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放疗副作用的中西医治疗

来源:东方药膳
摘要:化疗与手术、放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种主要手段,使许多恶性肿瘤得到长期缓解和治愈。近年来,化疗药物正由姑息性治疗逐渐向根治性治疗过渡,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广大癌症患者的重视。由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代谢差异,抗肿瘤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盲目杀伤了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尤其是增......

点击显示 收起

  化疗与手术、放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三种主要手段,使许多恶性肿瘤得到长期缓解和治愈。近年来,化疗药物正由姑息性治疗逐渐向根治性治疗过渡,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广大癌症患者的重视。由于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代谢差异,抗肿瘤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盲目杀伤了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尤其是增殖旺盛、代谢较快的细胞,如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在临床上表现出来一系列的副反应,给病人带来很大的身心痛苦。此外,副反应严重者多终止治疗,从而使肿瘤细胞迅速扩散或因其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即使肿瘤一时缓解,也会很快卷土重来,广泛转移,或重新致癌,造成更为不良的后果。因此认识和防治化疗毒副反应,解除患者痛苦异常重要。目前,由于对抗癌药物毒副作用机理的认识逐步深入,相应的防治办法也日臻完善。中医药、西医药、中西医结合在防治绝大多数毒副反应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WH0将化疗药物毒性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和后期毒性。临床常分为:直接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早期反应,如恶心、呕吐;近期反应,如骨髓抑制;迟发反应,如皮肤色素沉着、不育症等。按脏器又分为,造血系统、胃肠道、肝胆、心脏、肺、肾和尿路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另外还有可逆损伤与不可逆损伤分法。现主要按系统分类。参照了时间分类,将其副反应分述于下:
  局部反应
  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药物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出现药物外渗并不少见。常可引起皮下或静脉的无菌性炎症、干性坏死、皮肤溃疡、疤痕疙瘩。局部反应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疗药物的种类,其次也和外渗药物的数量、浓度、个体敏感性、处理手段等有关。能够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的药物自然无严重后果,但是较强的酸性、碱性及高渗性药物会加重组织坏死。一般多将外渗化疗药物分为发泡剂或刺激剂。国际肿瘤护理协会指出化疗药外渗:发泡剂或刺激剂渗漏到皮下组织引起疼痛、坏死或腐烂;组织损伤轻者可仅有红斑及疼痛,重者可因坏死而丧失功能及失去肢体。发泡剂多引起溃烂、坏死、肢体功能障碍;局部刺激后极少发生组织坏死,多引起静脉炎。
  1静脉炎及组织坏死
  概述:
  易引起静脉炎的化疗药物有5一氟尿嘧啶、呋哺氟尿嘧啶、顺氯氨铂、抗癌锑、培普利欧霉素、环磷酰胺、鬼臼乙叉甙、氮烯咪胺、卡氮芥、鬼臼噻吩甙、丙脒腙,这些药物属于局部刺激剂,以局部刺激为主,多伴有炎症反应及沿静脉部位的疼痛。此外,可肌肉注射的为非发泡剂,常局部引起短时间疼痛。
  易引起皮肤坏死的化疗药物有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阿克拉霉素、氮芥、更生霉素、长春新碱、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秋水仙碱等,这些药有的属强烈发泡剂,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毒副反应:
  静脉炎:局部刺激剂这一类化疗药,在一般浓度下渗出血管外也可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首发症状是疼痛肿胀,局部皮肤多无明显改变,极少发生组织坏死。有些药物尽管不发生明显的药物外渗,但对血管内膜刺激性较大。反复多次使用同一部位静脉,或因高酸性、高碱性、高渗性药物均可发生静脉炎。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暗紫色的静脉在皮肤上清晰可见,并可呈现粗大发硬的条索样改变,一般在2~3个月内自行消失。这种变化是以静脉壁增厚为主要病理改变,影响静脉回流,重者出现栓塞性静脉炎。由于侧枝循环的建立,一般对肢体活动不造成明显影响。
  组织坏死:发泡剂化疗药外渗时,首先发生局部肿胀,数小时后发生渐进性刺痛及烧灼样痛,局部皮肤由苍白转向暗红,局部活动明显受限;之后发生溃烂坏死,并由疼痛转为麻木感,肢体活动受限。受损部位周围逐渐变硬,组织坏死,中心溃疡形成,愈合过程艰难而漫长。基本病理改变为无菌性干性坏死。有报道:阿霉素、丝裂霉素渗漏可导致肌腱和神经不可逆损伤。
西医防治:
