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证治研究进展

来源:中医药临床
摘要:辛开苦降法属于八法中和法、消法的范畴,系指将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种常用独特的治疗方法,以调整脾胃的脏腑功能,使中焦气机通畅,气化功能正常,调理全身之阴阳平衡,对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辛开苦降法的_历史渊源辛开苦降法源自《内经》,立方首推《伤寒论》,后世......

点击显示 收起

    辛开苦降法属于“八法”中“和法”、“消法” 的范畴,系指将辛温与苦寒两类不同性味与功用的药物,相互配伍合用的一种常用独特的治疗方法,以调整脾胃的脏腑功能,使中焦气机通畅,气化功能正常,调理全身之阴阳平衡,对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辛开苦降法的_历史渊源
    辛开苦降法源自《内经》,立方首推《伤寒论》,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及完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首先提出了“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 散之”;“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由此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指出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可以合理配伍,为后世依据药性气味遣药组方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遵《内经》之原则,集辛热的半夏、干姜和苦寒的黄连、黄芩等药于一方,创立了“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开辛开苦降之先河。此后,成无己、尤在泾等对辛开苦降有关内容进行过论述,明代医家张秉承明确指出“半夏泻心汤”中“黄芩、黄连与干姜”的配伍时“一升一降.一苦一辛”,已论及辛开苦降法的实质…。明清时代温病学家针 对外感温病病邪性质特点,对温病夹湿病证治疗运用“辛开苦降”法提出独特见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指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辛苦合用则“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并在此原则指导下化裁出多个泻心汤类方以治疗脾胃及湿热诸病,拓展了“辛开苦降,,法的运用范围。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日:“心下痞满,湿热互 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  。认为“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提出了“苦与辛合能降能通’’的观点。至此,本法运用日渐成熟完善。
    辛开苦降法与脾胃病的关系
    辛开苦降法的确立是对《内经》有关中药性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拓开了“升降乃治法之大机”的先河,仲景辛开苦降法为后世医家临床辨治脾胃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脾胃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而以寒热错杂证较多见。寒热错杂证,不同于单纯的寒证或热证,不能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必须寒热并治、阴阳并调,补虚泻实,方能恢复正常。  有学者认为,脾升胃降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脾升胃降失常以寒热错杂证多见,辛开苦降调理脾胃气机升降,辛开苦降法是治疗脾胃病之大法。 调理脾胃为治疗脾胃之要则,脾与胃只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有序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用药方能效应桴鼓。辛开苦降法源于张仲景的半夏泻心汤,主要是以调理脾胃寒热为主,治疗以寒热错杂之邪痞结于中焦之证,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乌梅丸在《伤寒论》方中最具有代表性。半夏泻心汤中,以半夏、干姜为辛味药组主升降,黄芩、黄连为苦味药组以燥湿,人参、炙甘草、大枣为甘味药组以补益。辛开苦降法以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
物合用,达到开通气机,祛寒化湿并泄热除积,降逆和胃的用药方法。辛开苦降法既按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选药,又符合古今复杂病证常用的相反相成配伍方法,善清湿热而疏通气机,以通为补。其法合阴阳,药简效捷,除明显阴虚津亏者慎用或合以养阴之品外,应用范围较广,实为治疗慢性反复发作的慢性系统疾患的有效方法。所以脾胃病,适当选辛(苦)苦温与苦(辛)寒及甘味药合用,多能符合脾胃生理与病机特点,其辛苦寒热并行而不悖。…
    现代医家运用辛开苦降法对脾胃病的理论研究
