲、佛手柑、佩兰叶、鸡内金、苍术、白术等;入肝药有夜交藤、合欢皮、紫荆皮、鸡血藤、沙苑蒺藜、石楠藤、大蓟、小蓟、赤芍、白芍等;入肾药有覆盆子、地肤子、蛇床子、淫羊藿、益智仁、仙茅、锁阳、牛膝、五加皮、乌贼骨等。

     用药分刚柔、动静、升降、浮沉,要求恰中其病,不能误用或用之太过。刚药用之太过或用之太大则散其气,伤脏腑之阴;柔药误用或用之太过,则伤脏腑之阳,阻其气而凝其邪,邪留则可变为痼疾。如黄体不健的原因是由于经间期重阴转阳阶段,转阳不及,以致阳长不足,证型以肾虚肝郁、肾阳不足为主,我们用当归芍药散加减,其中当归养血和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疏肝,茯苓、白术健脾以益生化之源,泽泻利水,诸药共奏养血柔肝之力,使气血充沛、脉络流通、肝气条达。在养血柔肝的同时可再配合补肾之品,起到水能涵木的作用。

     用药轻灵,注意弊端。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益者,皆能留邪;能使病邪出于某经者,皆能引邪入于某经。选方遣药必须得当,如用养血滋肾之品时,重剂则阴柔腻滞或误补留邪者,须用轻清透泄之药解救,可酌情选用竹茹、石菖蒲、丝瓜络、桔梗、贝母等。

  4四诊合参

     重视望、闻、问、切诊在病例信息采集中的作用。当患者步人诊室时,应注意其形态、五官、气色、神色等。先分部分,后观气色。因十二经之经气均会于头,故临诊中侧重于面貌中的气色问诊尤为重要,视为tt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如当见到口唇四周出现惨淡之色时,是损伤冲任之脉的表现。认真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就医过程,洞察病情。身患疾病必然反映于脉,然脉与证的关系也有不相应的。凡脉证不相和者,必有一真一假,须辨证精细,去伪存真,取舍得宜。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