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4年12月第4期临床医学

治疗翼状胬肉3种术式复发的观察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复发率。方法回顾和分析运用胬肉转移术、胬肉切除术、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治疗489例翼状胬肉的复发率。结果手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胬肉转移术复发率10。96%、胬肉切除术复发率8。...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3种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方法  回顾和分析运用胬肉转移术、胬肉切除术、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治疗489例翼状胬肉的复发率。 结果  手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胬肉转移术复发率10.96%、胬肉切除术复发率8.19%、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复发率2.03%;术后1年随访观察,胬肉转移术复发率4.83%、胬肉切除术复发率5.60%、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复发率2.44%;术后2年随访观察,胬肉转移术复发率1.75%、胬肉切除术复发率2.59%、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复发率0.81%;术后3年随访观察,胬肉转移术复发率0.88%、胬肉切除术复发率0.43%、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复发率0%。3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胬肉转移术和胬肉切除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胬肉转移术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或胬肉切除术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3种手术方式中,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复发率最低。
     

  近年来,国内外对翼状胬肉的研究有了新进展,为探讨翼状胬肉的治疗方案,笔者对489例翼状胬肉患者的3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对其复发率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1998年8月~2004年2月489例(706眼)翼状胬肉手术患者,其中159例228眼进行胬肉转移术术式,其中男52例,女107例,平均年龄45岁;162例232眼行胬肉切除术术式,其中男60例,女102例,平均年龄42岁;168例246眼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术式,其中男71例,女97例,平均年龄47岁。3组中男女比例,年龄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手术方法 [1] 与术后复发率 0.1%丁卡因结膜囊内表面麻醉后,胬肉头颈体部注射2%利多卡因0.2~0.3ml,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有齿镊抓住颈部,用尖刀片沿头部边缘切至角膜前弹力层下面的实质层,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与纤维结缔组织。在同一角膜层内继续分离过角巩缘至巩膜。之后,分别用3种不同方式进行手术,术后均滴润舒2滴,1%阿托品1滴,结膜囊内涂四环素眼膏,单眼包扎24h后,0.5%考地松6次/d,润舒3次/d,四环素眼膏1次/晚。术后5~7d拆线,拆线后0.5%考地松3次/d,润舒3次/d,四环素眼膏1次/晚。术后1个月~45d停药。

    1.2.1 胬肉转移术 完成胬肉头颈部与角膜及角巩缘分离后,沿胬肉上下缘切开结膜,充分分离与其下面的巩膜,将胬肉头颈做一褥式缝合,将胬肉埋入穹隆部结膜下。

    1.2.2 胬肉切除术 完成胬肉头颈部与角膜及角巩缘分离后,沿胬肉上下缘切开结膜,充分分离胬肉与其下的巩膜,在结膜与胬肉间注入生理盐水0.5~1ml,使结膜与胬肉易分离,充分分离结膜与胬肉后,干净切除胬肉组织;切除部分游离结膜,将余下的球结膜平铺在巩膜上,将结膜缝合在巩膜上,暴露距至角巩膜3~4mm巩膜。

    1.2.3 胬肉切除术联合结膜移植术 完成胬肉头颈部与角膜及角巩缘分离后,沿胬肉上下缘切开结膜,充分分离与其下面的巩膜,将胬肉及胬肉上的结膜组织干净切除。在角膜上方结膜内注射麻醉药1ml,做不带结膜下组织的结膜瓣约6mm×4mm;游离移植结膜,将结膜瓣连续缝合于原胬肉周围健康结膜上。
    
  2 结果

  见表1。

    2.1 胬肉转移术 159例228眼中,术后6个月复发25眼,复发率10.96%;术后1年复发11眼,复发率4.83%;术后2年复发4眼,复发率1.75%;术后3年复发2眼,复发率0.88%;3年内共复发42眼,复发率18.42%。

    2.2 胬肉切除术 162例232眼中,术后6个月复发19眼,复发率8.19%;术后1年复发13眼,复发率5.60%;术后2年复发6眼,复发率2.59%;术后3年复发1眼,复发率0.43%;3年内共复发39眼,复发率16.81%。

    2.3 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术 168例246眼中,术后6个月复发5眼,复发率2.03%;术后1年复发6眼,复发率2.44%;术后2年复发2眼,复发率0.81%;术后3年复发0眼,复发率0%;3年内共复发13眼,复发率5.28%。

  表1 3种术式复发率比较 (略)

  胬肉转移术与胬肉切除术2种术式术后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显著性,胬肉转移术与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术或胬肉切除术与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术术式相比,术后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故在3种手术方式中,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瓣移植术后复发率最低。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睑裂部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形似翼状而得名,多在睑裂斑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近地球赤道部与户外工作人群发病率高,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气候干燥、接触风尘等有一定关系。最近试验研究表明长期紫外线照射可引起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从而发生翼状胬肉 [2] 。当刺激症状非常明显或胬肉发展可能危及视轴或影响视力时,考虑手术治疗。
   
  3.2 术式 胬肉转移术是将翼状胬肉头部转移至一侧球结膜下,使胬肉改变发展方向并逐渐萎缩以达到手术目的,术后有复发率较高,部分病人自觉有刺激症状,而且有碍外观等缺点。胬肉切除术是将翼状胬肉全部切除,保留了原胬肉上面部分球结膜,术后的复发可能与翼状胬肉切除的干净程度及所保留的翼状胬肉上的结膜有关。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术,大大地降低了翼状胬肉的复发水平,一方面翼状胬肉与病变结膜间已切除干净,另一方面移植的健康近角巩缘结膜内含有少量的干细胞,对防止翼状胬肉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琛.手术学全集·眼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275-281.

    2 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7.    

  作者单位:414600湖南省湘阴县人民医院眼科 

作者: 曾宪利 2005-6-22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