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文档库中医幻灯库

呃逆
刘汶
概述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历史沿革
《内经》”哕”指“呃逆”。《素问·宣明五气》说:“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灵枢·口问》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病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病深者,其为哕”

 

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篇把呃逆证分为三种类型:属于胃寒气闭者,如“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桔皮汤主之”,属于胃虚有热者,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属于里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这种明辨寒热虚实的治疗方法,是后世辩证论治的基础。

明代张景岳把呃逆的病名定下来。《景岳全书·呃逆》说:“哕者,呃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盛者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并指出:大病时“虚脱之呃,则诚危之证”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感六淫,伤及肺胃,肺失肃降,胃气上逆动膈。
2、饮食不当
寒气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
燥热内生,腑气不行,气逆动膈,《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3、情志不遂
肝气横逆犯胃,逆气动膈
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
暴怒气逆,挟宿痰上动于膈

4、体虚病后
中气损伤
胃阴耗伤
病及于肾,肾失摄纳,浊气上乘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证者,皆病深之候也。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病机
胃失和降,气逆动膈
胃居膈下,以降为和,胃与膈经脉连属;
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胃之气以降为顺。
呃逆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诸脏腑有关。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预后
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病情轻,预后好。
继发于其他疾病,反复或持续发作,病情重,预后差。


诊断依据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
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病证鉴别
干呕:有声无物之呕吐,为胃气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为气从膈间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出现于危重病人,往往为临终先兆。
嗳气为胃气阻郁,气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张景岳称为“饱食之气”。
三者病机均属胃气上逆。
相关检查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肝肾功能
肿瘤标志物
B超
CT
辩证要点
生理现象:一时性气逆,发作短暂,无兼挟证,可不药而愈。
病理现象: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兼证明显或为其他疾病的并发症,需服药治疗。
虚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
实证: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
寒证: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
热证:呃声洪亮,冲逆而出。
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证治分类
1、胃中寒冷证
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沉缓。
病机:寒蓄中焦,气机不利,胃气上逆。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
常用药: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干姜、荜茇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理气和胃。

寒气较重,脘腹胀痛:加吴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
寒凝食滞、脘闷嗳腐:加莱菔子、半夏、槟榔行气降逆导滞;
寒凝气滞、脘腹痞满:加枳实、厚朴、陈皮行气消痞;
气逆较甚,呃逆频作:加刀豆子、旋复花、代赭石理气降逆,或选用丁香柿蒂散。
胃火上逆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心烦,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病机:热积胃肠,胃火上攻
治法:清泻胃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竹叶、石膏清泻胃火;沙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竹茹、柿蒂降逆止呃。

腑气不通,痞满便秘,合用小承气汤通腑泻热;
胸膈烦热,大便秘结,用凉膈散攻下泻热。

气机郁滞证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解郁行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行气;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肝郁明显,加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
心烦口苦,气郁化热: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
气逆痰阻、昏眩恶心:用旋复代赭汤加陈皮、茯苓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
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4、脾胃阳虚: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虚气上逆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吴茱萸、丁香、柿蒂温胃平呃。

嗳腐吞酸,挟有食滞,加神曲、麦芽消食导滞;
脘腹胀满,脾虚气滞:加法夏、陈皮理气化痰;
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加黄芪、党参补益中气;
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加肉桂、紫石英、补骨脂、山萸肉、刀豆子补肾纳气。

胃阴不足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病机:阴液不足,胃失濡养,气失和降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和橘皮竹茹汤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和胃降气、降逆平呃。

咽喉不利,阴虚火旺,加芦根、石斛养阴清热;
神疲乏力、气阴两虚: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以益气生津。
预防调护
精神舒畅,情绪乐观,避免精神刺激。
慎起居,避寒热外邪侵袭。
忌食生冷辛辣肥甘,避免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发作时应饮食清淡,进易消化食物。
小结
呃逆概念: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


病机的关键: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
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

