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的临床进展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动脉硬化性疾病作为一类慢性复杂性疾病,既是多种病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动脉硬化的防治已成为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疗效和方法。笔者就近年来对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述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动脉硬化性疾病作为一类慢性复杂性疾病,既是多种病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多种疾病的病因。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本病发生率增高.现已跃居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列  。动脉硬化的防治已成为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疗效和方法。笔者就近年来对老中医药专家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动脉硬化可归为中医学“眩晕”、“头痛”、“健忘”、“痴呆”、“中风”、“胸痹”、“真心痛”、“脉痹”、“脱疽”等范畴。早在《内经》中,痛证的病机就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仲景对眩晕的认识包括“无风不作眩”和“痰饮致眩”之说:后世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近年来老中医药专家对动脉硬化的中医病机认识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肾虚为本、多痰多瘀 许心如认为脑动脉硬化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是由于年老机体机能逐渐减退,主要是肾精日渐不足,肾虚所导致的肾水不足,髓海不充。朱建贵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多按中医学“眩晕”辨治,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瘀、痰浊及肝肾亏虚有关,病机以肾虚血瘀为主。肾精生髓养脑,肾脑相通,共主机体的生理活动。由于肾精不足,肾阴虚衰,精不生血,阴不生津,致血燥津枯,血液黏滞,运行不畅而成瘀滞;肾阴虚损,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亢盛,则津液耗损。水不涵木,木失条达,致使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或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或肝阳上亢,气机上逆,此皆可以成血瘀之弊。临床可见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1.2脾胃虚损、气血失和  郭维琴在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中发现,一些经过再灌注介入治疗和规律服用口服抗心绞痛西药的患者,由于“金刃”所伤或长期服用降压、抗心绞痛以及调脂等药物,会导致脾胃的亏虚,日久亦损伤脾阳致脾胃虚寒,故认为此类患者病机为脾胃虚寒、气虚血瘀。李东垣提出“百病皆脾胃衰而生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生与脾胃虚损密不可分。脾胃亏虚不能化生气血以养心,致心气亏虚,心脉失养;心脉失养,不荣则痛;心气亏虚,则血行不畅,易致心脉瘀阻,不通则痛。“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气不化津,聚而为痰,痰瘀互结,痹阻心脉。胸中为宗气所主.宗气为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所化生之精微所形成.脾胃亏虚则宗气生成不足,故此类患者可见胸闷、气短、乏力。陈淑长   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不只是局部组织气血瘀滞的病变,而且是全身气血虚弱的表现.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本病与脾胃有着紧密的联系。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水谷不化精气,不得上输于肺而下流,成为湿浊,则肌腠失养、湿腐蕴阻而发病。
1.3  阴虚肝旺、肝阳上亢魏执真 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脑动脉硬化患者见头晕、头胀,因烦劳恼怒而加剧,心烦易急,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等“阴虚肝旺,肝阳上亢”的表现。肝体阴而用阳,其性主动主升。郁怒焦虑,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阴血,阴不制阳;或肝肾阴虚,阴不涵阳,以致肝阳升动太过;肝阳上亢,清空被扰,则发为头晕头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
1.4  火热毒邪、蕴积脉络王连志称动脉粥样硬化为“脉积”,认为其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火热痰瘀互结、瘀久成积,积于脉络而引起;同时积而成块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产物。脉积致病因素虽复杂.但最终均归结为火热痰瘀互结而成积。王化良在冠心病的辨证中提出火邪是其重要发病因素。认为现代人心理压力较大,常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多食肥甘厚味、烟酒辛辣皆易生热毒痰浊之邪,热积日久化火,必耗津伤液,灼津为痰,入血脉,壅遏气血而致瘀;人过中年,肾气渐衰,肾阴亏虚,血液浓稠黏滞,受热毒煎熬,瘀血渐生,如此,热毒、瘀血、痰浊逐渐损伤血脉,结聚成块,而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赵淳 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时重视毒邪为患,并指出毒邪有内外之分,外袭之毒有邪化为毒及邪蕴为毒两种方式,前者常由六淫之邪转化,后者多由外邪内侵,久而不除,蕴积而成。脏腑功能紊乱可产生内毒。潘智敏    也在肾虚血瘀的基础上强调脂毒为患。
    正如周仲瑛等  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在血脉,根在脏腑,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亏虚,阴虚多见,而涉及心、脾,标实主要是痰瘀痹阻,痰浊为重。且常见痰与风、火、湿相兼,瘀常与气、热、寒杂呈。
2治则治法
2.1补肾泄浊,化痰祛瘀朱建贵 认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眩晕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不宜单纯地补虚或泻实,应该虚实同治并有所侧重,即以补益肝肾“补虚”,以活血化瘀“祛实”,以补肾为根本大法,滋养肾阴,填精益髓,阳从阴化,阴阳双补,并配合活血化瘀药物以攻其瘀血,使血行流畅,气血调和。自拟益肾活血方:制何首乌20 g,女贞子20 g,枸杞子10 g,丹参20 g,川芎12 g,地龙12 g,葛根30 g,白蒺藜10 g。方中制首乌、女贞子、枸杞子益肾为君,丹参、川芎、地龙活血通络为臣,佐以葛根引诸药直达颈部,白蒺藜疏肝平肝,用以改善头晕、头痛等症。张琪112’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以肾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的长期慢性疾病。据此,创立“补肾泄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治法,具体分为补肾阳、补肾阴法,分别创立血脉通I号、血脉通Ⅱ治疗“肾阳虚痰瘀证”、“肾阴虚痰瘀证”之颈动脉粥样硬化。许舒畅治疗脑动脉硬化采用滋补。肾阴治法.兼以活血化痰开窍,常用方剂:山茱萸肉15 g,生地黄、熟地黄各15 g,巴戟天10 g,淫羊藿10 g,石斛20 g,石
