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治疗现状及展望

来源:中医药临床
摘要:1从痰论治伏痰为哮喘宿根,《金匮要略&bull。明确提出膈上病痰是哮喘的病因病机。朱丹溪明确提出哮喘&hellip。认为伏痰类似于气道慢性炎症,痰阻气道,气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司,可理解为气道高反应性,一有外邪触动伏痰,即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使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加剧而哮喘发作。...

点击显示 收起

1从痰论治
    伏痰为哮喘宿根,《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说:“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必有伏饮。”明确提出膈上病痰是哮喘的病因病机。元•朱丹溪明确提出“哮喘……专主于痰。”盛丽先…认为伏痰类似于气道慢性炎症,痰阻气道,气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司,可理解为气道高反应性,一有外邪触动伏痰,即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使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加剧而哮喘发作。白凌军等  临床观察哮喘患儿平素有喉中痰多表现,可谓“伏痰”。认为本病缓解期主要是肺卫不固,风痰内盛,治疗以补肺固表、消风化痰为主。王振兵  认为小儿肺脏娇嫩,藩篱不密,外感风邪,内犯于肺,风痰内蕴,壅阻气道,肺失宣肃,治以祛风化痰,宣肺止咳,采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王文革   在总结汪受传辨治小儿哮喘经验时,提出风痰内蕴是哮喘发作的病因,又是哮喘发病之结果,风痰内蕴的病理状态贯穿于哮喘的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整个病程中。
2从瘀论治
    众多医家认为伏痰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气滞血瘀往往互为因果。李欣  认为,宿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瘀血是哮喘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张凤仙   认为,小儿肺脏娇嫩,脾肾常不足,久病则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影响津液输布,津液停积成痰,痰瘀互结肺中,终致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朱丹溪曾明确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痰瘀同病观。因此,哮喘治疗应痰瘀同治,以化痰祛瘀为治则,缓解期贵在化痰祛瘀固本  。李建保  针对“哮喘痰瘀”互结的病机,活血化瘀,祛痰平喘。口服丹龙定喘丸后患儿EOS、IgE均明显下降(P<0.01),且EOS下降优于对照组(P<O.05),能明显降低缓解期哮喘患儿的EOS,提示它有抑制支气管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作用。
    从脏论治
    小儿哮喘缓解期,主要涉及脏腑为肺脾肾三脏。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为肺脾肾三脏所司,若三脏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成为哮喘的宿根。所以哮喘的缓解期治疗多从肺脾肾着手,消除伏痰宿根。
1从肺论治
    哮喘主要由肺的病变所引起。肺主气,司呼吸,气虚则卫表不固,自汗盗汗易为外邪所侵,或因气候变化不能适应,而发哮喘治宜补肺固卫,益气定喘  。《素问•标本病传论》日:“肺病喘咳”。继《内经》之后,不少医家力主哮病主要是由于邪气乘肺、肺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家认为,儿童哮喘无论在发作之时,还是缓解之期,都存在肺不足的情况,尤其在缓解期、,更是以肺气虚损为突出矛盾。蒋屏等  。认为哮喘患儿肺常不足,缓解期CVA患儿多表现为多汗易感、面色晃自、气短懒言等肺气亏虚之症,所以认为缓解期的三脏调治尤以肺脏为重,治疗组给予玉屏风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酮替芬治疗。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玉屏风散对次症自汗及反复易感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可降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闵亮等  认为,补益肺气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从而减少或减轻哮喘的发作。
2从脾论治
    脾居中焦,为肺金之母,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时期,脾本不足,哮喘日久,肺病及脾,脾虚更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正如《症因脉治》“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虚不能四布”。脾胃为后天之本,治哮当以脾胃为先,《内科摘要》清代叶天士也指出哮喘“久发中虚,必补中气”,强调健脾的重要性。刘自力等“。0认为,脾虚为哮喘的宿根之一,是贯穿哮喘病发作期与缓解期总病程的核心发病机制,哮喘的“标”与“本”皆与脾虚密切相关。蔡润清等  也认为,脾虚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刘侠等   采用治疗组40例服用自拟方健脾补肺活血汤,对照组40例采用酮替酚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有效率95.O%,对照组40例有效率75.O%。于作洋  总结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强调调理脾胃亦有助于补肾,主张在缓解期长期服用加味二陈汤,以健脾化痰,远期疗效好。
3从肾论治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肾虚无以化气,肾无生气之根,肺难为气之主。肾气虚在儿童哮喘缓解期更为突出。古人很早就观察到本病与先天察赋有关,多发于肾气未充之稚童,肾与本病有重要关系。如《沈氏尊生书•幼科释谜•哮喘原由症治》认为“哮证大都感于幼时”。李雪莹等  认为,小儿哮喘的本脏在肾,基本病机是肾阳不足或相对不足,而且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所以在发作期和缓解期都应该注意对肾的治疗。黄腾  认为,先天禀赋不足,肾阳亏虚是伏痰产生、潜留体内而致哮喘呈慢性反复发作状态的根本原因,通过观察升阳益肾汤对哮喘息儿60例I临床症状、肺功能的改善情况,对其l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并得出其不仅能改善呼吸道的症状,还能协同西药提升西医哮喘治疗的效果,改善甚至扭转患儿的夙根体质。
