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脾胃系病证
北京中医医院
刘汶
脾胃的生理功能
脾胃的病理表现
胃痛、痞满及大便秘
结;

脾胃与它脏关系
脾脏疾病辨证论治要点
虚证
(1)脾阳虚衰
病机概要:饮食生冷肥甘 脾阳不振
过用寒凉药物 运化无权
久病失养
主要脉证:面黄少华,中脘觉冷,泛吐清水,纳少腹胀,食入尤甚,喜热饮,便溏,或见肌肉瘦削,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濡弱。
治疗法则:温运中阳。
方药举例:理中丸之类。
(2)中气不足
病机概要:素体气虚
劳倦过度 升清无权
病久耗伤脾气
主要脉证:纳食减少,懒言气短,四肢乏力,肠鸣腹胀,大便溏薄,甚则少腹下坠,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濡细。
治疗法则:补中益气。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实证
(1)寒湿困脾
病机概要:涉水淋雨
坐卧湿地 中阳被困,脾失运化
过食生冷
内湿素盛
主要脉证:脘闷纳呆,口粘,头身困重,大便不实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濡细。
治疗法则:运脾化湿。
方药举例:胃苓汤之类。
(2)湿热内蕴
病机概要:外感时邪或素嗜酒酪 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甚则熏蒸肝胆。
主要脉证:胁胀脘闷,不思饮食,或有发热,口苦口渴,身体困重,溲赤便溏,甚则面目俱黄,皮肤发痒。苔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茵陈蒿汤、五苓散之类。
兼证
(1)脾胃不和:胃脘痞满,隐痛绵绵,食入难化,嗳气作呃,甚则呕吐,便溏,苔薄白,脉细。
治以益气运中,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2)脾肾阳虚:少气懒言,腰膝酸冷,便溏或五更泄泻,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以健脾温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之类。
(3)脾失犯肺:
咳吐痰涎,胸闷气短,胃纳不佳,苔白微腻,脉滑。
治以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平胃散之类。
(4)心脾两虚:面色萎黄,食少倦怠,气短神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脉细软,苔白舌淡。
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之类。
证治要点
1.脾病的虚证和实证是相对的。大多数脾胃病属本虚标实。
2.”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脾病多寒多虚,胃病多热多实。治法应遵循”脾宜升宜降,胃宜降宜和“的原则。
3.脾病与湿的关系至为密切,健脾与化湿当分权重,治疗时应结合病情,参以燥湿、利湿、化湿、逐水之品,湿去则脾运自复。
4.”四季脾旺而不受邪”,应重视健脾补气,调理肠胃。
胃腑疾病辩证要点
(1)胃寒
病机概要:胃阳素虚,复饮食不洁,过食生冷或脘腹受凉 , 寒凝于胃
主要脉证: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止,重则拘急剧痛,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泛吐清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治疗法则:温胃散寒。
方药举例:良附丸之类。
(2)胃热
病机概要:胃热偏盛+情志郁火
邪热犯胃 致病
过食辛热
主要脉证: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苔黄舌红少津,脉滑数。
治疗法则:清胃泻火。
方药举例:清胃散之类。
(3)胃虚
病机概要:多因火热耗伤胃阴所致。
主要脉证:口干唇燥,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光红,脉细数。
治疗法则:养胃生津。
方药举例:益胃汤之类。
(4)胃实
病机概要: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致食积不化
主要脉证:脘腹胀痛,厌食,嗳气或呕吐酸腐食臭,大便不爽,苔垢腻,脉滑。
治疗方法:消导化滞。
方药举例:保和丸之类。
胃痛
胃痛,又称胃皖痛,是以上腹胃皖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历史沿革
“胃皖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 “胃病者,腹瞋胀,胃皖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说: “木郁之发,民病胃皖当心而痛。”《灵抠·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皖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涉及到胃痛的辨治。仲景的许多处方,如大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芍药甘草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等方,均为后世治疗胃痛的常用方剂。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卷十三• 心腹痛》有九种心痛之说。对心胃痛按照病因和临床表现做出归类。《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品,如白寇、砂仁、藿香、木香、檀香、丁香、良姜、干姜等。

