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肾藏精”理论在慢性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许多学者在理论探讨、临床运用、现代生物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慢性肾病(CKD)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CKD的患病率为10.8%。如何更好的发挥中医特色,将肾藏精理论运用到CKD的防治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肾藏......

点击显示 收起

    “ 肾藏精”理论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许多学者在理论探讨、临床运用、现代生物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慢性肾病(CKD)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CKD的患病率为10.8% 。如何更好的发挥中医特色,将“肾藏精”理论运用到CKD的防治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肾藏精”的理论探讨、现代生物学研究以及其在CKD中运用综述如下。
l  “肾藏精”理论研究
1.1  “肾藏精”的内涵:“肾藏精”是中医理论中肾的功能之一,是肾各种功能的基础。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闭藏作用  。肾对精气的闭藏,不使其流失,以维持肾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李瀚曼  认为,肾藏精是指肾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生长发育或再生修复的精微物质。肾所藏之精包括生殖之精、骨髓之精、脏腑之精、生克之精。易青 认为,对肾藏精的理解不应仅局限于肾对肾精的贮存、闭藏作用,还应从肾生精、肾藏精、肾化精三方面去理解,且认为肾精与肾气存在互生互用的关系。肾精依靠‘肾气得以产生与贮存;肾气的产生又必须以肾精作为物质基础。
1.2“肾藏精”与肾主水、肾主骨、肾生髓的关系研究:李慧  认为,“肾主水”源于肾中精气,肾中精气分化的肾阴、肾阳是机体各脏腑阴阳的根本,维护各脏腑阴阳的平衡,以保证水液的正常代谢。其次,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对维持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至关重要。李奕祺  认为,“肾藏精”与“肾主水”为肾脏的两个基本功能。“肾藏精”与“肾主水”两种重要生理功能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撮合下得到协调统一,且其内涵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实、发展。两者应结合起来统一研究,达到精水合一。李小生等  认为,肾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以养骨骼,故“肾主骨”。《医经精义》亦云:“骨内有髓,骨者随所生,肾藏精,精生髓,故骨者,肾者所合也  。阐明了“肾藏精”与“肾主骨”的内在关系,骨骼的发育与生长有赖于骨髓的滋养、肾精的化生。张登本  认为,肾藏生殖之精,是髓、骨骼生成的原始物质;髓藏骨中以养骨;肾藏精促进骨骼的发育;肾病伤精,是骨病发生是主要病机。从“肾主骨”发生学角度阐述主精与主骨的关系。“肾藏精”与“肾生髓”的关系主要集中在精生髓化血方面。李艳彦  认为,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精能生髓,血液的化生离不开精髓的作用。肾精所化生的肾阳与肾阴在血液化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吴志奎等  从治疗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中验证“肾藏精生髓、髓生血”的科学性,并基于上述理论在治疗地中海贫血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2  “肾藏精”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自1977年Besedovsky提出“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NEI网络)学说后,国内许多学者相继将此引入肾藏象的研究中。沈自尹院士   认为,肾之所藏之精可以相对应于胚胎干细胞以及其他分化为各种组织器官的成体干细胞,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淫羊藿总黄酮(EF)作用于与肾上腺皮质干细胞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发现,大量应用皮质酮后基因表达出现下调,表明EF对生长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逆转可能是其改善肾阳虚和(或)激活肾上腺皮质干细胞的分子机制。在分子层面上探讨“肾藏精”和干细胞及微环境的关系。张进等在前期“干细胞具先天之精属性’’的基础上,将干细胞的特性与肾藏精学说进行比较分析。从肾藏精与干细胞调控系统的关系、干细胞特定的微环境是肾藏精的重要内涵等方面探讨“肾藏精”的现代实质,提出“肾藏精的现代实质在于局部微环境依赖的干细胞自我调控系统,受以性激素系统为中心的全身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孙玉文等从遗传学角度阐述“肾藏精”的含义,认为DNA承载所有的遗传信息,DNA稳定是维持机体自稳态的核心,DNA修复通路正常,细胞才能正常的生长、分化、发育,才能将遗传信息正常的传给子代。肾之所藏先天之精与DNA在来源、维持生物正常生长发育与生殖、维持机体自稳态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陈云志等。15-16J从维生素D对骨的形成、代谢,以及对生殖系统的影响方面探讨肾精的生理功能。维生素D源于皮肤经肾代谢后具有活性及维生素D对维持毛发、皮肤的发育解释‘‘ 肾者主为外”、“肾治于里”;维生素D作用于小肠黏膜维生素D受体(VDR)促进
