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中医治疗初探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原发性小血管炎是一组多系统脏器受累、血管壁呈炎症及坏死性病变的疾病,其病理特点是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主要包括显微型多动脉炎(MPA)、韦格氏肉芽肿(wG)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由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s,ANCA)对于原发性小血管......

点击显示 收起

  原发性小血管炎是一组多系统脏器受累、血管壁呈炎症及坏死性病变的疾病,其病理特点是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临床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主要包括显微型多动脉炎(MPA)、韦格氏肉芽肿(wG)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FSNGN)。由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s,ANCA)对于原发性小血管炎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故又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发生率极高,MPA、WG的肾损害和FSNGN均以坏死性肾小球炎为特点,近年来又称ANCA相关肾炎。小血管炎肾损害的诊断和治疗是肾脏病领域近十几年来最大的进展。传统中医典籍并无对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专门论述,近年来对血管炎类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皮肤血管炎方面,而对表现为多系统、脏器损害的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的论述罕见。笔者自1993年诊治第1例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患者,迄今已治疗数十例,现将对该病的认识和初步诊治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典籍虽无“小血管炎”病名,但相关描述与今天对血管炎的症状、病机等相似。《素问·缪刺》日:“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灵枢·经脉》指出:“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如漆柴者,血先死。”《灵枢·百病始生》指出:“故虚邪之中人……留着脉中,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胃肠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浃,不可胜论。”《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又如外感之邪未除,而伏留于经脉,饮食之滞不消.而积聚于脏腑:或郁结逆气不可散,或顽痰瘀血有所留存,久病致赢,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还当治本。”根据小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该病可归属中医“温病”范畴。但根据发病的具体情况,疾病的不同阶段,急性发作期可能与中医的“血证”、“血痹”和“癃闭”等证相似,缓解期可能与中医“血痹”相似。
现代医学对小血管炎的确切病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有一些证据表明与某些特殊感染有关,如慢性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wG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一种蛋白,某些氨基酸序列与模仿了蛋白酶3(PR3)的反义序列(antisense sequence),从而诱导机体产生抗PR3抗体;此外,还可能与 Ross River病毒和溶组织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感染有关。这些类似于中医的“伏气温病”。
  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患者既往感受外邪,外邪侵入机体,久蕴成毒,毒瘀互结,而成伏邪;另一方面,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患者多由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此为小血管炎发病的条件,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患者发病每由新感引发,内外合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毒瘀化火,损伤血络。病机的关键在于正虚和邪实两方面,正虚主要有气虚和阴血不足两方面;而邪实主要有热(热毒)、瘀、痰(痰热、痰湿)和湿(湿热、湿浊和水湿)等。小血管炎。肾损害多由于肺、脾、。肾三脏受抗病情进展十分迅速,证候多较严重,特别是在肾脏病变的活动期,阴阳错乱,险象环生。缓解期主要以气血营卫均不足为病本,兼有各种邪实等标症,如血痹之“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具体而言,小血管炎肾损害可见以下几个方面病机变化:①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水液滞留于体内,可见水肿和尿少;或痰热伤肺,肺络受损,而见咳嗽、咳血等。②湿与热搏而生湿热,湿热或热毒损害血络,而致尿血。③脾不升清,肾失固摄,可见尿浊(蛋白尿)。④湿热蕴浊,严重者浊邪弥漫三现焦导致升降开阖失序,清浊不分,可见神志不清、恶心呕吐、尿闭等。