病因病机
外邪犯胃
《素问• 举通论》“寒气客于胃肠 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等等,阐发了寒邪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痛的机理。
饮食伤胃
情志不畅
素体脾虚
病机

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诊察要点
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疼痛
常伴消化道症状
发病特点:中青年、反复发作、发病前有诱因
病证鉴别
真心痛:心经病变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当胸而痛,多为刺痛,动则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灵枢·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腹痛是以胃皖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相关检查
胃镜、钡餐造影、HP检测、胆红素、肝功、血尿淀粉酶、B超、CT、腹透、血常规、心电图、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通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决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皖,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九加减。香苏散理气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胃有气滞;良附九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适用于暴作、喜热恶寒的胃痛之证。
常用药:高良姜、吴荣英温胃散寒;香附、乌药、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藿香等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汤、胡椒汤以散寒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暖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制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 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饮食伤胃证
胃皖疼痛,胀满拒按,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九加减。本方消食导滞,适用于脘满不实、暖腐吐食的胃痛证。
常用药:神曲、山植、莱服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皖腹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以行气消滞;若胃腹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九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肝气犯胃证
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暖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芍、郁金、香附疏肝解郁;陈皮、积壳、佛手、甘草理气和中。 ’

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暖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中和胃酸。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吴茱萸以疏肝泄热和胃。


湿热中阻证
胃皖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皖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药:黄连、梔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处方趣记
清中汤:二陈汤加黄豆子
柴胡疏肝散:穷富胡要吃屁草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


5.瘀血停胃证
胃皖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换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化瘀止痛,两方合用加强活血化瘀作用,适宜治疗胃痛如针刺或痛有定处之证。 ‘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活血散瘀止痛;檀香、砂仁行气和胃。

若胃痛甚者,可加延胡索、木香、郁金、枳壳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当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黄茂等以益气活血;便黑可加三七、白及化疾止血,出血不止应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若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为阴虚无以孺养,加生地、麦冬以滋阴润燥。


6.胃阴亏耗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前方养阴益胃,后方缓急止痛,两方合用滋阴而不 腻,止痛又不伤阴,适用于隐隐作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的胃痛。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养阴益胃;当归养血活血;川楝子理气止痛;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若见胃皖灼痛、嗜杂泛酸者,可加珍珠层粉、牡蛎、海螵蛸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胃院 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玫瑰花、佛手等行气止痛;大便干燥难解,宜加火麻 仁、瓜萎仁等润肠通便;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知母、黄连养阴清胃。


脾胃虚寒证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本方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作用,适用于喜温喜按之胃脘隐痛。 ’
常用药:黄芪补中益气;桂枝、生姜温脾散寒;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缓急止痛。
 

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制半夏、陈皮、茯苓以温胃化饮;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 炒吴荣英、乌贼骨、煅瓦楞子等以制酸和胃;胃皖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无泛吐 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小结
1、何谓胃痛?
是以上腹胃皖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胃痛的病因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
3、胃痛的病机关键
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胃痛病机演化:
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致。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也旺,脾胃损伤较轻;
邪干胃脘日久,脾胃受损,正气虚弱,疾病转化为慢性,出现虚证。胃痛日久可发生气滞或气虚所致血行不畅,也可因脾虚水湿不化而形成痰饮、水湿内停,湿从寒化或热化,进而形成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

试述胃痛与真心痛等其他疾病的鉴别。
试述胃痛的辩证施治。
实证
寒邪客胃:温中散寒,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饮食伤胃:消导和中,保和丸加减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中,柴胡疏肝散加减
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
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虚证
胃阴亏耗:养阴益胃,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黄芪建中汤加减
病例
1、王某,女,42岁,三天前生气后突然出现胃脘胀痛、两胁胀痛、嗳气、善太息、反酸烧心、纳差,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李某,男,70岁,胃痛反复发作30年加重1周。30年来每因受凉或吃生冷饮食后即出现胃痛,胃镜检查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一周前天气变化后出现胃痛隐隐、胃部怕凉,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神疲纳呆,倦怠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弱。


3、王某,男,70岁,胃癌术后化疗3年,现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查胃镜示吻合口炎。
4、陆某,男,18岁。一天前晚饭时暴饮暴食,半小时后胃皖疼痛,胀满拒按,现在暖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