  1.首先提高静脉穿刺的准确性,并在静脉给予化疗前后各应注射50一1OOmL以上等渗液体。宜及早保护好静脉,左右臂交替使用,每天更换注射部位,以防静脉栓塞。同时尽量避开腕部等关节处的静脉,选用血流较好的肢体静脉。因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综合征外,不宜使用下肢静脉注射强刺激药物。对反复多次化疗血管难找的患者,以及动脉硬化穿刺把握不大的患者,化疗药物浓度不宜过高,以防外漏因浓度过高而引起组织坏死。锁骨下静脉穿刺,对反复多次化疗静脉炎明显的患者,以及采用强刺激化疗药物,不失为好的输入途径。只要抗炎、抗凝得当,可长期保持通路,有效地避免
化疗药外漏。
  2.化疗药外渗后立即停止注射药物,保留针头,迅速换针管尽量抽吸出皮下外漏的药液,局部冷敷4—6小时可降低组织代谢,减少组织吸收。也可尽早由渗出液的外周向中心部位注射氢化可的松100—200mg,或氟美松20—50mg,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3.不同化疗药可采用不同的解毒方法
  (1)丝裂霉素外渗,可用1—2mL 1mg分子量二甲基亚砜局部注射。
  (2)氮芥等烷化剂外渗,用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局部静脉注射及多点皮下注射各半,数小时后可重复并配合冷敷。也可用30%~40%硫代硫酸钠局部湿敷。
  (3)阿霉素等蒽环类抗肿瘤药外渗,可用碳酸氢钠注射液用生理盐水稀释1倍做皮下多点注射,但总量控制在1OmL以内,配合冷敷4~6小时。
  (4)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鬼臼乙叉甙等外渗,用透明质酸酶皮下多处注射,可数小时后重复,配合热敷增加药物的吸收。
  4.静脉炎明显者可用硫酸镁热敷。亦可用0.1%利凡诺局部冷敷。
  5.溃疡者应予雷夫诺尔湿敷,保持刨面干燥清洁,溃疡面予消炎粉外敷。局部分泌物较多者口服抗生素。溃疡面深者,多采用中药膏剂外敷。久久不愈者,予营养支持促进愈合。    6.坏死组织可用手术方法切除,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中医防治:
  1.化疗药外漏引起红肿疼痛者,可用马应龙龙珠软膏外敷,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
  也可用生大黄10g,红花5g,50%硫酸镁100mL,生大黄捣碎,与红花共置于硫酸镁中,频频振荡,放置一天后外敷局部,每日2~3次。
  痛甚者可口服活络效灵丹(乳香、没药、当归、丹参各l5g)或解毒化瘀汤(连翘、银花、丹皮、丹参、赤芍各15g,乳香、没药各10g,生黄芪、地龙各12g,鸡血藤20g)。七厘散(朱砂、乳香、没药、红花各3g,冰片、麝香各1g,儿茶9g,血竭30g共研细末,每服15~3g)也有明显止痛消肿、散瘀活血作用。
  2.化疗药外漏引起的静脉炎,外漏超过24小时者,可用如意金黄散或云南白药加冰片用醋调和局部外敷。
  3.化疗药外漏引起的局部无菌性溃疡,甚难收口,经久不愈,可用生肌玉红膏:当归60g,白芷.l5g,甘草40g,紫草6g,血竭12g,轻粉12g,研细末,用凡士林配成膏剂,敷创面薄薄一层,每日l次。或用八宝丹:珍珠3g,人工牛黄lg,象皮30g,紫草60g,血竭、儿茶各20g。前三味药浓煎约取30mL,后两味药研极细末兑人混匀,高压消毒后外洗患处或局部湿敷。马应龙龙珠软膏外敷效果亦较好。    若创面分泌物多,久久不愈合者,在局部外敷的同时,口服生黄芪30g,银花30g,当归l2g,连翘15g,赤芍15g,皂刺15g,可促进排脓、伤口愈合。
  溃疡感染化脓出现高热、多汗口渴、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脉洪大者,用白虎汤加银花、连翘等(生石膏40g,山药10g,知母10g,黄芩12g,银花20g,连翘12g,丹皮15g,甘草6g),以苦寒清泄气分之热。若仍得不到控制,病情继续恶化,出现烦躁高热、渴不欲饮、头痛欲裂、皮下出血、咯血、便血等,此为热入营血,应警惕有败血症或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发生,急予抗感染、抗休克为主治疗。中药可口服安宫牛黄丸,汤剂以犀角地黄汤为主,急清血分之热;水牛角末(冲服)30g,丹皮15g,生地10g,赤芍l0g,银花20g,栀子15g,钩藤(后下)10g,竹叶10g,大黄(后下)15g,甘草10g,服药后饮米汤。
  瘢痕疙瘩
  概述:
  瘢痕的形成是其皮下组织创伤愈合的必然结果,是由大量胶原组织牢固地连在一起,若胶原组织生长过度,便可形成增生性瘢痕。
  西医防治:
  用玻璃酸酶1500U,加2%普鲁卡因2mL,溶解后加入醋酸确炎舒松A20mg,向瘢痕疙瘩内加压注射,每周1次,连用5周,可使瘢痕疙瘩处痒痛消失,瘢痕退化。
  中医防治:
  1.黑醋2.5kg,加蜂蜜3kg熬沸,搅匀后改文火熬糊状,待冷却后加入蜈蚣、冰片细末调匀,外敷患处,每3~5天换药一次。
  验方:硇砂10g,鸦胆子l0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60g,透皮剂二甲基亚砜2mL,混匀备用。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一张,按瘢痕大小剪洞,贴于患处,保护正常皮肤,露出搬痕,外敷本药,盖薄层沙布,1~2日一换。
  2.中药外治瘢痕疙瘩多用活血化瘀中药  和有腐蚀作用的中药。活血化瘀药有蜜虫、  红花、桃仁、丹皮、乳香、蜈蚣,带腐蚀性作用  的药物有鸦胆子、硇砂、五倍子、轻粉等。临  床可择用以上药物数种研末,配合二甲基亚  砜、氮酮等透皮剂外敷也有一定的疗效。    临证体会:
  1.局部反应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医  护人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患者自己要高  度重视。
  2.医护人员要熟知抗肿瘤药物治疗时出  现局部反应的药物的酸碱性,切勿以“酸”制  “酸”、以“碱”制“碱”,加重病情,延误治疗时  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中医药治疗局部反应有较好疗效,但汤  剂不宜过久服用苦寒之品,中病即止,以防加  重患者食欲减退,导致或加重营养不良。
作者: 2010-3-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