钙的吸收、对肌肉运动能力的影响解释“脾肾相关”;维生素D通过肝肾的两次羟化过程解释肝肾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维生素D可能是“肾藏精”的物质基础。
3  “肾藏精”理论在CKI)中的运用
3.1  “肾藏精”与蛋白尿:中医认为蛋白尿属“尿浊”、“精气下泄”等范畴,是人体精微物质外泄的表现。刘新等将60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壮肾1号颗粒(壮肾固精方)、对照组采用中成药肾炎舒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6%。研究证实,壮肾1号颗粒有固肾涩精、祛瘀消肿作用,可减少蛋白尿,用于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赵志新和金玉龙  将IgA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金水宝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五子固肾汤。治疗8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治疗组为94.44%,且五子固肾汤可有效防治IgA肾病尿蛋白,提高缓解率。
3.2  “肾藏精”与肾性水肿:肾性水肿引起的水负荷过多是各种肾脏疾病高血压的机制之一,是CKD加重因素之一。张扬和何学红1_20.1将5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6例给予激素或环磷酰胺常规治疗;治疗组28例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阳虚者以右归饮合桂附地黄丸加减,阴虚者以左归饮合归芍地黄汤加减。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4%,治疗组为89.3%。因此认为,补肾的中药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水肿的防治具有优势。瞿伟和李靖  在糖尿病肾病水肿治疗中,加服补肾利水中药的疗效优于单纯对症治疗的对照组,表明从肾藏象理论出发,以“肾藏精,肾主水,肾主开阖,肾阳蒸化”为指导辨证用药,对慢性肾性水肿具有明显优势。
3.3“肾藏精”与肾性骨营养不良和肾性骨病:陈健   将肾性骨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罗盖全、钙尔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散。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PTH)、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1.1%、治疗组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加用补肾为主的中药对肾性骨病的疗效优于单用补钙药。白丽娜和李月红  采用固本益肾汤治疗肾性骨营养不良,并与骨化三醇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对血钙、血磷、PTH、肾功能等指标上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80%)高于对照组(72%)。
3.4  “肾藏精”与肾性贫血:戴晓霞等  将60例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叶酸片、铁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补肾生血汤。两组均治疗8周后,测定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肌酐(Scr)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6.67%)。上述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以益精生髓为主的补肾生血汤对肾性贫血有较好疗效。刘春辉采用益肾补血之地黄补血汤联合促红素对肾性贫血治疗,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促红素治疗,在改善Hgb、HCT指标有显著效果。
4结语
4.1  加强理论研究,将“肾藏精”横向联系的研究理论运用到CKD的防治中:随着藏象学说研究的开展,“肾藏精”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无论从文献资料的整理、证候模型的设计,到临床应用的开展、动物实验的实施等方面均有诸多研究。但“肾藏精”理论研究与“肾主水”、“肾主骨生髓”、“肾开窍于耳”以及肾脏形体官窍理论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较少,特别是将其理论运用到肾脏疾病的防治则更少。今后应深入“肾藏精”与其他藏象理论横向联系的研究,注重肾藏象理论与肾脏病防治实践的有机结合,大量开展藏象理论指导下防治肾脏疾病有效方药的临床研究等。
4.2推广生物机制研究成果,将“肾藏精”纵向研究成果转化到CKD的防治中: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发生学、生理学、病理学、免疫性、分子生物学以及代谢、蛋白、基因三大组学等各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这些成果完全转化为临床应用还比较欠缺。随着现代转化医学的兴起,更需要把现代生物机制研究成果更好的转化为临床实践中去。如可以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一、两个难治性肾脏疾病的防治中,由点到面逐渐铺开,发挥研究成果优势,使其真正体现应有价值。在中西医不断碰撞交汇的今天,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进行交流、合作,将宏观优势与微观特色进行和谐、统一,将理论成果与机制创新进行融合、实践。真正将转化医学落实到临床实际中,努力提高CKD的防治效果。
作者: 范为民 王小琴 2013-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