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 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4例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病毒性心肌炎为内科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有增高趋势,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2008~201......

点击显示 收起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病人常先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浮肿,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病毒性心肌炎为内科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有增高趋势,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2008~2012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54例该病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4例均为住院病人,符合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并排除其他心肌疾患。54例中男15例,女3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48岁,平均29.6岁;20~30岁31例,31~40岁19例,40岁以上4例;病程最短2 d,最长6年,多数在1年以内;其中51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3例起病前有过度劳累史,23例因再次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度疲劳而反复发作。心电图检查:27例ST-T段改变,18例频发室早,7例频发房早,2例T波改变。其中5例合并窦性心动过速,3例合并房室传导阻滞,3例合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治疗方法
    应尽早卧床休息,急性期卧床不应少于3个月,至恢复期(即6~9个月)可过渡到下午卧床休息半日。有心脏增大者,卧床休息应延长至心胸比率接近正常后,再开始有计划地活动。心力衰竭者应完全卧床。进食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中医治疗:基本方:黄芪15~30 g,太子参15~30 g,麦冬6~10 g,五味子6~10 g,丹参15~30 g,郁金10~15 g,生地黄10~30 g,百合10~30 g,炙甘草5~10 g,苦参10~30 g,桂枝3~6 g,白芍10~20 g。加减:失眠加酸枣仁、合欢皮;心悸明显加紫贝齿、龙骨、牡蛎;心烦加黄连、石菖蒲;纳差加山楂、六神曲;心阳虚加附子、干姜;有上呼吸道症状加清热解毒药;慢性反复发作加活血化瘀药。每日1剂,分2次服。
    西药治疗: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辅酶A 100 U,三磷酸腺苷20 mg,维生素C 1 g,维生素B6 0.2 g,肌苷0.3 g,利巴韦林注射液O.5 g静滴。生理盐水200 ml,青霉素800万U静滴,每日1次,一般用1~2周。或加服辅酶Q10,每次10 mg,每日3次。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为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好转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减少,心电图反复或无变化为无效。
    结果:54例中住院天数最短6 d,最长30 d,平均15 d。基本痊愈33例(61.1%),好转18例(33.3%),无效3例(5.6%)。总有效率94.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0岁。初诊2009年9月8日。患者4个月前因感冒发热、咽痛咳嗽,1周后出现胸闷心悸,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而住本院。1个月后复查心电图好转出院。但有时仍感乏力,胸闷心悸。10天前再次感冒发热,近日来胸闷如窒,心悸心慌,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以“病毒性心肌炎”再次收住内科病房配合中药治疗。自诉胸闷心悸,头晕失眠,肢软无力,食欲不振,咽痛且干。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而有结代。证属外邪犯心,耗气伤阴,气阴两虚。治拟益气养阴,兼清余邪。处方:太子参30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黄芪30 g,丹参20 g,郁金10 g,酸枣仁15 g,合欢皮15 g,炙甘草6 g,地黄12 g,百合15 g,苦参15 g,连翘10 g,黄连5 g。5剂。同时应用西药治疗,方法同前,连续14 d。二诊:咽痛消失,胸闷心悸好转,胃纳欠佳,上方去连翘,加桂枝4 g,白芍15 g,山楂30 g。5剂。三诊:复查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继服前方5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正常。巩固治疗5剂,再次复查心电图正常而出院。随访至今未反复。
    讨论
    叶天士云:“湿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54例中起病前几乎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故湿热毒邪犯肺侵心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因,由于湿热毒邪易耗气伤阴,导致心之气阴两虚,心气虚则鼓动无力,心阴虚则心失所养,出现一系列气阴两虚之症及心电图变化,所以心之气阴两虚是贯穿本病全过程的主要病理变化。此外,气血关系密切,“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心气虚则导致血行不畅,出现血瘀,血瘀是进一步的病理变化。而反复感受外邪及劳累更伤气阴,常是本病复发和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使调之,以平为期。”只有调整机体的阴阳,促使阴平阳秘,才能调整机体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因此,治疗主法针对本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以益气养阴为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辅。基本方系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化裁而成,用黄芪、太子参、甘草益心气;麦冬、生地黄、百合养心阴;五味子、白芍收敛耗散之心阴心气;郁金行气活血通络;苦参清肃余邪;丹参养血活血,反佐桂枝以温心阳,通心脉。全方使气阴得复,气血调畅,阴阳平和。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太子参、黄芪等补气药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心脏左室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供氧量的作用;麦冬、生地黄等滋阴药亦能增强心肌抗缺氧能力;苦参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血管,减少阻力,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并能促进受损心肌的修复,对改善心肌纤维化及后遗疤痕有促进作用。
    同时用西药辅酶A、三磷酸腺苷、维生素类等促进心肌代谢,营养心肌细胞。中药与西药结合发挥协同作用,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 梁月仙 2013-4-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