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研究进展

来源:中医药临床
摘要: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发热有时是首发和主要症状。肿瘤患者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通常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有较满意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作一综述。病因病机癌性发热属于中医学内伤发热范畴,多为低热,病程较长,......

点击显示 收起

    癌性发热是恶性肿瘤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发热有时是首发和主要症状。肿瘤患者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通常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其病程长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辨证治疗癌性发热有较满意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癌性发热作一综述。
    病因病机
    癌性发热属于中医学“内伤发热”范畴,多为低热,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医宗必读》云:“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正虚为气、血、阴、阳虚损,邪实多见痰湿,血瘀。《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此是血府血瘀。血瘀之轻者,不分四段,惟日落前后烧两时;再轻者,或烧一时。此内烧兼身热而言。”罗毅 认为本病正虚以脾肾两虚为最常见。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水湿停留,湿聚郁而化热,湿热交阻,则见身热不扬,汗出热不退。湿聚
化痰,痰阻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日久则瘀血停积,气血不和,营卫壅滞而发热。其病在血分,属阴,故发热多在夜间或午后出现,多为低热。白雪  等认为癌性发热其热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实所致,多以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应以温阳益气,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治疗癌性发热,多先辨虚、实两证,结合临床表现虚证有气、血、阴、阳虚损证,实证有湿、热、痰、毒、瘀相互为病。亦有从六经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者。
    焦中华  在临床上主张将癌性发热分为:①毒热炽盛型,②湿热内蕴型,③肝经郁热型,④阴虚发热型,⑤瘀毒内阻型5型,指出癌性发热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概括而言,为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热、毒、痰、瘀相互为病,不同时期可分别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李勇  等认为癌性发热为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热、毒、痰、瘀相互为病,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因此首先应辨虚实,虚证分为三型:①气虚型。②阴虚型。③血虚型。④阳虚型。实证分为四型:①热毒炽盛型。②湿热蕴结型。③毒瘀互结型。④肝气郁结型。秦善文  将癌性发热分为虚、实证治疗。实证:热毒炽盛型,湿热蕴结型,毒瘀互结型,肝气郁结性;虚证:气虚型,阴虚型。黄学武  等认为由于患者体质、病邪、病位、病性、病势、病机等不同,癌性发热经常表现为典型六经症状,并根据六经辨证运用经方,获得良效。虽然对癌性发热进行六经辨证尚属于探索阶段,但临床实践中屡投屡中,给人以重大启迪。白雪等认为其热由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实所致,多以阳气亏虚为基本病机,应以温阳益气,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陈五一  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手术、放疗、化疗都是损伤正气的过程,证属阴阳俱损,并以调和阴阳法治疗晚期肿瘤发热,取得了一定疗效。
    治  疗
1经  方
    王蓉  等用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气阴两虚证晚期肺癌癌性发热32例,组方为青蒿12g,醋炙鳖甲20g,生地15g,知母9g,丹皮12g,黄芪10g,党参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7d1个疗程。治疗组有效率65.7%,高于对照组(59.4%)。P<0.05。胡中华等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气阴两虚型恶性肿瘤发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竹叶石膏汤加减,与未服用者比较分析。结果服用竹叶石膏汤加减后症状改善的有效率83.33%,平均退热时间7.25d;对照组症状改善有效率56.25%,平均退热时间8.55d。证明竹叶石膏汤加减对恶性肿瘤患者气阴两虚发热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郑秋惠  等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减治疗恶性肿瘤发热30例,结果30例经1~2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显效2l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90%。证明小柴胡汤对癌性发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同时还可以缓解恶心呕吐、胸胁苦满、纳呆等胃肠道症状和精神症状。张罗生等  运用清骨散加味(柴胡、地骨皮各20g,黄芩、青蒿、知母、丹皮、生地、沙参、麦冬、秦艽、鳖甲各10g)治疗阴虚癌性发热30例,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申建中  以达原饮加减治疗癌性发热42例,有效率73.8%,疗效优于对照组。达原饮方剂系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所创,申建中取其化湿解郁、凉血活血、清热透邪之效,取得了理想的疗效。陈州华  等曾报道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肺癌癌性发热1例,疗程结束后随访半月未再发热。吴孝雄。等曾报道以益气凉血法治疗晚期肺癌发热验案l则,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患者病情好转,停用该方后未再发热。
2自拟方    
    徐晓东等对晚期恶性肿瘤发热患者60例治以扶正抗癌,益气养血,健脾和胃,药用自拟降温汤:柴胡、半夏、党参、茯苓、白术各15g,黄芩、陈皮、当归各10g,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g,甘草6g,并随证加减。疗效观察显效(1个疗程内体温恢复正常)40例,有效(2个疗程体温恢复正常)17例,无效(体温下降不足I~C或需要其他方式治疗者)3例,有效率95%。退热时间l~9d,平均5.5d。刘华  等以自拟化瘀解毒汤治疗癌性发热患者80例,组方为:肿节风10g,莪术10g,田三七6g,赤芍10g,山慈菇6g,黄芩10g,金银花20g,白花蛇舌草15g,并随证加减。结果显示,治疗癌性发热消炎痛有效率60.5%,化瘀解毒汤为90.5%,2组有显著性差异,而消炎痛治疗体温下降后常反复,与治疗组有显著差异,表明化瘀解毒汤疗效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余守雅  以固本退热汤(石膏40g,太子参30g,芦根、花粉各15g,地骨皮、枳壳、麦芽各12g,知母、银柴胡、苍术各10g,甘草6g,随证加减)治疗恶性肿瘤发热30例,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为6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另有研究者自拟方制成成药,取得良效。如贾英杰  等采用癌热宁栓(由银柴胡、地骨皮、虎杖、白花蛇舌草等组成,采用水煮醇沉法,由医院药厂制备,每粒6g,每粒含生药3g,批号:20050718—2),每次1粒,每日3次,用于直肠接触性给药。对照组使用消炎痛栓,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停药7d后判定疗效。2组降热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86.7%,对照组为66.7%。观察组降热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 06,P<0.01)。并以家兔发热模型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实验表明,癌热宁栓剂解热作用可能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亦通过急性毒理实验证明,该药无明显毒性,临床使用安全,为其临床用于治疗癌性发热提供了毒理学的实验依据   。
结  论
    癌性发热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非感染性发热。其发病因素主要为: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源性致热源;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部分肿瘤产生异位激素引起机体各种炎性反应;肿瘤因生长迅速而缺血缺氧引起自身组织坏死以及治疗引起肿瘤细胞坏死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导致机体发热;肿瘤侵犯或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发热;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西药治疗常选用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易反复,且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副反应。
    中医将发热分为外感性发热和内伤性发热,癌性发热属于内伤性发热,为人体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失调,加之热毒痰瘀互结为病。中医中药运用辨证论治,具有疗效稳定、不易复发、不良反应少等优势。治疗方法或扶正补虚,或祛邪除瘀,均取得较好的疗效。癌性发热为恶性肿瘤常见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中药在治疗发热方面有其优势,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作者: 李晗 2013-6-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