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陈德华 :如何加强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成为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其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方向。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方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学计划涉及到中西医学两个体系,对两套基础课、两套专业课、两套临床课的设置,课堂教学课时比例、实验、临床实习比例等环节,都......

点击显示 收起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已成为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其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是核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组织细胞:教材、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教学实习医院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人才的融合体。
  一、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西医结合方针是制定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学计划涉及到中西医学两个体系,对两套基础课、两套专业课、两套临床课的设置,课堂教学课时比例、实验、临床实习比例等环节,都应该有利于中西医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中西医结合自学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及工作能力培养。
  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各专业教学计划要在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都要使两个医学体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通过基础理论、专业临床课、临床实习等环节体现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基础课和临床课的结合,提高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因此,中西医结合各专业课要在教学计划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
  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过3年、4年、5年、7年等不同年制的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学制长短一方面取决于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是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组织细胞
  中西医结合是一个新的医学体系,是多学科构建的,根据中西医结合不同层次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是培养合格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必要的条件。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开设创造学这门课程意义非常深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习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排除学习过程中思维障碍,增强中西医结合逻辑思维,开创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的结合运用。该课程主要介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设计方法和论文写作方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研特点和意义,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的基本类型,科研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要素,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过程,科研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同时还要介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理论探讨类论文、科研类论文、中西医结合类论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为从事中西医结合科研、教学、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医学伦理学是一门以医德现象为客观进行研究的独立学科,教育学生先做人后做好医生。它主要研究医学职业道德。
  开设普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中学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获得并掌握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条件。
  中西医学基础课是研究中西医人体正常与异常形态结构、机能、致病原及预防和治疗的一类课程,是中西医结合学生了解西医和中医关于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和防治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基础,并从理论上探讨中西医两个体系结合的主要途径。其中西医基础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用生物化学、医用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中医基础课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四大经典”、中医各家学说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课是以两个专业为中心所组成课程。专业课体现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必修课有47门,限修课18门,选修课4~5门课。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必修课41门,限修课19门,选修课4~5门。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课的切入点,它论述的病种最多、范围最广,从中西医两个角度系统地论述各种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特有的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在临床各科中具有中西医结合普遍意义。
  内科学是引导学生走中西医结合道路最好的途径,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突破口。中西医结合医学七年制专业的创建,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需要,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西医和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大有关课程的课时,拓宽研究中西医医学的结合点、生长点,培养新思维、创立新理论。
  三、教材建设是培养人才的蓝图
  前南京中医学院在上世纪50年代初编写的第一本《中医学概论》为全国高等医药教育界广泛应用,之后又为西医学习中医编写不同层次、不同学制的教材。如所编写的中西医结合三年制本科专业教材,根据三年制学员大部分来自基层医疗机构,多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特点,以着眼于提高理论水平为基点,着重以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为主干,中西医医学专业系统知识为内涵,两个医学体系宏观结合为框架,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西医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为手段,临床治疗提高疗效为目的。还编写了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课专业共32门课程。其中中西医学基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研究中西医对人体正常与异常形态结构、机能、致病原因等,将中西医中内容较接近的课程并编。
  近年来所组织编写的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以全国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比较适合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五年制和七年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基本用同一个系列教材。七年制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后两年以硕士水平培养为目标,加大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
  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学生临床实践分三个阶段:
  一是临床见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认识并了解中西医医疗的一般过程和有关医院的三级教学查房、示范教学查房、病案讨论、医护人员工作规章制度等,从而获得有关诊疗实际操作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二是专业实习,又叫轮回实习。这一阶段要使学生在掌握中西医两个体系的一定专业知识之后,到中西医结合教学医院,在临床教师指导下以见习医生身份参加实际工作,在综合运用所学的中西医两个体系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专业知识,并能初步用中西医两种知识技能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诊疗问题。学生通过专业实习,经过抄方、试诊,初步具有运用中医理论知识独立诊病的能力,并得以进一步加深对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理论的理解。
  三是毕业实习。这时学生以实习医生身份,直接参加医院临床工作。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中西医专业理论知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医疗任务,熟悉并掌握医疗过程中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以期成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医生。
  在各种临床实践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诊疗能力,即能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掌握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抢救危重病人的方法。 D2

作者: 陈德华 2006-9-1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