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活血化瘀法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颅脑损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在我国因创伤致命的伤员中,半数以上与颅脑损伤有关。目前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颅脑损伤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活血化瘀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具有可行性,且临床疗效较好。1活血化瘀法应用于颅脑损伤的理论依据从《内经》以来的历代文献,都认为瘀血内阻是颅脑损伤......

点击显示 收起

    颅脑损伤是指外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在我国因创伤致命的伤员中,半数以上与颅脑损伤有关。目前活血化瘀药物治疗颅脑损伤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活血化瘀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具有可行性,且临床疗效较好。

1  活血化瘀法应用于颅脑损伤的理论依据

    从《内经》以来的历代文献,都认为瘀血内阻是颅脑损伤的基本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便是瘀”。颅脑损伤后离经之血瘀阻颅内,使其周围脑组织受压,脑水肿明显,甚至形成脑疝,因此血肿的尽快消除.减少其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是改善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键。而活血化瘀药物具有加速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另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是颅脑损伤病情发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缺血、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乳酸积蓄,局部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使红细胞黏稠度增加,同时由于儿茶酚胺及自由基大量产生,又促使血小板凝集,进一步加重血黏度,加重脑循环障碍。近些年来不少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维护脑损伤时血脑屏障结构的完整性,改善其功能,并可间接地拮抗及清除自由基,阻断神经细胞的凋亡,降低NO的毒性。药理学实验已证明,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脑血肿吸收、减轻脑水肿的作用,同时具有提高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2活血化瘀法的组方用药

2.1  行气化瘀法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因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诸病源候论》云“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气滞、血瘀每常并存。临床选用川芎、郁金、延胡索、香附等中药以行气化瘀。

2.2凉血化瘀法  蓄血日久.可郁而化热。而热人营血。血热互结,亦可形成瘀血,每易致“瘀热搏结”之证。正如张秉成《成方便读•复元活血汤》所言“血瘀之处,必有伏阳”,应与之凉血化瘀之法治疗。临床选用水牛角、丹参、牡丹皮、郁金等中药以凉血化瘀。

2.3  通腑化瘀法  颅脑损伤多因病情较重、长时间卧床而见便干、便秘等腑气不通之候,而腑气不通又是颅脑损伤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脑中瘀热阻窍,每于热结阳明相关;而阳明胃肠专司气机之通降,通降失常,则积滞内停、燥矢内结,必然加重瘀血阻窍之病势,故应急予通降阳明胃腑之热,上病下取,以缓解上之“血苑”.取“化瘀生新,釜底抽薪”之意。临床可选用生大黄、芒硝、当归、桃仁等中药以通腑化瘀。

2.4豁痰化瘀法瘀血指体内血液停滞不能正常循行;痰浊为津液在体内输布和排泄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致;津凝为痰、血滞成瘀,故津液、血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为痰浊、瘀血。《诸病源候论》说“诸疾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说明痰浊阻滞脉道,血行受阻而成瘀,而瘀血阻滞,气机不畅,气不布津而生痰浊。《医学正传》日“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而恶化。临床选用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竹茹等中药以豁痰化瘀。
3活血化瘀法时机的选择

    目前活血化瘀法应用于颅脑损伤虽为多数学者接受,但用药时机选择仍未达成共识。多数认为颅脑损伤6 h以内继续出血最多,6-24 h部分患者可继续出血,24 h后很少。但笔者曾遇48-72 h仍有继续出血者,为防继续出血加重病情.应从发病或术后72 h后开始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如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且凝血功能正常,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宜早不宜迟。

4总  结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学治疗大法之一,是血瘀证的特有治法。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颅脑损伤均为瘀血证,瘀血内阻是颅脑损伤的基本病因病机。可根据临床辨证选用行气化瘀法、凉血化瘀法、通腑化瘀法、豁痰化瘀法治疗。

 

作者: 郭飞 赵标 焦常新 曹佑德 付耀武 史玉虎 2013-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