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病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杂志
摘要:目前西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和抗肝纤维化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在药物的选择和疗效上有许多不理想的方面。尤其是在抗病毒这-最重要的关键治疗措施方面,虽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脂、恩替卡韦等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但在其应用条件、应答情况以及长期应用等方面仍有着不可忽视的......

点击显示 收起

  目前西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仍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和抗肝纤维化等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但在药物的选择和疗效上有许多不理想的方面。尤其是在抗病毒这-最重要的关键治疗措施方面,虽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脂、恩替卡韦等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但在其应用条件、应答情况以及长期应用等方面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综合现在的中医药方药来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单味药物的应用、协定方经验方的应用、辨证分型治疗等。在治法的选择上,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活血化瘀、滋阴养血、健脾益肾等。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在于作用于多靶点,发挥整体疗效。因此,观察中医药的疗效,不应仅仅局限于追求某-指标的好转。总结近年来中医药的疗效分析来看,中药具有减轻肝组织炎症、抗肝纤维化、抗脂肪变性、调节免疫功能等多项作用,其中抗纤维化的作用较西药更有优势。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减轻症状与体征,改善肝功能,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是中医药治疗的目标。

  依据本院肝病专科多年的临证经验,在病毒性肝病的用药常规思路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审因论治是用药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乙肝病毒属湿热疫毒之邪,慢性乙型肝炎是外感湿热疫毒之邪,致使湿热邪毒蕴结,气血运行失畅,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渐致肝郁血瘀,脾胃亏虚;久病及肾,而成肝脾肾亏损为本,湿热蕴结,肝郁血瘀为标的病理机制。病变的实质为本虚标实,其中湿热疫毒流连胶结贯穿疾病的始终。因此,临床治疗应当首先治病求因,清热解毒、活血祛湿是治法的核心,并且该治法亦用之于疾病的初末。

  2.辨证治疗是选药的基础: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肝病首先应解决症状和体征,其次根据肝病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发病特点,准确辨证,组方用药,在君臣佐使的原则基础上适当参考现代药理学、毒理学结论,也可对肝脏实质病变如炎症、脂肪变性、纤维化、硬化、癌变  等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但辨证治疗是选药的基础。统计多年的临床病案,结合肝病大家临床经验,认为以下五种证候最为多见,现将其辨证用药简述如下:

  (1)肝郁气滞型: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临床可见肝区隐痛,两胁撑胀,脘腹胀闷,消化呆滞,疲乏无力等。体征可见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可无明显改变。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或弦细。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杭白芍9g,川木香6g,青皮9g,陈皮9g,枳壳9g,佛手9g,甘草3g,石花15g,川芎6g,香附15g。水煎服。

  (2)肝郁脾虚型:主症:本症多见胁痛腹胀,胃呆纳少,腹胀,便溏,肢体困重无力,甚或疲惫酸楚,或有面部及下肢浮肿,小便清长。检查可见肝肿大,肝功多有异常,白蛋白含量降低,或A/G倒置明显,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治法:疏肝健脾,培土益中。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12g,杭白芍12g,台参9g,茯苓15g,苍术、白术各15g,薏苡仁30g,青皮、陈皮各9g,木香6g,砂仁9g,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

  (3)肝胆湿热型: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肝胆湿热交争,郁滞中焦不化,证见胁痛口苦,咽干舌燥,渴而不欲饮,头晕目眩,胸胁痞闷,恶心厌油,食少而腹胀(呈持续性),或有烦热,午后低热,周身沉重乏力,大便黏滞恶臭,排便不爽,小便混浊色黄,并有臊味气重。舌红,苔黄厚而腻。肝功多异常,黄疸指数可有升高。治法:清泄肝胆湿热,升清降浊。方药:二金汤加味:茵陈24g,连翘9g,海金沙12g,荷梗12g,鸡内金9g,郁金9g,通草6g,薏苡仁30g,胡黄连9g,竹叶9g,蒲公英15g,甘草3g,焦栀子9g。水煎服。

  (4)肝肾阴虚型: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肝炎,除胁痛、腹胀、疲劳等症状外,常伴失眠、多梦、心悸、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无力,时有五心烦热,口舌干燥。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数。方药:-贯煎加减:沙参15g,麦门冬9g,石斛12g,枸杞子15g,白芍15g,佛手9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菟丝子30g,青皮6g。水煎服。

  (5)气滞血瘀型:主症:本型多见于慢性肝炎后期,或早期肝硬化,临床可见两胁疼痛,固定不移,烦躁易怒,面色晦滞,口唇色绛,舌下青筋暴露,面有赤痕爪缕,或有齿衄、鼻衄,妇女有月经不调等。查体肝脾可明显肿大,质韧或硬,可见肝掌,蜘蛛痣,脉弦数或沉涩,呈正败邪实之征。肝功可见重度损害。治法:舒肝化瘀,活血软坚。方药:舒肝化瘀汤加减:柴胡12g,白芍12g,马鞭草30g,三棱9g,龙胆草6g,川大黄6g,生牡蛎30g,莪术9g,鳖甲30g(生煎),射干9g,大枣5枚。水煎服。

  病毒性肝病往往无明显的临床证候,使辨证和确立治法感到困难,各种治法依据有时界限并不分明,这时我们根据乙肝病毒为湿热疫毒之邪的特性,结合肝脏疾病往往以肝之阳气升降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以及阴血亏损为基本特点,常从肝病的生理病理特点为切入点,将理气、理血作为治疗肝病的核心所在,适时配伍清热解毒、清利湿热、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滋阴养肝、健脾益肾等药物,临床疗效满意。

  3.注重环节用药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捷径:在急性肝炎期间,转氨酶、转肽酶、胆红素、白球蛋白等多有异常,辨证治疗的同时,加强清热解毒凉血药物的力量,可使病情得以遏制;慢性期间,视轻、中、重的不同阶段,分别注重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等方法,往往可以提高疗效。对于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这-疾病的关键时期,要强调活血化瘀、软坚之法,能使很多病患者的早期肝硬化逆转为慢性肝病,B超往往提示肝胆回声由结节转为弥漫性改变;肝硬化期间,缘于肝的本体大部分都失去了合成和解毒能力,白蛋白、胆固醇和凝血酶的含量大减,治疗用药时,应注重健脾益肾、淡渗利水、养血止血的治疗。

  4.注重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近年来,人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开发与研究,除了制成了如甘利欣、甘平、舒肝宁、醒脑静、水飞蓟素等-大批中成药外,还将部分常用中药材的免疫调节作用、保肝降酶作用、利胆作用、对纤维组织的降解作用、抗病毒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参照现代药理研究,更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对提高疗效、更精当地用药有着较大的影响。

  5.避免应用肝毒药物: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许多中草药对肝脏具有-定的毒性,因此,临床上应谨慎选药,杜绝肝毒性药物。在诸多肝脏毒性药物中,直接损害肝脏,引起中毒性肝病的药物,如黄药子、苍耳子、蓖麻子、川楝子、花粉、桑寄生、贯众、蒲黄、半夏、雷公藤等。临床中应注意正确辨证使用,或者少用、不用,以避免肝脏的医源性损伤。

  总之,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病应做到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才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