    从虚论治
    小儿哮喘缓解期表现以正虚为主,尤其是肺、脾、肾三脏不足,脾肺气虚,肾虚不固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根本。孙琼  认为中医药在防治支气管哮喘方面,治疗宜肺脾肾三脏并补,可充分改善哮喘患者的过敏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气道的防病能力,彻底消除气道炎症,从而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因而缓解期治疗的关键在于恢复脏腑功能,治以补肺固表,扶脾助肾,益气固本。如《丹溪心法•喘证》指出:“哮证已发,攻邪为主,未发则以扶正为要”。基于此,杨小欣  提出益气固本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自拟具有扶正固本作用的芪蛤防哮散(黄芪、蛤蚧、人参、紫河车等)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获满意效果。肖南希等  在长期的临床中认识到哮喘必以虚为主,肺脾肾亏虚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亦互为因果,缠绵难愈。其相应的治则即是益气补肾、活血化痰。
    从方论治
    近年来,许多学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组成专方治疗本病,段晓征  选用健脾化痰止咳之缓哮方(苏子、前胡、白前、桃仁、杏仁、白屈菜、莱菔子、胆星、茯苓、款冬花、清半夏、沙参、茯苓)治疗,将561例哮咳痰期(痰湿内蕴型)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缓哮方及小儿哮咳喘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止咳橘红口服液口服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1.11%,对照组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郭氏等  用固本止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并设置对照组,治疗组每年的哮喘复发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8明显增加,CD4/CD8细胞比值降低(P<0.05)。李校等  用扶脾理肺汤[黄芪、白术、防风、炙麻黄、杏仁、射干、百部、山药、地龙、焦三仙(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刘寄奴]治疗小儿CVA取得了较好疗效。刘氏  用哮灵胶囊治疗小儿哮喘80例,有效率为95.0%。
    从外论治
    中医外治法在儿童哮喘缓解期亦发挥着它独特的优势,穴位贴敷、雾化吸入、穴位注射、针灸疗法等方面广泛运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效果。喻晓  通过咳喘散穴位敷贴,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轻中度患者的肺功能。并提高哮喘的临床控制水平。吴杰等  在传统敷贴方法的基础上,配合使用离子导入技术,试验组给予中药穴位敷贴联合离子导人技术治疗,对照组单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治疗后试验组400例,有效率为88.5%,对照组280例.有效率为65.7%。试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建勇等  取天突穴位注射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72例,痊愈65例,有效6例,无效l例,有效率98.6%。祁鹏等  采用灯火灸疗法治疗小儿哮喘,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灯火灸治疗。治疗组29例有效率96.5%。
    总结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优势在于强调个体与证型的差异,因地因时因人辨证施治,注重整体观,对症性强,尤其对缓解期的防治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善于预防,长于治本,较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报道逐渐增多,认为预防哮喘发作,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是哮喘治疗的核心问题,中医药扶正固本在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减轻发作程度,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人跟师多年,认为痰饮为儿童哮喘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治痰为儿童哮喘治疗之根本。然而痰之所生离不开气,所以治痰必须治气,治气首务是调气。调气一是调脾之气,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失健运,则湿滞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二是宣降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若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则水液停聚为痰。临床上当从以下三方面治疗,一是调脾胃之气以治痰,二是宣降肺气以治痰,三是以温药和之以治痰,临床效果很好。尽管如此,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仍存在不少问题尚需解决,如对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仍不统一,缺乏对评价指标量化标准的研究。多数临床报道仍为经验总结或临床疗效观察,科研设计规范化明显不足,实验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不利于中医对小儿哮喘机制的研究。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中医药防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发病机理,研制出更加有效的预防、治疗哮喘的药物,从而达到根治哮喘的目的。

 

作者: 邢金四 尚莉丽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