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1期

自拟退黄散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清高胆红素血症36例

来源:《滨州医学院学报》
摘要:【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血清高胆红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血清高胆红素血症常提示肝脏功能损害严重,临床治疗棘手。笔者在总结多年治疗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血清高胆红素血症,并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高胆红素血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血清高胆红素血症常提示肝脏功能损害严重,临床治疗棘手。笔者在总结多年治疗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血清高胆红素血症,并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本院2003年7月—2008年1月间住院,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且排除:①重型肝炎;②肝肿瘤结核、寄生虫病等;③外科梗阻性黄疸;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⑤溶血性黄疸。按诊断标准入选患者计72例,按随机化原则分入治疗组36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28~69岁,平均49.8岁;HBeAg阴性17例,阳性19例;血PCR HBV DNA>1×103copies/ml 29例,TBIL>171 μmol/L 33例,最高达574 μmol/L,平均(285.7±142.9)μmol/L。分入对照组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31~72岁,平均51.9岁;HBeAg阴性19例,阳性17例;PCR HBV DNA>1×103copies/ml 31例,TBIL>171 μmol/L 30例,最高达559 μmol/L,平均(278.4±130.4)μmol/L。两组病例HBsAg均阳性,PTA均大于40%。两组资料相比,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硫普洛宁、门冬氨酸钾镁针等静脉滴注。如果胆囊区有压痛,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常提示合并胆系感染,加用抗生素抗炎,疗程不超过2周。如血清TBIL>342 μmol/L,进行血浆置换,2 600 ml/次,每3 d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自拟退黄散及拉米夫定治疗。自拟退黄散方剂组成:茵陈、赤芍、丹参、金钱草各30 g,郁金、大黄各15 g,研粉,30 g/次,开水冲后密闭待温,饭前服下,3次/天;拉米夫定片100 mg/次,1次/天,口服。30 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分别记录症状、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肝胆B超等情况,同时检测HBVM(ELISA法,上海华泰生物试剂)及HBV DNA(PCR法,用杭州博日科技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荧光定量PCR测定仪,试剂由中山大学安达基因诊断中心提供)。

    1.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下降≥60%;无效:TBIL、ALT、AST下降幅度<60%,仍有自觉症状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治疗结果用x±s表示,计量分析用t检验,计数分析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及55.5%,两组比较,χ2=5.17,P<0.05,差异有显著性。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治疗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比较注:与两组治疗前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P<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HBeAg及HBV DNA变化情况  治疗组与对照组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15.8%(3/19)与5.9%(1/17);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17.2%(5/29)与6.4%(2/31)。两组相比,P>0.05(χ2=0.89,χ2=1.69),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血清高胆红素血症病情复杂多变,现代医学认为发病机制多由肝炎病变持续进展或反复活动,肝细胞大量破坏或肝组织大块融合性坏死所致[2]。肝病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常是病毒复制活跃的结果,控制乙肝病毒复制常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3]。

    中医认为,黄疸型肝炎多为湿热外侵或疫毒感染,郁于脾胃,以致湿热或瘀热熏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胆汁失其常道,不得下泄,溢于肌肤而发黄。临床以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为主症,伴有烦渴口苦、胁腹胀满、纳差、乏力、大便积结、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为主。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非单纯湿热症,而是寒热、虚实错杂,瘀、毒互结。自拟退黄散是将煎剂改为散剂,以利散郁邪,且顺肝木升发之本性,并能防止药物中挥发成分丢失,以保证药效。如寒湿偏重可加入干姜、生姜少许。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加用拉米夫定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可能与病毒复制受到抑制,减轻了肝细胞的损伤,促进肝细胞修复等因素有关。自拟退黄散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本病,达到了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从统计结果分析,两组HBeAg与HBV DNA变化无显著差异,可能与疗程短有关,对两组HBeAg及HBV DNA的变化应进一步随诊观察。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9330.

[2] 胡金满,刘尚贵,谢静,等.解毒化瘀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1):35.

[3] 王融冰,周桂琴,江宇泳,等.799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原学与实验室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14(9):655657.


作者单位:河南省义马煤业集团公司天新公司医院 472300

作者: 2009-8-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