鉴别:呃逆、干呕、嗳气
三者病机均为胃气上逆,但临床症状各异。
干呕:有声无物之呕吐,为胃气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为气从膈间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嗳气为气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辩证首先要分虚实寒热。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胃中寒冷:温中散寒止呃,丁香散
胃火上逆:清胃泄热止呃,竹叶石膏汤
气机郁滞:顺气降逆止呃,五磨饮子
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汤
胃阴不足:养胃生津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临证备要
1、辨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相结合。
2、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注重理气活血。可用血腑逐瘀汤加减,可加祛风通络之品,如地龙、蟄虫。
现代医学认识
呃逆是一侧或两侧膈肌的阵发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因而发出的一种短促的特别声音。常发于健康人,往往自行消失;也常见于严重的疾病。
中枢性
神经性:脑炎、脑膜炎、脑瘤、脑溢血、脑血栓、脊髓痨、脊髓老年性改变、癫痫早期、手足搐撓症、狂犬病、破伤风。
中毒性:全身感染伴显著毒血症者、士的宁中毒,痛风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
精神性:癔病患者
周围神经性
胸内疾患:使膈神经受刺激的各种疾患。
膈疾患:肺炎后膈胸膜炎、膈疝等。
腹内疾患:胃扩张、胃炎、胃癌、膈下脓肿、肠梗阻、肝胆疾病、手术后腹胀、急性阑尾炎、出血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等
现代研究
治疗方法:7号针头穴位注射。用654 210mg,氯丙嗪25mg混合,双侧足三里得气后注射1ml,内关得气后各注入0 51ml。每日2次,连用3~5天。

讨论:中医学认为呃逆多因气机逆乱所致,肝主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不舒,疏泄失司,气机逆乱,横逆犯胃,胃气冲逆上壅,故呃逆频作,连声不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而肝的足三里穴于足阳明胃经,针刺此穴可顺理膈膜气机,通三焦气滞;654 2为抗乙酰胆碱药,有兴奋迷走神经、缓解膈肌痉挛的作用。氯丙嗪有安定、镇吐、治疗顽固性呃逆作用。针药合用以达到肝气得舒,胃浊得降,呃逆缓解的疗效。


姜茶饮 生姜3片,绿茶3g,刀豆子9g,红糖适量, 将上药放入保温瓶内,用沸水浸泡或水煎温服。
非药物治疗呃逆的几种常用方法
1.简易法:如以交谈、疼痛或其他不适刺激以分散注意力。也可用喝冰水、喝大口水分次咽下、用纸袋或塑料袋罩于口鼻外做重复呼吸,尽可能配合好时间,当欲打嗝时屏住呼吸或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等,以阻断呃逆反射弧。
吞食烟雾法:取一较长的圆形硬纸空盒,一端开口,把用火点燃之纸屑放入盒中,使其熄灭产生烟雾,立即将纸盒开口一端紧压口周,留出鼻孔,嘱患者张口做进食动作(不要抽吸),把烟雾吞咽下去,呃逆可在吞咽1~2min后停止。

3.指压法:治疗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压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双拇指交替旋转2~4min,并嘱患者有节奏地屏气。以此法治疗呃逆,疗效显著。
4.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医生将双手大拇指置于患者双侧眼眶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上部直到呃逆停止。若心率突然下降到60次/min以下应停止操作;青光眼及高度近视者忌用,心脏病者慎用此法。

5.耳穴按压法:曾火英对26例呃逆患者采用按掐膈穴法治疗。方法是:操作者将双手拇指分别置患者双耳膈穴处(位于耳轮上,耳屏内缘延长线开始至耳轮消失处),余四指固定头部。先在短时间内以强刺激手法掐膈穴,再轻柔按摩5~10s,若效果不明显可间隔30min后再按掐10~15s,并增加按掐强度。

6.机械刺激法:可用牵舌法(使患者伸舌用纱布包住向外牵引3~5min,同时让患者作深吸气、屏气动作),或将软导管插入患者咽部,深度约为8~12cm,来回移动导管以刺激咽部。据黄伟娟等报道,将1根12号粗细软导管从口腔或鼻腔插至咽部,上下移动,以导管反复刺激咽部,当呃逆发作时可立即采用此法,并指导患者发作时自行操作。

7、取穴: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和膻中穴,必要时加人中穴。针刺穴位得气后接通电极通电30min,以疏波刺激,频率4~4.5Hz,电流强度自小到大调节,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2次 。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