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六气是指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随春、夏、秋、冬四季有规律地变化,起到化育万物的作用,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的道理。所以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不会使人致病的。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反常,超过人体适应和抗御能力,并侵犯人体引起疾病时,则称六淫。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六淫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外感六淫致病的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
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寒属阴。
“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
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湿、燥、风郁久不散,皆可化火。

辨证论治
一、风
1风为百病之长
(1)风邪致病最急,变化最多最速。如《医方考.中风方论》“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
(2)六淫中其他病邪每多随风邪相兼为患。
(3 ) 风邪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也最易侵袭人体。

2善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多无固定部位,有游走不定的 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为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和容易转化为其它病变的特点。

3风性主动
这是指风在自然界的表现具有流动性和使草木物体摇动的特点,结合临床风邪致病多具有震颤、动掉和抽搐等征象,既有属于形体上,又有属于感觉。


4轻扬开泄
轻扬是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开泄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多见于肌表及人体上部。
开泄是指其侵袭人体,可使肌凑开泄,而现汗出、恶风等症。

常见证型
(1)风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

(2)风热
症状:发热,微恶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入经络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 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 脉浮弦。
病机:风邪入络,络脉闭阻。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二、寒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冬令主气,其性属阴,故易伤人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盛则阳病”,阳病即阳气受伤而衰微,温煦气化作用失常,出现气不能化、形无以温等一系列寒证。

2 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和阻滞不通之意。人体气、血、精、津液的运行全赖阳气的推动。当人体遭受寒邪侵袭,则阳气受伤,或闭郁不通,气、血、精、津液即因阳气之温煦推动能力减弱而运行迟缓,甚则凝闭不通。

3 寒主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常使皮肤、腠理、筋脉收缩、挛急。故《素问.举痛论》曰“寒则气收”。

常见证型
(1)寒邪侵表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
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
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2)中寒
症状:恶寒战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味。
    

三、暑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大至为火生。”可见暑为火热邪气,其性炎热而属阳。是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而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2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暑为阳热之邪,侵犯人体,常致
腠理开泄而多汗。因腠理开疏,
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此外,
暑邪为病,每多直犯心包,闭塞清窍,又最易火盛生风,而现昏厥抽搐等证。

3 暑多挟湿
因夏季气候炎热,雨湿充盛,天
暑下逼,地湿上蒸,暑湿蒸郁,故常多暑湿相兼为病。另外,内湿素盛之体,最易感受暑邪,亦可酿成暑湿相合为患。

常见证型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
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清暑生津。
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


(2)暑热
症状: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3)暑湿
症状: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黏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濡数。
病机:暑邪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四、湿
1 湿性重浊
“重”是沉重、重着之意。湿邪致病有头重如裹、一身困重、肢体肌肉酸困沉重关节重痛等特点。
“浊”指秽浊、垢浊之意,多指因湿邪影响或酿化而成的浊秽不清之物。

2 湿性粘滞
“粘滞”是指粘腻、滞着。其意有二:
一是指感受湿邪的患者的排出物粘滞。
二是指湿邪为患,病势缠绵,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以及湿邪为病多致气机阻滞等。

3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最易阻滞蒙蔽,阻遏气机流行。若湿郁过久,则可损伤阳气,尤易困伤脾阳,致运化无权严重者尚可伤及肾阳。故叶天士总结说:“湿胜则阳微也”

4 湿性趋下
湿与水同类同性,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湿邪亦有下趋、下注的特点。可见湿邪伤人多始于下部,为病亦多见于下部,治疗上以利小便为治疗湿邪的重要方法。

常见证型
(1)湿困卫表
症状: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溏,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濡。
病机: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2)湿滞经络
症状: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治法:祛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3)湿毒浸淫
症状: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治法:化湿解毒。
方药:二妙丸加味。

五、燥
燥为秋令之主气,故燥邪为病多发生于气候干燥、湿度较低的秋季。外感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别。温燥是初秋有夏火之余气,燥与热合,出现类似风热的症状;凉燥是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合,出现类似风寒的症状。

1 易伤津液
燥邪肃敛干涩,故其为病,最易
伤人津液,而出现皮肤、口唇、
舌咽等一系列津液燥干证象。
2 燥邪易先伤肺
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首先
犯肺致肺阴受伤和肺失宣降,严
重者可损伤肺络,肺与大肠相表
里,故肺燥阴伤会出现大便干燥。

常见证型
(1)温燥
症状: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治法:清宣凉润。
方药:桑杏汤加减。

(2)凉燥
症状: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病机:凉燥束表,肺气不利。
治法:宣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药:杏苏散加减。

六、火
1 火为热之极,其性炎上
火为阳邪,其性升腾上炎,具有
上逆之势和炎上之性。火性上炎,
故其为病多表现在人体的上部。
另外,火热逼灼心包,扰乱神明,
则可致神明逆乱,狂躁妄动,神
昏谵语等。


2 火为阳邪、易耗阴津
火盛必煎灼津液,或迫津外泄,
故火邪最易耗伤阴液而出现一系
列火盛津伤证象。
3 火热耗气
正常之火能够生气,而过亢之火
则能耗损元气。由于火盛伤阴,
阴损及阳,久之亦可使阳气受伤,
表现阴伤及阳之证。

4 生风、动血
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得火则
妄行横溢。火热炽盛,则灼伤血
络,迫血妄行而见伤血动血之证。
另外,火盛又可以生风,因火热
之邪燔灼津血,劫伤肝阴,致筋
脉失养而肝风内动出现动风发痉
证象。

常见证型:火热炽盛
症状: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
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
赤,或斑疹吐血,或神昏谵语,
直视,痉厥。 舌尖红绛,舌苔黄
腻,或燥黄起刺, 脉滑数或滑实。
病机: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