  2辨治
  2.1治疗原则
  目前,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治疗方法基本一致,分为3个阶段:诱导缓解、维持缓解和复发防治。可以肯定的是,代医学对小血管炎肾损害的治疗是有效的,现行小血管炎肾损害的治疗能够明显地降低死亡率,但同时具有很大的治疗风险,患者的死亡主要与治疗有关。为此,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小血管炎肾损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血管炎肾损害是一种急重症,目前主要以西医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小血管炎肾损害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须积累更多的经验。该病的发生类似于中医的伏气温病,素感外邪,引而不发(类似于疾病的潜伏期,患者已经有自身抗体形成),每遇新的外感或药毒而诱发。临证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热伤血络,出现大量咯血或其他部位出血时,应先止血为要;热扰清窍或浊邪上蒙时,应开窍醒神;在疾病活动期,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应该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以图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全身性的炎症反应,预防多系统脏器功能不全的出现;在疾病缓解期,应该重在益气养血和血,积极防治外感,减少复发;对于小血管炎肾损害的患者,挽救肾脏为主要目的,在固缩肾(终末肾)阶段,应该按照“虚劳”等辨治。
  2.2分型治疗
  2.2.1  外邪侵袭,热毒壅盛证见发热,头痛,咽喉疼痛,关节肿痛,咳嗽、痰中带血丝,口干口苦,水肿,小便短赤或排泄不畅,大便干结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病机为风热外袭,热毒伤肺,肺失宣降,通调失司。治以清热解毒。方以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金银花12 g,连翘12 g,牛蒡子12 g,淡竹叶6 g,荆芥穗6 g,薄荷6 g,紫花地丁12 g,蒲公英20 g,野菊花12 g。
  2.2.2  热毒侵淫,血热妄行  证见身热重着,咳嗽咳痰,小便短赤或尿少,恶心呕吐,口干,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咯血、呕血、便血、尿血或紫斑,舌红或绛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病机为风湿热邪,蕴积成毒,热毒伤肺,湿毒中困脾胃,下注伤肾,热入血分,血脉受损。本证为小血管炎肾损害的严重阶段,失治、误治可致患者死亡。治以解毒祛湿、凉血化瘀。方以清瘟败毒饮加减。药用:犀角(水牛角代)30 g,赤芍15 g,牡丹皮15 g,生石膏20 g,知母15 g,黄连9 g,黄芩15 g,黄柏10 g,竹叶6 g,连翘12 g,桔梗15 g,藿香10 g,石菖蒲12 g。
  2.2.3湿热蕴毒,血脉瘀阻证见全身水肿,身体困重,尿少,腰痛,纳呆泛恶,面色晦黯,舌体胖、质黯、有瘀斑,脉沉涩。病机为湿热与瘀血交阻,健运失司,气化不利。本证为小血管炎。肾损害治疗的关键环节,关系到肾脏是否能存活。治以清热化湿、凉血活血。方以甘露消毒饮合四妙勇安汤加减。药用:白豆蔻6 g,藿香10 g,茵陈20 g,滑石10 g,石菖蒲12 g,连翘15 g,黄芩15 g,贝母10 g,射干9 g,薄荷6 g,金银花12 g,当归12 g,甘草9 g,玄参20 g。热毒壅盛者,去贝母、射干、甘草、薄荷,加牡丹皮15 g、赤芍15 g、紫花地丁15 g、蒲公英30 g、白花蛇舌草30 g;腰痛甚加虎杖20 g、川牛膝15 g;水肿甚加车前子、猪苓、茯苓各15 g;大便干加桔梗15 g、大黄6 g;关节疼痛加穿山龙12 g。如邪热壅滞三焦,三焦气机不畅,清阳不  升,浊阴不降,发热呕恶不能食,胸胁苦满,大便不畅,改用大柴胡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2.2.4脾肾衰败,湿浊弥漫证见尿少甚至尿量全无,面色黯或咣白,神疲乏力,短气,大便不通,头晕目眩,舌体胖、质黯,脉  沉细弦。病机为湿热毒邪,久羁伤正,脾肾衰败,水湿不归正化而成湿浊。见于小血管炎肾损害没有逆转。治以健脾补。肾、和胃降浊。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冬虫夏草、淫羊藿。药用:人参10 g,白术10 g,茯苓20 g,木香10 g,砂仁9 g,陈皮10 g,生姜6 g,旋覆花10 g,代赭石20 g,半夏10 g。二便不通加大黄6 g;四肢抽动加白芍30 g、木瓜12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
  2.2.5  气阴两虚,余邪未清  证见水肿渐退,口干咽燥,腰酸腿软,短气汗出,或小便热,五心烦热,或大便干结,或腰部刺痛,关节疼痛,舌质红或少津、或有瘀斑,脉细弦或细数。本证多见于小血管炎肾损害治疗后,病势转轻,。肾功能尚属正常;湿热毒邪耗气伤阴,正气未复,余邪尚存。治以益气养阴、清利湿热。方以参芪地黄汤合二妙丸加减。药用:白人参10 g(或太子参15 g),黄芪15 g,生地黄15 g,山茱萸12 g,山药15 g,茯苓15 g,泽泻12 g,牡丹皮20 g。若咽喉肿痛、关节疼痛伴蛋白尿加金银花10 g、连翘12 g、穿山龙15 g、白花蛇舌草30 g;血尿加仙鹤草20 g、生地榆20 g;咳嗽咳痰者加川I贝母6 g、淡竹茹9 g。
  3结语
  对于小血管炎肾损害的治疗,应该辨别不同的病期,辨明主要脏腑受损,区分疾病的实邪和正虚两端。实邪主要有“热毒”、“瘀血”、“湿邪”,而热毒损害肾络和热毒弥漫有不同,瘀有毒瘀交阻、湿瘀交阻之异,湿有湿热、痰热和湿浊之分;虚证主要表现在疾病的后期或恢复期,有气虚和气阴两虚之分,而以后者常见。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