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研究进展

来源:环球中医药
摘要: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经络问题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微循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经络和微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以微循环角度探索经络奥秘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现将近10年经络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总结。...

点击显示 收起

 经络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经络问题是当今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微循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经络和微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二者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以微循环角度探索经络奥秘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现将近10年经络与微循环的相关性研究进行总结。
1微循环与经络结构的相关性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而就循环系统来说,微循环的范畴包括细动脉、细静脉、毛细血管(统称微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朱建红中医血脉角度考虑认为,孙络相当于微循环。范郁山等认为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的物质结构,那就是血管。鲍圣涌等指出经脉就是脉管,所指可能就是现在所说的血管。经络可能只是大小不同的血管而已,它们都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李东等。认为经络所运行的血液是微循环的血液。穆祥等从生理学角度发现体表经络的实质是皮内呈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刘风华等认为从解剖学与组织学原理上讲,毛细动脉管、毛细静脉管、毛细淋巴管、细胞间隙组织液电解质网络和细胞群的复式微循环构成了古典中医经络三维解剖结构的最小单位,是所有组织和器官解剖结构的共性;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是由复式微循环最小单位形成的,有着特殊结构的生物电主干天然通道,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中的组织液电解质则构成了复式网状“络脉”。杨威生推断经络是疏松结缔组织里问液较丰富的带区,并进一步推断经络是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扩散的低阻通道。徐培平等认为腧穴反映的是络脉的组织形态结构,络脉相当于微循环单元;经络感传可能是神经体液因子在微循环单元中的接力传递。由此可见经络与微循环在结构形态上极其相似。
2微循环实验及临床与经络相关性
2.1从微循环血流量的角度研究经络
微循环血流量是研究微循环的重要参数之一,它能够反映机体微循环的功能状态。郑利岩等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低频声循经传导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经络输声后,两经经脉线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脉线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没有显著统计学变化。王苓苓等通过观察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前后腰部皮肤微循环血流量变化及血流分布情况,发现针刺委中和阳陵泉后腰部整个区域的皮肤血流量与针前比较均显著升高。吴祖星等的实验结果显示微循环灌注量针刺时略高于针刺前;经线上的微循环灌注量略高于两侧旁开对照部位。许金森等观察督脉循行线上及其左右两侧旁开对照点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正常人无论是皮表还是皮下1~2 cm深度,督脉线下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均高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另外,他们应用红外热像仪系统,发现经脉循行线下相应的组织中的微循环可能更丰富,能量代谢也更旺盛。又通过实验得出督脉循行线下深部组织中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要高于两侧非经对照部位,深度在皮肤至皮下2 cm之间。刘芳等¨51以十二经脉作为研究对象,以微循环血流量作为观察指标,发现在正常状态下经穴的血流量显著高于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说明穴位是微血管开放的集中点。在针刺过程中观察到随着激发时间的延长,十二经脉的微循环血流量相应增加,且具有循经趋势。上述研究表明经脉线上与非经脉线上、经穴与非经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存在差异,经脉与经穴的微循环血流量要高于非经非穴,而且针刺可以增加微循环血流量,进而表明经络与微循环系统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2从皮肤微循环的角度研究经络
观察皮肤微循环可以检测循经感传现象。胡翔龙等认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可见之于十四经的每一条经脉,其形成与皮肤微循环密切
相关,但其主要热源位于皮下一定深度的组织之中,该处能量代谢活跃,组织温度较高;经脉线下的相关组织可能是一条具有多元结构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和传递的通道,这一通道的实体包括了多种已知的组织,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它的热学特性与其周围的组织有明显的不同,为进一步弄清与经脉循行路线相关的物质基础、阐明经络的实质提供了一方面的依据。并论述了皮肤的微循环状态和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的传热通道,是形成IRRTM的两个主要因素,尤以后者更为重要。由深及浅,由多种已知的组织组成,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该处氧分压和组织温度较高,微循环旺盛,能量代谢活跃,为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经络参与人体功能的调控过程成为可能。
2.3从甲皱微循环的角度研究经络
甲皱微循环可以反映机体的微循环状态,针灸治疗有改善甲皱微循环的作用。王长海等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针刺前后甲皱微循环进行记录,结果显示突聋患者甲皱微循环明显异常,针刺后患者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有明显改善。李坚将等实验证实针灸治疗能改善甲皱及口唇微循环,使输入、输出枝管径增大,管袢数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袢周异常减少,出血消失。杨帆等发现择时针刺可以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甲皱微循环状态。管遵惠等利用甲皱微循环观察井穴的微循环变化,进而反映经络气血初始的变化。结果发现经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针灸治疗后,甲皱微循环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其差异有极显著性差异。夏秋证实针刺疗法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甲皱微循环。
3小结
经络是中医理论尤其针灸理论的精髓,近年来随着对微循环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经络与微循环存在着微妙的关系。目前经络与微循环相关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发现微循环与经络的结构及功能存在相似之处,微循环血流量能够反映经络部分功能,针刺能够影响局部微循环等等。田牛教授指出:神经、信号、介质不是经络实质,但经络离不开神经、信号、介质;经络实质不是血管、血液,但经络离不开血管、血液;经络实质不是淋巴管、淋巴液,但经络离不开淋巴管、淋巴液;结缔组织、组织液与经络相近,但不是经络的本质。今后可将中医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分子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向研究微循环进而揭示经络的物质基础及其实质。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学科发展和回归自然的新时期,微循环作为边缘学科,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药理学等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利用微循环理论研究经络实质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