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眼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3期经验交流

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来源:INTERNET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评价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同性内斜视采用首选内直肌后徙,根据斜视度不同,采取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8mm。结论该方法使手术简便,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本文从1996年至今采用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目的通过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评价矫正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同性内斜视采用首选内直肌后徙,根据斜视度不同,采取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6~8mm。结果术后患者眼位矫正良好,无内转或辐射受限及无外斜发生。结论该方法使手术简便,同时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眼位。

  本文从1996年至今采用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9例,男28例,女41例。年龄6~35岁,其中辐辏过强29例,分开不足10例,基本型12例,恒常型18例。

  1.2手术方法(1)对于≤15℃共同性内斜,单眼内直肌后徙6~7mm;对于15°~35°共同性内斜,双眼内直肌后徙6~8mm,对于≥35°以上内斜,内直肌后徙8mm,残余的斜视度数做单眼外直肌缩短。(2)恒常型内斜,单眼内直肌后徙8mm及外直肌缩短术。

  2结果

  2.1视力保持手术前水平。

  2.2眼位除4例恒常型欠矫约5°,其余65例均正位。

  2.3眼球运动手术3例眼球内转轻度受限,随访3~6个月内转到位。无内转和辐辏受限,无后发性外斜发生。

  3讨论

  共同性内斜视,对于调节性内斜视应戴镜矫正,必要时手术治疗。文献提出:内斜视时如近距离<远距离斜视度,则为分开不足,应先选择两眼外直肌缩短,斜视度数大时,可再加做内直肌后徙[1]。笔者认为临床上对于内斜视,如果单纯行外直肌的徙前缩短达不到手术目的[2]。笔者体会,对于内斜视,不管属于哪种类型,均应将内直肌的后徙作为首选。

  对于内斜视,首选行内直肌后徙,最小量为6mm,最大后徙量为8mm。传统认为内直肌后徙量不超过5mm,是为了预防术后内收和辐辏功能受限以及后发性外斜的发生[3]。追踪观察本组病例,术后无内收及辐辏功能受限。因为眼球有一个垂直于眼眶轴的功能性赤道,只要不超过功能性赤道,就不会引起肌肉功能障碍[4]。

  笔者在临床上把共同性内斜15°者,单眼内直肌后徙6~7mm,对于15°~35°患者双眼内直肌后徙量为6~8mm,内斜>35°行双内直肌后徙8mm,并一条外直肌缩短。

  对于内斜视手术,笔者尽可能地做双眼对称性手术。特别对于儿童,如施行双眼对称性手术,有利于取得双眼单视[5]。术后再进行视功能训练。对于单眼视力极差的恒定性内斜,采用该眼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及外直肌缩短术,它主要是为了第一眼位正位,改善外观。此手术方法避免损伤过多眼肌,简化了手术,维持术后双眼共同运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琛.手术学全集·眼科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320-323.

  2曹晓燕,贾乃伟,张长河,等.首选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共同性内斜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18:232-233.

  3吴振中.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41-443.

  4杨少海.斜视手术疗效观察.中国眼科杂志,1984,20:339.

  5赫雨时.斜视.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347-349.

  作者单位: 046000 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眼科

作者: 刘君 2005-7-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