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并重防治中风——黄燕教授防治中风经验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曾参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后期重点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目前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缺血中风综合防治方案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其以阴阳类证对中风进行辨证论治,在国内建立起了首个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益气......

点击显示 收起

  黄燕,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大脑病专科主任、脑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曾参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后期重点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目前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缺血中风综合防治方案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其以阴阳类证对中风进行辨证论治,在国内建立起了首个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益气活血养阴治疗中风恢复期的病人,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黄燕教授从医25年,对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衷中参西,兼收并蓄,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师从黄燕教授学习脑病,在随诊过程中获益匪浅,现将其防治中风的经验简要整理如下:

  重视未病先防

  中风为致残率、复发率都很高的中老年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有烟酒嗜好,加之工作压力大致使中风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黄教授非常推崇《内经》的“治未病”理论,对门诊患者中存在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可能的中风先兆症状时,常积极询问其原因,劝其努力戒除不良的生活嗜好,并积极对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等中风的高危因素。如存在高危因素,黄教授强调要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立足中医,又善取西医之长,谨防中风的发生。

  以阴阳类证辨证论治

  黄燕教授认为“脑为元神之府”,针对中医药治疗中风存在着辨证不统一、临床可操作性差等问题,根据中医体质学说和外邪“从化”理论,采用辨证决策树模型,提出并建立了中风病“阴阳类证”辨证论治体系,既遵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又结合了现代医学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她认为,常见的中风证候要素有风、火、痰、瘀、虚(气虚、阴虚)。中风病阴阳类证辨证”的核心内容是:痰瘀为中风病的基本病理因素和病机,贯穿中风病的始终,风证为疾病的诊断因素而不是证候的诊断因素。所以在临床上只需要确定一级路标(火热)、二级路标(阴虚阳亢、气虚)即可辨证。临床上首先依据一级路标“火热”来判断是否有热象,据此可分为阴类证、阳类证,有“火热”之象者为阳类证,无“火热”之象者为阴类证。在阳类证里再依据二级路标“阴虚”分实火和虚火,有阴虚表现者为“阴虚风动,痰瘀阻络证”,无阴虚表现者则为“阳亢风动,痰热阻络证”;阴类证里依据二级路标“气虚”来判断有无气虚之象,有气虚之象者为“气虚痰瘀证”,无气虚之象者则为“痰瘀痹阻脉络证”。阳类证常用方药为天麻钩藤饮、通腑醒神口服液等;阴类证常用方药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合复方黄芪口服液等。

  临床中阳类证以出血性中风所占比例较大,黄教授善用以大黄为主要成分的通腑醒神口服液治疗,认为通腑泻浊可促进醒脑开窍,有助于神志及肢体功能早日恢复。她在治疗阴类证时认为,气虚、痰湿、血瘀虽常相兼为患,但又各有所侧重。“瘀”无论从病机还是从病理因素上讲与中风病如影随形。因此,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始终,药量可根据不同阶段及不同证型中血瘀轻重进行调整,此法常用药有桃仁、红花、川芎、丹参等,气虚为主生黄芪常用量为60克,并喜用党参、五爪龙等,痰湿偏重常用药为瓜蒌、胆南星、石菖蒲、天竺黄等。各证可根据临床表现加减通络祛风药,如僵蚕、地龙、全蝎、豨莶草、白蒺藜等。

  衷中参西、内外结合

  黄教授认为,中医学的思维和辨治模式代表着医学思维和辨治模式的终极发展方向。在管理上将中西医各自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在临床上进行优化组合,参照欧美国家“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将现代医学的紧急救治和中医学在护理和康复中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内建立起了首个中西医结合的“卒中单元”,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卒中病房管理。在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强调中西医、内外科完美结合,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构建从院前急救到住院治疗再到康复预防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诊疗体系模式,为脑血管病患者及时提供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康复治疗等,为脑血管病患者的所有相关问题提供“一站式”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了中风患者生存率,降低了致残率及复发率。

  恢复期重益气活血养阴

  黄教授认为,中风患者多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原因。其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气血逆乱而导致的风、火、痰、热、瘀等标实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以本虚(气虚、阴虚)为主。“气为血之帅”,气虚运血无力,易致血行滞涩。脑窍闭塞从而中风偏瘫;阴虚一方面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上冲脑窍,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生出血性中风,另一方面可由年老阴津亏损而致血液黏滞,阻塞脉络发为缺血性中风。在中风病程演变过程中既可因风火相煽、痰热互结等病理变化进一步伤阴耗津;还可因瘀血阻滞脉络而致新血不生、血燥津伤。中风治疗过程中因过用破血逐瘀等辛燥之品、通腑泻下等寒凉之剂而耗阴伤气。因此,黄教授对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强调在补气阴的基础上配以活血药以促进气血运行,经脉通达,方药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根据兼证适当加减熄风之天麻、白蒺藜、钩藤等,化痰之半夏、胆南星、贝母、僵蚕等。

  中风后积极进行二级预防

  中风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病人的生活质量。国内多家研究单位统计显示,缺血性卒中2年内的复发率高达15%~30%,5年内复发率高达20%~47.7%。因此,积极开展中风的中西医结合的二级预防,防止中风患者再次发生中风对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家庭负担、降低中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黄教授认为,中风的二级预防应是一个包括中西医的、综合的、多方(医生、患者、家属及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期的过程。初发中风后对既有的各种危险因素应高度重视,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在行为干预的基础上使用各种中西药物,将血压、血糖、血脂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家人应给与中风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督促其服用药物,协助其进行康复锻炼及运动等,防止中风的再发。

作者: 秦秀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