    薛西林  认为,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现临床上以胃气不降或上逆多见,表现为气质,气雍,“四左金陈”(四君子汤,左金丸,金铃子散,二陈汤)以疏通降逆为主,合方中,枳实、陈皮、半夏苦温降逆,黄连苦寒降逆,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用于治疗胃脘痞满饱胀,嗳气吞酸等。孙世功在治疗慢性胃炎时认为,脾胃居于中州,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正常则升清降浊,肝气赖以升发,而春生之气发,疏泄之职行;木能疏土,肝脏疏泄正常,则中土安谧,而行仓凛之职。此证乃胃中不和,寒热互结,升降失常,影响肝胆疏泄,病机乃土奎及木。故用辛开苦降,佐以疏肝理气之法,方能收效,药用制半夏、干姜、黄连、黄芩、柴胡、白芍、甘草、枳实等。黄兆均  认为由伤寒误下后中阳损伤,以致中焦虚寒,上热下寒证,用桅子干姜汤治疗,上焦有热,则心烦身热,脾虚中寒,气血凝涩故腹痛;水湿不化,清气不升亦见下利肠鸣,与黄连汤证相比,此证虚烦而不呕,彼证呕而无烦,故用桅子苦寒以清热除烦。干姜辛热以温中祛寒,且认为乌梅丸方主治吐蛔之蛔厥及寒热错杂之久利,亦属辛开苦降之法。吴新欲  认为。致痞的原因,先由胃气受伤,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于胃,升降失常,则中焦痞塞,治疗上应辛开苦降,补益脾胃,调节寒温,消痞除满,降逆止呕等,半夏泻心汤为最佳用方方中半夏、生姜为君宣发胃阳,和胃降逆,取党参、甘草健脾安中,斡旋上下调升降,黄芩、黄连苦寒以清胃中蕴热,又益胃阴,以使脾阳胃阴相衡,恢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安祯祥 认为,慢性胃病患者病久多虚,脾失健运,胃气不降,病变在脾,从而致痞。以上各种疾病过程中,均出现了痞证,各医家均治以半夏泻心汤。蔡慎初   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多见胃脘痞满不舒,皆由脾胃的升降功能失调所致,清气不升则中满腹胀、泄泻;浊气不降则呃逆、呕吐、便秘,治疗时常先通后补或通补兼施,在健脾益气时常佐以升麻、柴胡、葛根以升清,竹茹、半夏、旋覆花以和胃降逆。程丽芳   善用黄连与肉桂,黄连与砂仁,黄连与桂枝,黄连与细辛等,其指导思想即是针对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上述用药是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互配伍,相互制约,达到辛温能发散而升提脾阳去寒邪,苦寒能下行而沉降胃气除热邪的目的。潘森等  认为脾胃病中,病邪交阻于中焦,寒热错杂,若单用辛温芳香化湿则有助热化燥之弊,纯用苦寒清热又有助湿阻气之嫌,故须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如金铃子散、《丹溪心法》之左金丸,两方均为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方。
    现代医家运用辛开苦降法对脾胃病的临床研究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引起临床各种症状表现。仲景在治疗脾胃疾病中的许多经方至今为临床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孙学勤,韩继忠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36例,痊愈23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王定康  等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5例,痊愈58例,好转21例,无效6例,有效率92.9%;王鸿君  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下垂153例,治愈9l例,有效51例,无效11例,有效率92.81%;康存站  等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下垂82例,临床治疗后痊愈74例,有效2例,无效6例,有效率92.68%;季晓军  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2例,62例中一治愈32例,好转24例,无效6例,有效率90.32%;李洪功  应用生姜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证82例,治愈51例,显效24例;无效7例。有效率91.4%;杨金环  应用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69例,临床治愈5l例,显效1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8%;陈兴术,向绍勇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5例,I临床治愈15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91.1%;卢怡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4例用左金丸加黄芩白术等煎服,对照组30例服用胃苏冲剂,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8例,有效率97.1%;朱可奇  以加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治愈38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9%。
    小    结
    综上所述,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已取得可喜的进展,我导师在临证中发现,患慢性脾胃病,尤其是功能性脾胃病患者,大多有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等表现,如证见胃脘痞满或胀痛,嗳气或吞酸泛苦,腹痛或肠鸣,大便溏泻,饮食不慎或受寒病易作等,而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逆散等寒热并调之方加以化裁,则每每用之有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中焦枢纽,二者相反相成,维持着人体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这种脾胃协调的生理功能,称为脾胃和调。而脾胃和调的基础是脾胃气机升降正常。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脾不得升清,胃不能降浊。这种病理状态即为脾胃不和、升降失调。辛开苦降法则的提出正是针对脾胃升降失常的病理,将辛味药与苦味药合用,应用药物的趋向性能,针对病势去向,调理恢复脏腑气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的治疗大法。
作者: 李同享 薛西林 2013-1-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