菖蒲15 g,丹参30 g,桃仁15 g,红花15 g,钩藤15 g,
天麻15 g,甘草10 g。
2.2调中理脾,益气活血郭维琴H’在治疗伴脾胃虚寒证之冠心病胸痹心痛患者,确立益气活血,温中健脾的主要治法。常用人参配黄芪,补气培元,补脾益肺为君,以后天益养先天,使诸气治而元气足,从而五脏得以给养,心气得以充足;白术燥湿健脾益气和胃为臣: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助,配合参、芪共同达到益脾胃补中气作用;毕澄茄温中健脾,降气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健脾,兼助阳补心气。在此益气健脾温中基础上加人丹参、红花、鬼箭羽等活血化瘀药,使扶正以祛邪,益气以祛瘀。
2.3养阴平肝,潜阳降逆魏执真㈣临床上多用养阴平肝降逆之柔肝清眩汤临证加减:白芍30 g,桑叶10 g,菊花10 g,生石决30 g(先煎),珍珠母30 g(先煎),钩藤lO g,天麻10 g,川芎15 g,丹参30 g,川牛膝30 g,地龙30 g,香附10 g,乌药10 g。白芍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生石决明、珍珠母、钩藤、天麻平肝潜阳:川牛膝功擅苦泄下降,能引血下行,对阴虚阳亢之证与上述诸药配伍可加强潜阳摄阴、镇肝息风之力:地龙入血搜风、活血通络。川芎行气活血、搜风、开郁;丹参为活血化瘀之要药;香附能“主一切气”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乌药可散寒行气止痛,二者相合主散诸般气症。诸药共用共奏养阴平肝潜阳之功。使亢阳得降,清窍得利,而眩晕止。    
2.4清热解毒,软坚消积  王连志 通过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出软坚解毒、化痰祛瘀的治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用药由鳖甲、三棱、山楂、黄芩、松针、海藻等组成,方中以鳖甲为君药,具有滋阴清热、潜阳息风、软坚散结的作用。三棱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作用;山楂、海藻具有软坚散结、化痰消积止痛的功能,三药配合鳖甲起到了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积痛作用。黄芩、松针具有清热解毒功能,诸药配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王化良_8’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运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可达到“消炎”的目的。临床常用金银花、连翘、白花蛇舌草并配以黄芩、夏枯草、菊花、鲜芦根等清热泻火燥湿类药物。
3特色疗法
    徐舒畅等   运用灸法(穴取百会、天窗、气海、关元、足三里、中脘、脾俞)配合益气活血升阳方(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山药30 g,炙甘草10 g,升麻6 g,葛根15 g,蔓荆子30 g,当归15 g,川芎15 g,桃仁10 g,红花10 g,陈皮10 g),治疗气虚血瘀、清阳不升型脑动脉硬化症,观察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并能有效降低血脂及血液黏稠度。周金凤等  取命门、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太溪、太冲穴(其中命门穴平刺,双侧足三里加温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疗效。此外,壮医、维医等在治疗动脉硬化性疾病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疗效。
4现代药理研究
    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与脂质浸润、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有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可在上述多个方面发挥抗动脉硬化作用。黄芪多糖可增强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吞噬能力,白芍总苷能够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姜黄提取物 具有明显降低实验性动物血清中TG和LDL的作用,并且可以升
高HDL。姚红等通过建立体外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体系的实验研究表明,葛根总黄酮对常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三七总皂苷  、钩藤生物总碱  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丹参水提物可以改善TNF-c~引起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在动脉硬化发生早期可以起到保护内皮功能的作用.同时对脂质氧化、巨噬细胞向内皮下迁移起到一定的抵抗作用。      
    丹酚酸B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且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凝血和抗凝血物质平衡具有影响。一定浓度的丹酚酸B可以通过上调血栓调节蛋白和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表达,下调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的表达而起到提高其抗凝血活性的作用。黄芪多糖 具有抗炎症反应功效,对动脉硬化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Fang等C35-36]检测了兔动脉硬化斑块中CD40、VCAM-l和IL-1的蛋白水平。发现丹参酮ⅡA可以降低斑块中这些炎性因子的表达。
5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动脉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作了一定的探索,理论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对于本虚标实,标实主要为痰、瘀这一认识上各家观点基本一致。中医药以其“整体、动态、调节、平衡” 的特征对防治动脉硬化性疾病有明显的特色及优势。同时也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于中医药疗效的判断有意义的客观指标较少;二是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临床疗效的观察,较少与现代生物学新技术相结合。为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研究与总结,同时应注意多学科交叉,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在继承中求发展与创新。
作者: 蔡增博 赵瑞成 张崇泉 赵文博 李玉华 2013-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